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廟會(1 / 3)

北京的廟會

北京的廟會起源於遼代。元、明兩代廟會進一步興起。廟會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個月內就有數天,會期除固定的,還有不定天數的。各類廟會幾乎天天有,有時一天還不隻一處,所以說北京又是廟會的天下。

北京的廟會之所以得以流傳,是因為它的存在適應了社會的需求,可謂是獨特的地方產物。

(一)廟會的形式

昔日北京的廟會,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一是以進香敬神為主的廟會。就是每逢祭日,廟中的主持人開廟,讓信仰佛道的信徒入廟進香。這種廟會是以進香敬神為主。雖然也有娛樂與做買賣的商業活動,但隻是附屬的。這些廟寺多是在農曆每月初一、十五開廟。如呂祖閣的廟會,就屬於這種形式。

二是借佛遊春形式的廟會。這種廟會以遊樂為主,宗教與商業為次要的活動,參加遊樂的人以婦女為主。昔日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九的白雲觀廟會,三月初三的蟠桃宮廟會,都屬於這種形式。

三是在廟中及廟外街巷,設立定期集市,進行交易形式的廟會。商業貿易是廟會的中心內容,宗教活動隻留遺跡或蕩然無存。如東城的隆福寺、西城的護國寺,每月都要舉行數次的廟會。

四是雖然用廟會之名,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廟的範圍,完全以交易為主,娛樂及宗教活動根本不複存在了,如昔日的花市。它本來是從火神廟會發展而來,但火神廟會早已停止了,於是交易活動便移至廟外的街上進行。

(二)呂祖閣廟會

呂祖閣是明代所建的廟宇,地處前門與宣武門之間的西半壁街。呂祖閣廟會,就是以進香敬神為主要形式的廟會。

這座廟是為紀念呂洞賓而建的。據說呂洞賓乃唐代長安人,名岩,字洞賓。由於他兩次考取進士都未中,年歲已過花甲,於是便不再求其功名,開始了浪跡天涯的生活。後來呂洞賓得道,成了世傳的八仙之一。

呂祖閣不大,殿僅兩層,廟內供奉著呂洞賓塑像一尊,其像仙態逼真。每月初一、十五開廟兩天。直至民國初年,這裏的香火仍很旺盛。

進香者中有男有女,他們來這裏進香多是為求簽或求藥的。求簽的人,希望借簽以卜所求之事的吉凶。求藥的人,多是自身或家人久病不愈,想將希望寄托在這裏的一兩包爐藥上。其實這哪裏是藥,隻不過是香灰而已。

(三)藥王廟廟會

北京藥王廟出名的有四座,即南北藥王廟和東西藥王廟。藥王廟中供奉的神,有伏羲、神農、黃帝,還有一些朝代的名醫,如唐代的韋慈藏、孫思邈以及扁鵲、張仲景、華佗、王叔和等人。

由於這些人在庶民百姓中都有一定的威望,因此長期以來得到人民的敬仰,他們的塑像才被請進了廟裏,為人們所供奉。

在四座藥王廟中,以崇文門外東曉市大街路北的南藥王廟為最大,香火也最盛。每月初一和十五開廟兩次。此外,農曆四月二十八為藥王生日,不僅要開廟,而且還在廟中的戲台上演戲。戲台上有塊匾額,上麵寫有“道濟群生”四個大字。

據記載,這座廟為明代武清侯李誠銘施舍所建。廟中殿宇宏偉,塑像怪誕,比如伏羲的塑像為麒麟頭,龍嘴,龜牙,長毛;神農則被塑成龍臉、牛頰的怪模樣,使人望而生畏。

廟的後樓,建於康熙年間,登樓便可眺望天壇。廟之內外綠樹成蔭,長垣一周將整個廟宇圍繞,實為寧靜之所。

每當開廟之日,信男信女必須一大早來到這裏焚香敬神。中午過後,這裏又恢複了往常的寧靜。來這裏進香的人,有的是祈禱藥王消災除病的,有的是藥界中人,他們來此是祈求藥王賜給他們買賣興隆,萬事亨通。

