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火車、汽車、電車
北京的火車起源於慈禧的皇城
世界上第一輛火車是由英國人喬治·斯蒂芬遜於1814年發明的,當時是中國的嘉慶十九年。半個世紀後的同治四年(1865年),一個英國人在宣武門外的空地上修了一條僅有500米的小鐵路,有輛小火車頭嗚嗚開動。當時,清廷不知何物,認為不祥,竟勒令拆除了。
隨著西方文明的傳入,清廷的統治者逐漸領悟了先進科技的巨大作用。
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後首先令人在皇城西苑鋪設了一段窄軌輕便鐵路,並進口了6輛特製的輕便小火車。
當然,這樣的鐵路與火車,並沒有實際的交通價值,它僅是供慈禧及其皇族遊樂的一種工具而已。直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津盧鐵路修至北京永定門外的馬家堡以後,北京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火車。
那時,天津到北京間的火車每天往返二次。北京內城的人去坐火車,若乘頭班車須天不亮就出發;若從天津回北京坐末班車的話,車要晚點,城門就關閉,人們便隻好在城外過夜。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將馬家堡車站轉到了城內的天壇,鐵路也由馬家堡延修到前門,並修築了從東便門到通州車站的路線。
汽車的發展與營運
北京城內最早出現的汽車是外國人使用的。慈禧太後是北京擁有汽車的第一人。光緒二十七年(1902年),德國駐華使團將一輛奔馳小汽車贈送給了當時權勢熏天的慈禧,但這輛車沒被使用過,至今仍放在頤和園內的德和園。
到了民國三、四年(1915年~1916年)間,北京又有了福特、雪弗蘭、別克、奧斯汀等品牌的汽車。
20世紀20年代,北京開始有了出租汽車,30年代有了公共汽車,但那時還不是主要交通工具。
後來,清朝的一些大臣們也紛紛開始購置汽車。如當時執掌鐵路交通大權的盛宣懷就購置了一輛福特牌汽車,曾任清政府郵傳部尚書、後來任民國初交通總長的梁敦彥於1909年進口了一輛美國製造的“卡迪拉克”汽車等。
20世紀初的汽車,外形極像馬車。車身是有棱角的四方形,車輪較大。從1932年開始,車的外形才改進為較圓滑的流線形狀。改裝後的汽車,空氣的阻力相對減小,車的行駛速度也加快了。
解放前的北京還沒有汽車製造廠,中國人所買的汽車均是外國的進口貨,他們通過各洋行購買,洋行都設有服務部,來做汽車的保養和修理等售後服務工作。
1935年,北京市政府籌金30萬元,訂購大客車30輛籌建了北京第一家公共汽車公司,並先後開辟了5條運營路線。
“盧溝橋”事變後,公汽曾暫停營運,但不久又恢複了。在淪陷期間,北京市的公共汽車增加到67輛。
日本投降後,部分日偽汽車被納入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使汽車總數達到了133輛,每日參加運營的汽車達30~40輛。這個公司在1948年停運。
北京的長途汽車站成立於1919年,當時經營長途客運業務的是燕京汽車行,共有2輛客車,路線是從市區到順義縣高麗營。
同年,這樣的汽車行增加到6家,有跑通縣的,有跑三河、玉田的等等。
1931年,長途汽車行發展到37家,共有汽車60輛。
“七·七”事變以後,由於日本人征用了一些長途客車,嚴重影響了正常運營。日偽投降後,營運雖陸續恢複,但景況已大不如前。
電車的創辦曆程
1913年,北洋政府擬議組織北京電車股份有限公司,但因為技術、資金等方麵有所欠缺,沒有成功。1921年,北洋軍閥政府以向法國所借款項為官股,吸收民間資金為商股,由官商合資開始籌辦。同年6月,北京電車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誕生了。
公司總部設在當時的西總布胡同11號。公司成立後即著手購車、鋪軌等項籌建工作,各工程項目均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電車公司的全部機械設備均以法國進口,或由法國轉向日本、英國、瑞士等國購進。
除此之外,電車公司還籌建了一係列的配套工程,如:修造廠、發電廠、存車廠、變壓變流廠等。
1924年12月17日,電車公司在前門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儀式後,於次日正式通車。其線路共有5條,運營總長度達30餘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