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廟會(2 / 3)

(六)白塔寺廟會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正名妙應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內有座“以鎮都邑”的藏式佛塔,通體皆白,故俗稱白塔寺,而正名妙應寺卻很少提及了。

白塔寺的廟會在農曆每月五、六兩日舉行,也是北京主要廟會之一。白塔寺的廟會,與護國寺廟會基本相同,因白塔寺與護國寺不但位置相鄰,而且廟會的日期也相近。

廟會期間,除與其它廟會類似的山貨、百貨、食品、玩具和農副產品等貨攤外,木碗貨攤是其特色。

賣蛐蛐罐、蟈蟈葫蘆、鳥籠子市場,也是白塔寺廟會的特有市場。這些東西不但有它的實用性,而且由於製作講究,工藝複雜,很多都已成為精美的藝術品。

(七)護國寺廟會

護國寺位於北京西城西四牌樓之北,護國寺街西口內路北。護國寺原叫崇國寺,最早是元代丞相脫克脫的故宅,寺內曾有脫克脫夫婦的塑像和舍利塔兩座。每月逢七、八日便是廟會。

廟會上的攤,名目繁多,有綢緞、布疋、衣飾、瓷器、古玩字畫、扇子、炊具、醫藥、食品、花木、測字算卦、賣藝、雜耍等。

清代,護國寺廟會相當興盛,據說這是因為北京清代居民結構一向有“西貴”之說,也就是多數旗人宅門在西城。所以,他們的日用所需,多取於廟會。

護國寺廟會上貨攤多,貨物齊,在這裏不僅買貨,還可以聽聽相聲,看看雜耍,吃、穿、用、玩應有盡有。

護國寺廟會上的玉器攤很盛。北京是數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為玉器產地,廟會期間,達官顯貴多愛逛玉器攤。

餑餑鋪和扇子鋪在廟會上也是個大行業。“祥聚公”是北京城裏最有名的清真餑餑鋪。老北京時代,糕點鋪一般是漢民的多,回民的少。老北京人曾將糕點俗稱為餑餑,回民也將糕點稱為餑餑鋪。

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檔的羽毛扇,高檔的折扇和團扇。有的折扇和團扇上不僅雕花刻紋,還鑲嵌珠寶玉石,扇麵上有畫師作畫,大家題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清末以來,隨著旗人的破落,護國寺廟會也日趨衰落,而東城的隆福寺由於地近租界,不少民國宦吏又多居東城,因此它便更加興盛了。

(八)隆福寺廟會

隆福寺位於北京東城東四牌樓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舊時,廟裏的香火十分興旺,是東西兩廟的東廟。

隆福寺建於明朝景泰年間,前後五殿,供奉三世佛、三大士。建成以後,據說景泰帝曾要親臨其寺進香,但遭到太學生的反對而作罷。

清代時,隆福寺的廟會逐漸演成了商業性的集會。光緒二十七年,隆福寺大火,廟內頭層大殿被焚,從此廟內香火斷絕。

隆福寺廟會的規模是比較大的,它包括廟內的各種商攤。廟內商攤可分為三路。由正門進去的中路上有賣布匹、絲綢的攤子,賣古玩的攤子和各種雜耍賣藝的場子,還有賣茶湯、豆汁、扒糕、灌腸、餛飩、麵茶等小吃攤。

廟內的東西路以賣雜貨的攤子為主,其中最具藝術特點的是賣身穿戲裝人物造像的攤子。

在廟外的街上,也是商攤雲集。在神路街西側,以及出南口向右拐的大街上是賣鳥的,向左拐的大街上有不少專賣清代遺物的舊貨攤。在隆福寺街上,其東以賣鮮花和古書的為多,西邊則有賣茶的茶館。

從1930年起,由於客觀上的需要,隆福寺的廟會改為每月逢一、二、九、十日舉行。這樣,一月之中便有12次廟會,可稱為北京廟會之冠。

(九)廠甸廟會

北京廠甸廟會是典型的春節集市,它為各階層的北京人所喜愛。

廠甸本是和平門外南新華街路東的一條小街,隻有十來戶人家。每至春節,與廠甸毗鄰的琉璃廠東西街口、南新華街和北新華街街口、呂祖閣、玉皇閣、大小沙土園的攤販都連成一片,成了一個大集市。

