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大春
1928年以後,北京的商業、飲食業出現了曆史上少見的不景氣的狀態。西單、鼓樓、前門、大柵欄等原本燈火闌珊、繁華異常的鬧市的生意都一天不如一天……
相反,宣南春、萬家春、四如春、新南春、新路春、淮揚春、大陸春、慶林春、春園、同春園、方壺春、玉壺春等以春字為堂號的館子生意則日益火爆。“長安十裏遍是春”形象地描述了當年的盛景。
八大春在“長安食街”小有名氣,可經營的風味卻各不相同。以江蘇菜為主的是宣南春、春園、同春園三家;其餘的“春”有廣東菜也有四川味。但持續的時間都不長。
“食街”的興旺持續了一二十年的光景,當“國都”南遷金陵時,一些政府機關隨遷到了南京,主要靠政府官員維持生意的“長安十二春”,也因此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而相繼停業。
北京八大坊
北京八大坊全是賣烤鴨的飯館,其名字為泰合坊、六合坊、均宜坊、明宜坊、便宜坊。其中便宜坊共有四家分號。
北京八大坊,除了便宜坊外,其他的幾家均已煙消雲散,不知所蹤。
【鏈接】北京老字號飯莊的興衰
北京飯莊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金朝。金海陵王於公元1153年定都北京之後,飯店就開始出現,隻不過那時候叫酒樓。元明兩代,北京的酒樓逐步紅火起來,至清朝中期,北京的飯莊盛極一時。
北京的飯莊分為堂、莊、居、齋幾個檔次。
堂最大,其既可辦宴會,又可以唱堂會,飯莊內不僅配置有桌椅,還有舞台和空場。
最早的堂一般都在皇城周圍,比如金魚胡同的隆福堂、東皇城根的聚寶堂、打磨廠的福壽堂、大柵欄的衍慶堂、北孝順胡同的燕喜堂,以及東單觀音胡同的慶惠堂和前門外櫻桃斜街的東麟堂兩家冷飯莊,都屬於此類。
莊比堂略小,居更次之。而且莊和居隻辦宴席,不辦堂會,是一般官員或進京趕考秀才落腳之地。例如清未民初赫赫有名的北京八大居。
八大居特色各異,其中雞絲麵以福興居的最有名,光緒皇帝經常光顧。
砂鍋居專用通縣張家灣的小豬,做出的白肉品種多達66種,過去老北京有句俗語:沙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可見其生意興隆。
廣和居是道光年間開設的南味館,南炒腰花、醬豆腐、潘氏清蒸魚、清蒸幹貝、蒸山藥泥,都是其享有盛名的菜品。
清代,粵菜館也開始在京城出現。據考證,北京最早的粵菜館叫醉瓊林。光緒年間,陝西巷的奇園和月波樓兩家粵菜館最為紅火,而且兩家都位於陝西巷南端的鬧市區。
清末民初盛極一時的北京號,現在除了沙鍋居還繼續經營外,另有一處恢複營業的老字號叫致美齋。致美齋最先是經營點心的,於同治年間開辦,最有名的菜品有一魚四吃、紅燒魚頭和蘿卜絲餅。
再者較為聞名的是創辦於鹹豐年間的正陽樓,它緊靠前門,地處繁華熱鬧之處,以烤羊肉出名,價錢又不貴,是一般百姓常光顧的地方。
由於粵菜、川菜的進京,北京老字號飯莊麵臨著嚴峻的挑戰,現在的北京老字號也陸續推出了仿古菜係、大眾菜係,力圖重振老字號的輝煌。的確,曆史畢竟成為過去,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