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夏季時更點的長度短,冬季時更點的長度長,而春秋季時,一更的長度接近現在的兩小時,一點接近於24分鍾。
古人把一夜分為5個時辰,夜裏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
一更在戌時,稱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時間是19時至21時。
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這個時候,人還在活動著。
二更在亥時,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時間是21時至23時。
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咣——咣——”兩聲大鑼帶著兩聲梆子點兒,習俗上這就稱謂是“二更二點”。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經完全黑去,此時人們大多也都睡了。
三更在子時,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時間是23時至1時。
三更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個時辰。此時這無疑是一夜中最為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
四更在醜時,名雞鳴,又名“荒雞”。時間是1時至3時。
四更是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雖說三更過後天就應該慢慢變亮,但四更仍然屬於黑夜,而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時候。
五更在寅時,稱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時間是3時至5時。
這個時候,雞仍在打鳴。此時天亮了,便不再打更。而人們也逐漸從睡夢中清醒,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旁注]
明憲宗 (1447年~1487年)。明朝第八位皇帝。諡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在位期間,初年為於謙平冤昭雪,恢複景帝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在位末年,好方術,以至朝綱敗壞。
四分曆 也稱“後漢四分曆”。它的推算方法基本沿用三統曆而比較精密,特別是推算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會合周期更是這樣。它的創製和運用,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人的聰明才智和天文曆法水平,在世界範圍內具有非常寶貴的價值。
李淳風 (602年~670年),岐州雍人,就是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李淳風的《推背圖》以其預言的準確而著稱於世。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科學家。他注解的《周髀算經》和《古算十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教材。
[閱讀鏈接]
現代人所說的“一刻鍾”,是經長期發展而來的。
北宋時期一個時辰已普遍劃分為時初、時正兩個時段,每小時得四大刻又一小刻。也就是《宋史·律曆誌》所說:“每時初行一刻至四刻六分之一為時正,終八刻六分之二則交次時。”
清代初期施行《時憲曆》後,就改100刻為96刻,每時辰就得8刻,即初初刻、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正初刻、正一刻、正二刻、正三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15分鍾,也稱“一刻鍾”。這就是今人“一刻鍾”稱呼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