16.飲食圈四個“八大”
北京八大居
八大居包括和順居(即砂鍋居)、天興居、天然居、鼎和居、廣和居、同和居、義盛居、會仙居,是北京曆史上八家著名的老字號風味餐館。
和順居(砂鍋居)於乾隆六年(1741年)開業,位於西四南大街路東的缸瓦市。因用一口深約三尺、直徑約四尺的大砂鍋煮肉,而又得名叫砂鍋居。以北方風味的煮、燒、燎豬肉為特色。
同和居於道光三年(1823年)開業,位於西四南大街3號。以烹製宮廷菜、魯菜、河鮮海味為特色。如以雞蛋黃、綠豆粉、白糖為主料和調料,按一定比例炒製而成的“三不沾”,色澤金黃,鮮美爽口,香甜不膩,有很大的名氣,該菜因不沾盤、不沾筷、不沾口而得名。
廣和居的前身是隆盛軒,道光十年(1831年)始改為廣和居,位於菜市口北半截胡同南口路東的一套大四合院內,以經營魯菜為主,又吸取南方菜如“潘氏(潘炳年)清蒸魚”、“吳(吳閨生)魚”等的精華,開業以來,受到社會高層人士的青睞。
清政府的大臣們經常在廣和居宴會請客,文人墨客也常在此聚會。清朝軍機大臣張之洞、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書寫的楹聯等,晚清時洋務派和頑固派大臣也來此議政。魯迅寓居紹興會館時,也時常來此小酌。
1929年,廣和居遷至西長安街路南經營,1931年歇業。
會仙居於同治元年(1862年)開業,位於前門外鮮魚口內路南。特色菜是北京炒肝。會仙居附近廣和、華樂兩個戲班子的梨園界人士和票友經常光顧於此。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時,與天興居合並。
天興居開業於20世紀30年代初期。當時遠香飯店的廚師洪瑞和在天橋賣大餅的沙玉福,看到會仙居經營炒肝生意火爆,就合夥在前門外鮮魚口內租房,也經營起有自己獨特風味的炒肝,幾年時間後來居上,銷售量甚至超過了會仙居。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時,與會仙居合兩居為一居,成為會仙居的一部分。
鼎和居於清朝嘉慶初年(1796年)在前門外觀音寺街路北開業,是北京一家著名的京菜館。主要經營炮羊肉、炒肝、炒麵片、炸丸子等菜食。
天然居於清朝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開業,位於前門外觀音寺街,是北京著名的南味餐館。附近許多京劇演員常來這裏就餐,真是應了天然居的楹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義盛居於清朝同治末年(1874年)開業,位於宣武門外達智橋胡同口內,是北京著名的南味餐館。經營的名菜有四喜丸子和魚菜。
“八大居”隻是表明老北京一些帶“居”字的著名風味餐館,至於誰在“八大居”之列,也有不同的說法。如另有一說為和順居(即砂鍋居)、廣和居、泰豐居、東興居、會仙居、福興居、陽春居、萬福居等。
如今的八大居僅存砂鍋居、同和居、會仙居三個老字號。
北京八大樓
清代末期,慈禧垂簾聽政後,北京的飯莊興盛起來,在這些飯莊業,“八大樓”的名號可謂如雷灌耳,人人皆知。“八大樓”的名氣大小依次為東興樓(萃華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正陽樓、新豐樓、安福樓和春華樓。
當時,除東興樓在東安門、安福樓在王府井、萃華樓在八麵槽外,其餘都位於繁華的前門大柵欄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