這一帶在明代以前,原是一個野曠人稀的村落。遼代稱為“海王村”,金代改稱“海王莊”。明嘉靖三十二年,北京擴建外城時,這一帶已很繁榮。因為在此設了官辦琉璃窯,故改為琉璃廠廠甸。清代琉璃廠遷至遠郊西山,而琉璃廠和廠甸的街名卻保留下來,並發展成為集市。

廠甸集市的興起,是在清乾隆年間,後始終興盛。早年,廠甸廟會是有宗教活動的。每於新年正月,海王村公園東門外呂祖閣香火很盛,燒香祈福,求簽問卜的善男信女們和化緣求布施的道士們都雲集此處。上元節時,廟內還有噴著火焰的火判,供人觀賞。

廠甸廟會一直是以展銷文玩、書畫稱著的貿易集市。民國以來,琉璃廠一帶的古玩商,生意特別興隆。由於清政權覆亡後,八旗王公及官宦世家的公子哥兒們,常常將所珍藏的古玩拿出來,賣給這裏的古玩鋪。而一些新貴、軍閥、財東為了附庸風雅,也常購買一些古玩字畫。因此給廠甸的古玩行業創造了發財的好機會,使之呈現畸形繁華。

20世紀初以來,每於廟期,南新華街馬路中間,均高搭席棚,廣陳古今名人字畫、書帖、金石、珠寶玉器、雕漆琺琅、象牙雕刻、陶瓷、古銅以及仿古工藝品,滿目琳琅,美不勝收,廣招顧客。

廟會期間,海王村公園水法池前的廣場開辟為茶社,經營者在平地上用杉搞、木板搭起三尺高的平台,四周按上現成的紅、綠油漆的木欄杆。台上設高桌,上鋪白布,入口處有踏步三四階可登。

賣茶的夥計係著白圍裙立在欄杆邊,大聲地向下麵擁擠的遊人招呼生意。遊人可以在此品茗休息。茶社四周,有北京地方風味小吃,如年糕、炸糕、元宵、茶湯、油茶、豆汁、灌腸、麵茶、豆腐腦、炒肝、餛飩等,生意十分興隆。

廠甸廟會還以賣應節兒童吃食玩物稱著。民國以來,廠甸和各大廟會通見的一些耍貨,如琉璃喇叭、撲撲登兒、大風車、大糖葫蘆等,早就流行於市了。

撲撲登兒和琉璃喇叭,都是玻璃製的兒童玩具。撲撲登是以絳紅色玻璃吹成的葫蘆狀的東西,底部很薄,使其共鳴腔增大,稍一吹氣便“咕咚”作響,有種金屬聲音。

琉璃喇叭是用藍色玻璃燒成的一米多長,一頭大一頭小的細管,小的一端是吹口。賣的人用鋼鋸打一個豁口,用力吹便發出高亢而嘹亮的聲音。

因為這兩種玩具都是用玻璃做的,所以大人們不願給小孩買,怕的是易破碎而致傷。可是小孩子們愛玩,多是偷著買。

廠甸是兒童玩具的浩瀚海洋,雜陳兩道的攤子上擺滿了形形色色的耍貨,如空竹、地軸兒、江米人、吹糖人、泥人、泥模子、猴戲、鬃人、手推蝴蝶車、大鞍車、鐵皮罐頭盒做成的雞啄米、竹木刀槍、鬼臉、戲劇花臉、胡子、小泥鳥登枝、紙蝴蝶、九連環、竹蛇、彩繪蛋殼、蠟鴨子、蠟金魚、蠟瓜果、玻璃葡萄、玻璃瓜果梨桃、各種料器飛禽走獸、布娃、布老虎、西洋景、轉花筒、氫氣球、金魚缸、袖箭、彈弓、高粱稈或磚料做的樓台殿閣,以及各種花炮、燈籠,應有盡有。

江米人,是麵塑的一種,用小麥粉、糯米粉混合揉成麵團,在麵團中摻入各色顏料將麵團揉勻,捏製而成的一種色彩絢麗、藝術造型多樣的藝術品,主要用作祭祀、觀賞、娛樂之用。

每逢年節,大大小小的廟會、集市上,總少不了藝人們捏製江米人的身影。他們用粗糙、滿是老繭的雙手,瞬間創造出了生動逼真、神采飛揚的各種神話人物、祥瑞動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