昔日,北京的同仁堂、西鶴年堂、永安堂、乾元堂、東安堂等藥鋪,每逢初一、十五和臘月三十晚上,都要派夥計到藥王廟進香。同仁堂還往往在農曆四月二十八藥王生日這天,在藥王廟宴請同界知名人士,並聘請名角唱戲。

除了南藥王廟外,在舊鼓樓大街北口,西絛胡同東口處有座北藥王廟,廟內曾存有清代洪承疇碑兩通。

西藥王廟在地安門外,什刹海西,現在為地安門西大街路北。廟中原有石碑一通,到了清代乾隆年間,那碑就隻剩下碑座了,碑身早已無影無蹤。這是因為碑身上的文字敘述了此廟為明代奸臣魏忠賢所建的緣故。

西藥王廟地處什刹海濱,沿堤傍柳,鷗波魚藻,別有一番情趣。此廟同樣是每逢初一、十五和藥王生日開廟。

坐落在東直門內大街路北的東藥王廟,其規模較小,僅有一層殿,因此,北京人呼之為小藥王廟。廟內異常清靜。

這些廟宇,每逢開廟之日,都是以接納善男信女的香火為主。雖然這些廟宇在開廟之日,也有商販設攤,但賣的都是一些婦女零用之物而已。

花市廟會集中於花市大街之上,從花市大街西口一直延至東口,花市大街路北有兩座廟宇,一是火神廟,一是灶君廟。

起先,火神廟前每月逢四有廟會,晚清時香火中斷,於是廟會就變成了集市。集市上以賣各種絨花、絹花、紙花為主,還有賣鮮花的。同時還有售賣各種兒童玩具的店鋪和地攤。

清末民初以來,青山居等珠寶店開設後,這裏又是珠寶富商雲集之地,這給集市添了不少熱鬧的氣氛。

(四)都城隍廟廟會

北京都城隍廟中,供奉著守護北京城池的神仙,即城隍老爺,在今北京西城區成方街一帶。清末一場大火,將廟燒毀。然而,這座古廟與老北京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是北京廟會的誕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廟的廟會規模相當可觀。明代一年一度的燈市,可轟動九城,能與燈市相比的都城隍廟廟會,其盛況可想而知。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廟會外,每年農曆五月十一,還由太常寺官員在此舉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動。屆時,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小商小販雲集此地,高聲叫賣,熱鬧非凡。

鬧市口是記載當時廟會盛況的地名。由於廟會上人雜亂,少不了打架鬥毆事件的發生,因而留下“鬧市口常鬧事,太平橋不太平”的諺語。

隨著社會的發達,都城隍廟的廟會逐漸衰落,被廣安門裏的報國寺廟會取代。

(五)土地廟廟會

土地廟也叫都土地廟,在宣武門外下斜街路西,廟的規模不大,但廟會的規模不小。每月逢三有廟會,以商業活動為主。商販貨攤和文藝演出場地多在廟的四周,春秋旺季攤位可以一直擺到廣安門大街上。

土地廟周圍,多是普通城市勞動階層和菜農、花農,因此土地廟的廟會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鍋碗瓢盆、中小農具、種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寶翠鑽、古玩字畫等有錢人喜歡的東西。

廟會上的鮮花買賣,是土地廟廟會的一項主要特色,因其於花鄉,即豐台十八村毗鄰,所以這裏的鮮花遠勝其它廟會。鮮花的品種又多又鮮,而且還不乏奇花異草。

土地廟的廟會上還有一種商品特別多,這就是雞毛撣子。舊北京老百姓用它們打掃衛生,還是室內不可缺少的擺設。尤其是春節前,雞毛撣子是各家各戶不可缺少的工具。

建國初期,北京的土地廟會還興旺過一個時期,現在廟會已不存在,但是廟的建築還在,隻是早已作為民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