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姝兒以為,這樣波瀾不驚的歲月,可以從容到老。不料,英兒七歲那年,崇徽的女兒葉公主,剛滿六個月的時候,一件突如其來的事情,改變了她,以及許多人,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
事情的起因,源於九姓胡族長一次偶然的覲見。
那天,登裏在書房,正對著一封信,麵沉似水,臉色陰鬱。
這是繼多年後,關於輪台等四鎮的,又一封加急書信。
由於吐蕃人連年的侵略吞噬,位於新疆天山北麓的北庭州,龜茲,輪台,西州相繼失陷。
庭州等四鎮,乃是唐朝從漠北通往西域乃至中亞的交通及戰略要衝,堪稱大唐門戶。四鎮一失,吐蕃以及西域各國,就可長驅直入,踏進中原。
此時,大唐皇帝已經是代宗在位。代宗聞訊,極為震怒。多年來,大唐一直致力於吐蕃的交好,為此,先後派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入藏。兩國也曾一度交好,甚至太宗皇帝陵寢前,還專門為吐蕃讚普鬆讚幹布豎起了象征榮寵的石像。但是,欲壑難平,吐蕃垂涎於大唐遼闊的疆土,最終還是止不住其覬覦中原的野心。
代宗忍無可忍,終於派遣了精兵強將,遠赴塞外,決心與吐蕃一戰,誓要奪回失守的國土。
大軍長途跋涉,與占領庭州的吐蕃士兵幾次交鋒,都無果而退。
吐蕃以逸待勞,先入為主,自然占據了極大地有利形勢。
雙方僵持了半年,勝負不明。
但是,遠征的唐軍,很快地顯出了劣勢。
雨季來臨,道路泥濘,使得糧草後援不濟,士兵的戰鬥力堪堪可憂。
在此艱難之際,主帥決定就近向回紇求援。於此同時,大唐皇帝的詔書,也傳到登裏手中。
代宗駕崩,德宗即位。德宗登基後,第一道旨意,就是頒下急令,敕令回紇英義可汗相助唐軍,共抗吐蕃。
多年來,回紇軍隊已被視作大唐自家的後備軍,因此,皇帝的命令看起來不容抗拒,這使得登裏心裏極不舒服。
“新帝登基,寸恩未見,卻要我回紇士兵為其賣命!”登裏憤怒地拍在桌子上。
九姓胡微笑著說道:“可汗息怒。難道這不正是天賜良機?”
登裏一怔,疑惑地看著他。
九姓胡道:“中原富饒,非我可比。可汗何不趁此大唐國喪,新帝根基未穩,邊境用兵,國庫空虛之機,一舉揮師中原,拿下大唐錦繡江山?”
登裏心中一震。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九姓胡,知音也。
想當年,區區一個安祿山,一鎮之節度使,尚可攻破長安洛陽,建都大燕,自己以一國重兵,傾舉國之力,還比不上安祿山一群烏合之眾?
登裏蠢蠢欲動。
九姓胡獻媚道:“伐之,必勝。”
登裏會心一笑。心念一起,再難平複。
這幾年,回紇勵精圖治,秣馬厲兵,已經兵強馬壯,軍隊,也從最初的幾萬人,擴張到了二十萬。
有了這雄兵在手,何愁霸業不成?
於是,登裏在一瞬間,終於做出了一個籌劃許久的決定。
擴我疆土,為子孫後代,建一個千載萬代的不世功勳!
二
登裏急召頓莫賀議事。這麼重大的決定,他必須取得他倚重的宰相的支持。
他將心中所想,以及目前的局勢,做了細細地分析,然後,鄭重其事地宣布了想要大舉犯唐的決定。
他說:“堂兄,大唐視我如同其看家護院的兵丁,我安能忍其小覷!借此吐蕃交戰之際,我欲以兄為帥,並親自督戰,兄以為如何?”詢問為名,命令是實。
頓莫賀大吃一驚,急忙道:“萬萬不可!”
登裏不悅地道:“有何不可!”
頓莫賀道:“大唐新喪國主,更有翁婿之情,此時進攻,是為不仁。趁人之危,背棄舊盟,是為不義。天朝乃禮儀之邦,深得擁戴,師出無名,違背天意,安能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