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2月1日,奧普聯軍的三個縱隊3萬人越過艾德河,向石勒蘇益格發動進攻。裝備低劣、數量很少的丹麥軍隊不堪一擊節節敗退。2月6日,奧普聯軍便占領了石勒蘇益格城。丹麥政府分別向英、法、俄發出求援的照會,但是三國都再次袖手旁觀,基本保持了中立立場。
這很符合俾斯麥的期望。
2月19日,奧普聯軍越過丹麥邊境,侵入丹麥本土。4月18日,在具有決定性的居佩爾戰役中,奧普聯軍擊敗丹麥軍隊,並控製了日德蘭半島的大部分地區。
瑞恩斯坦誌得意滿,對前來丹麥視察的維克托親王道:“丹麥幾乎完全沒有抵抗能力,而奧地利軍隊所付出的代價,也極少。”
實際上,這次對丹麥的戰爭自然是普魯士出兵最多,奧地利的參戰軍隊不到一個軍,抽掉了一個混編的匈牙利連隊,9千人的軍隊由瑞恩斯坦擔任指揮。這個任命也讓俾斯麥覺得難以理解:奧地利居然隻有這種年輕的輕浮的將領了嗎?
而伊麗莎白皇後堅持認為,任命瑞恩斯坦,第一可以迷惑普魯士;第二可以讓那些從美國回來的軍官們迅速熟悉歐洲地形的戰場。
“丹麥在打一場注定會輸掉的戰爭。”維克托親王這一年22歲,也開始在學習外交政治了。索菲的兒子們沒有笨蛋,但是也不會出現什麼開拓性的人才,這完全是索菲皇太後對自己的兒子們采取的嚴厲的教育方式的結果。
“從這次戰爭,可以看得出來普魯士軍隊的一點情況。”
“嗯?伯爵你看到了什麼?”
“首先,普魯士軍隊使用的武器幾乎跟奧地利軍隊的武器沒有什麼分別了。這個不奇怪,自從我們在上意大利打敗了撒丁軍隊之後,幾乎全世界都開始配備奧地利軍隊的武器,這使得奧地利軍隊在裝備上失去了先進性。”瑞恩斯坦搖頭:“我不喜歡這一點。雖然我並不依靠更快速、準確性更高的武器來打贏戰爭,但是能夠比敵人擁有更先進的武器,能夠讓我睡得踏實一點。”
“你說的很對,我也喜歡這種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的戰爭。”
“其次,”瑞恩斯坦對這位年輕的親王鼓勵的微笑:“普魯士軍隊的訓練有素,士兵的整體素質很高。我和亞曆克斯?馮?瑞恩子爵一直在訓練帝國軍隊,可是抵不過普魯士從幾十年前就開始完善的這套訓練體係。說實話,種族的單純或許確實能夠提升訓練效果,但是不管怎麼說,普魯士軍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瑞恩斯坦沒有說出口的一點是,日後如果他麵對普魯士的進攻,未必有獲勝的把握。
赫爾穆特?卡爾?伯恩哈德?馮?毛奇雖然已經不會出現在曆史的舞台上了,但是普魯士還有其他能人,目前擔任普魯士總參謀部長的人的能力,也是被陸軍大臣羅恩肯定的。或許最終達不到毛奇的成就,但是遵循毛奇的理論,並且有羅恩的支持,將普魯士這台戰爭機器運轉起來,也是遲早的事情。
——那麼,就讓這台機器無法正常運轉吧。伊麗莎白皇後這麼想。
給瑞恩斯坦下達的命令,還有讓他盡量了解普魯士軍隊現狀的任務。已經知道日後普魯士必將與奧地利有一場戰爭的伊麗莎白皇後,在為了即將到來的舉足輕重的戰爭積極的做著準備。
不能直接對丈夫以及親信們說“普魯士將會打敗奧地利”,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情啊。
在維也納,伊麗莎白皇後因為一個即將做出的決定而激動不已。不,應該說是惶恐吧。
做出攻打撒丁的決定,實際上不能算是伊麗莎白導致的,而是曆史的必然,伊麗莎白隻是讓這次戰爭從奧地利一敗塗地,變成了雄赳赳氣昂昂的勝利。之後的意大利的大半部分的領土的統一,雖然沒有在伊麗莎白的計劃之內,但是也順利的解決了——畢竟是自家兄弟,一切好說。那麼,這次將要做出的決定,就是完完全全的“伊麗莎白路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