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代表在邦聯議會上宣布,邦聯議會無權如此對待一個成員國,強烈要求解散邦聯議會,號召德意誌其他各邦跟隨普魯士加入一個新邦聯。
11月13日,奧地利、巴伐利亞、漢諾威、薩克森分別對普魯士宣戰。
歐洲震驚。
普魯士議會立即發起轟轟烈烈的反對首相俾斯麥的議題。俾斯麥不得不再次孤獨的麵對“一個憤怒和仇恨的世界”。
漢諾威、薩克森派遣前往參加丹麥戰爭的軍隊立即調轉槍口,進攻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地區的普魯士軍隊。
停留在丹麥的奧地利軍隊由瑞恩斯坦指揮,繞過普魯士軍隊,借道漢堡,直接撲向柏林。
波西米亞邊境上的奧地利軍隊,則由路德維希?馮?內德克將軍指揮,借道薩克森,向普魯士境內推進。
就像在伊麗莎的世界裏曾經發生過的曆史那樣,奧普戰爭唯有個“快”字。但是采取快速作戰的計劃的,不是普魯士軍隊,而是奧地利軍隊。
亞曆克斯?馮?瑞恩子爵從美國返回奧地利之後,便升職成為奧地利總參謀部的參謀長,直接負責這次對普戰爭。
曆史上,俾斯麥在對奧地利作戰之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外交,使俄國和法國都保持中立,並且英國為了英普關稅協定的原因,對普魯士表現出來的野心放任自流。英國政府的態度,固然也有因為奧地利實在是個紙老虎的緣故,也有因為當時整個歐洲沒有人認為普魯士能夠打贏對奧戰爭的緣故。
——一個注定失敗的戰爭,著急什麼呢?
就連普魯士自己,也不認為能夠打贏這場戰爭,俾斯麥甚至連戰敗自殺的毒藥都準備好了。
所以當普魯士以閃電般的速度擊敗了奧地利軍隊的時候,世界都為之一震。
****
維多利亞女王對奧地利的宣戰的反應是:“普魯士攻打丹麥,本來我就很不滿意的……”女王的兒媳婦、王儲妃是丹麥新國王的長女,女王傾向丹麥這是毫無疑問的;對起初奧普聯軍進攻丹麥保持沉默,也有期待奧地利能夠妥善處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的想法。最好的結果莫過於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成為獨立邦,由丹麥國王統治,這樣既不得罪親家,也避免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直接成為丹麥的領土。基本上跟新憲法頒布以前差不多,丹麥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地區繼續保持穩定。“穩定高於一切”乃是英國處理歐洲事務的準則。
聖彼得堡方麵,由於新任駐聖彼得堡公使梅特涅侯爵的努力,曖昧的向沙皇表示巴爾幹半島問題有進一步磋商的前景,換來了沙皇亞曆山大二世對“德意誌內部問題不幹預”的默認。
至於拿破侖三世……法國外交大臣德魯安原本就傾向支持奧地利在德意誌邦聯的領導地位,而奧地利駐巴黎公使又接受伊麗莎白皇後的指示,對法國皇帝表示,支持法國“在講法語的地區擴充疆界,都可以予以承認”。這也是俾斯麥曾經對拿破侖三世承諾過的。奧地利做起這個承諾可以說不怎麼牢靠,但是更顯得有操作性。奧地利沒有與法國直接交界的領土,也沒有說法語的地區,所以對於法國一直垂涎不已的比利時、盧森和萊茵河北岸,奧地利自然可以全力支持法國去奪取。
普魯士根本沒有做好與奧地利開戰的準備,一時間措手不及,倉促發布了全國動員令。
俾斯麥雖然也認定與奧地利之間將隻能打異常速戰速決的仗,但是完全不曾想到,奧地利竟然如此迅速的便聯合了大部分德意誌小邦國,對普魯士宣戰。並且奧地利也沒有意大利的後顧之憂,這使得奧地利能夠將精銳兵力全部投入到易北河流域。
弗蘭茨親自前往波西米亞,在奧地利軍隊進入薩克森境內之前,對他的軍隊發表了一次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