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全國總動員,上下一心抵抗奧地利以及德意誌眾邦國的聯合進攻。威廉一世頂住議會要求將俾斯麥撤職的呼聲,堅定支持俾斯麥;如果不是因為奧地利大軍節節逼近,國王幾乎又要決定解散議會重組。
“我不敢相信,那些議員們居然看不到奧地利的軍隊就要踏進柏林了!”威廉一世咆哮著。
“陛下不必惱怒。我相信議員們也是太慌張了。”羅恩倒是不急不慢的說:“畢竟這都要打進家門了。”
“難道奧地利軍隊現在是在其他國家的國土上嗎?”
“啊……我的意思是說,快到柏林了。”羅恩還是不緊不慢的。君臣多年,他很了解君主的急躁脾氣。
威廉一世也不是什麼有才的英明君主,他的脾氣有名的暴躁,這大概跟他青年時期的軍旅生涯有關。他的長處在於,用人不疑。俾斯麥並不是他所了解的臣子,但是他信任羅恩,因此羅恩舉薦的人才,他毫不猶豫的任用了。如果毛奇在生的話,他也會毫不猶豫的任命。
曆史雖然有了點變化,但是人物是不會變化的。
國王用力抓著胡子,滿臉不安:“普魯士軍隊根本無法即使趕到前線,為什麼不在敵人的前進路線上選取一個不要那麼被動的戰場?為什麼傻乎乎的分批送上去挨打?”
“陛下,這就是戰場調度的問題了。統帥無法判斷敵人前進的路線,有時候奧地利軍隊甚至會主動後撤數裏。這絕不是正常的打法。”羅恩也正為此頭疼不已。
“我的參謀們呢?他們在幹什麼?”
“他們也不可能事先預料到敵軍的動向。”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行為愁煞了普魯士的參謀們。
“難道你真的是在引導著普魯士走向戰敗?”國王瞪著眼睛。
“不,陛下。雖然我一直認為普魯士幾乎沒有勝算,可也不會消極對抗。陛下請相信我,國家的每一個士兵都在為了勝利而努力。”
威廉一世不置可否的哼了一聲,臉上陰晴不定。
****
巴伐利亞的5000人被編進了亞曆克斯的部隊中,這其中有在上意大利做出卓越貢獻的2000名工兵,他們熟撚的潛入到普魯士境內,破壞鐵路、公路、橋梁,也包括電報線路(上帝保佑西門子公司,這意味著戰後重建的訂單)。
漢諾威、薩克森除了在丹麥的少數部隊之外,還另外派遣了各2萬人的部隊,從邊境配合奧地利軍隊向前推進。
奧地利除了從丹麥出發的9千人的部隊外,借道薩克森的軍隊人數達到了12萬之多,薩克森王後不無誇張的說:“奧地利的軍隊就從我的窗下走過,一支比一支漂亮。”
這樣,奧地利與盟軍的參戰軍隊人數就達到了18萬6千人之多。然後奧地利又追加了一個匈牙利軍、一個捷克軍,總和2萬4千人。
普魯士方麵的常備軍有14多萬,加上緊急動員的10萬後備役,參戰人數也達到了24萬。這是近代歐洲參戰人數最多的戰爭。
在保持中立的國家裏,不乏麵帶微笑看著德意誌國家自我消耗的政治家們。
****
近年來,幾乎完全不問政治的索菲皇太後,罕見的極為支持兒子的決定。
“親愛的弗蘭茨,我很高興你終於能夠做出強硬的姿態。一位皇帝就應該是這樣,必要的時候就該讓那些狂妄之徒看看,奧地利並不是內裏虛弱的空架子。”
“媽媽,我之所以不願意采取強硬的手段,乃是因為我不認為戰爭對國家有什麼好處。我一直覺得,戰爭是最後的手段,如果僅僅靠外交不能解決問題,那麼奧地利不會排除使用暴力手段。真可惜啊……最後還是必須要跟普魯士打上這麼一場。”
“我聽說,茜茜十分支持對普魯士采取戰爭手段?”
“不,實際上,攻打普魯士的計劃完全是茜茜做出的決定,我讚成她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