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國曆史2(1 / 3)

第一章中國曆史2

三家分晉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當上了中原諸侯的領袖,做了霸主。一向稱霸的晉國(在山西省)到了這時,實際上已不是一個統一的諸侯國了。有勢力的大夫,各人割據自己的地盤,把晉國分成了好幾個小國。他們之間還互相攻打,互相兼並。在這種情況下,晉國怎能強大得起來呢?

晉國的大夫當中勢力最大的原來有六家,他們時常混戰在一起。後來有兩家被打散了,晉國的大權就歸了智伯瑤、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等四家。

那時候,列國的大夫占有大量土地。他們直接收取租稅,富比國君。人民生活在大夫的手下,也比在國君的統治下要好一些,壓迫和剝削也輕一些。有不少人因為受不了國君的壓迫和虐待,情願逃到大夫的封地裏去做佃農。各國的大夫為了保持自己的勢力,有意識地對百姓作了一些讓步,來換取他們的擁護。這樣,晉國的土地和人民實際上由這四家治理了。

四家之中,智伯瑤的勢力最大。他對趙、魏、韓三家說:“晉國一向是中原的霸主。沒想到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先後起來,奪去了霸主的地位,這是咱們晉國人的恥辱。如今隻要把越國打敗,晉國仍然能夠當上霸主。我主張每家大夫拿出一百裏的土地和戶口來歸公。公家的收入增加了,壯丁增加了,實力才會增強,才能夠重新當上霸主。”

智伯瑤的話表麵上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可是這三家大夫早就知道智伯瑤存心不良,他是想獨吞晉國。他所說的“公家”,其實就是“智家”。可是他們三家心不齊,沒法聯合反抗智伯瑤。韓康子和魏桓子各如數交割了一百裏的土地和戶口,接著智伯瑤又派人去找趙襄子要一百裏的土地和戶口,趙襄子不答應。他說:“土地是先人的產業,我怎麼也不能送給別人。韓家、魏家願送,不幹我的事!”智伯瑤得到回話,大怒,就派韓、魏兩家一同發兵去打趙家,答應他們滅了趙家之後,把趙家所有的土地和戶口三家平分。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自己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趙襄子知道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的兵馬退到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城裏,打算在那兒死守。晉陽城是趙家最堅固的一座城。當初由趙家家臣董安於一手經營,所有的建築都結實美觀。董安於之後,趙家又派家臣尹鐸治理晉陽城。尹鐸一直盡力安撫百姓,減輕刑罰,減少官差,因此很得民心。晉陽人一聽到趙襄子來了,傾城出迎。趙襄子一見晉陽城很嚴實,糧草充足,百姓也樂意跟隨他,他就放心了。

不久,三家的兵馬包圍了晉陽城。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持守城,不準交戰。每逢三家攻戰時,城上箭落如雨,智伯瑤沒法打進去。晉陽城就這麼仗著弓箭守了半年多。可是箭用盡了,怎麼辦呢?趙襄子憂心忡忡。他手下的謀士張孟談對他說:“聽說當初董安於在宮殿裏準備了無數的箭,咱們找找去。”趙襄子立刻令人把圍牆拆去一段,果然裏麵全是做箭杆的現成材料。又拆了幾根大銅柱子,鑄成無數的箭頭。有了這麼多的箭,再使幾年也使不完。趙襄子感歎道:“若沒有董安於,如今到哪裏找這些兵器呢?要是沒有尹鐸這樣愛護百姓,他們怎能這麼不怕死地守住這座城呢?”

三家的兵馬把晉陽城圍困了兩年多,沒打下來。到了第三年,有一天,智伯瑤正在察看地形的時候,一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就有了主意了:晉水是由龍山那邊過來,繞過晉陽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晉水一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士兵們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城,又在上遊那邊造了一個很大的水庫。在晉水上築起壩來,攔住上遊的水。這時候正趕上雨季,一連下了幾天大雨,水庫裏的水都滿了。智伯瑤叫士兵們開了個豁口,大水就直衝晉陽城,灌到城裏去了。不到兩天工夫,城裏的房子多半給淹了。老百姓跑到房頂上和高地避難。竹排、木頭板子都當了筏子。燒火、做飯都在城頭上。可是全城的老百姓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趙襄子歎息著對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要是水勢再高漲起來,不就全完了嗎?”張孟談說:“我總覺得韓家和魏家決不會甘心情願地把自己的土地讓給智家。他們也是出於無奈。依我說,主公多準備小船、竹排、木筏子,再跟智伯瑤在水上拚個死活。我先想辦法去見韓康子和魏桓子去。”趙襄子當天晚上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去跟兩家相商,約他們反過來一同去打智伯瑤。要是韓康子和魏桓子能夠同意的話,趙襄子就有救了。

第二天,智伯瑤命令下來,叫韓康子和魏桓子一同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說:“我用不著交戰就能讓這條晉水替我消滅趙家。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可以攔住敵人。照晉陽的情形看來,水能滅國,大河反倒是個禍患了。你們看:晉水能夠淹晉陽,汾水就能淹安邑(魏家的大城,在山西省解縣東北),絳水也就能淹平陽(韓家的大城,在山西省臨汾縣南)。是不是?哈哈哈!”韓康子和魏桓子連連答應著說:“是,是,是!”智伯瑤見他們答話時臉色有變,才覺得自己說錯話了。他又賠禮說:“我心直口快,希望你們不要多心!”他們表麵上回答道:“您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我們蒙您抬舉,榮幸至極。”但是他們心裏就此決定要反智伯瑤了。

第三天夜裏,智伯瑤在睡夢中猛然聽見一片喊殺聲。他急忙爬起來,衣裳和被子已經濕了,兵營裏全是水。不一會兒,水勢越來越大。智伯瑤的家臣豫讓帶著水兵,扶著自己上了小船。智伯瑤在月光下回頭一瞧,就見士兵們在水裏一起一沉地掙紮著,這才明白敵人把水放過來了。正在驚慌不定,霎時四麵八方都響起了戰鼓。韓、趙、魏三家的士兵都駕著小船、竹排、木筏子,一齊衝殺過來,見了智家這些“落水狗”,就連打帶砍,一點不放鬆。當中還夾雜著喊叫的聲音:“別放走了智伯瑤!拿住智伯瑤的有賞!”智伯瑤對豫讓說:“原來那兩家也反!”豫讓說:“主公趕緊殺出去,到秦國去借兵吧!我留在這兒對付他們。”說著,他跳上木筏子,殺散敵人,叫大將智國保護著智伯瑤逃跑。

智國保護著智伯瑤,坐著小船一直向龍山那邊劃去。這一帶沒有追兵。智伯瑤才喘了口氣。他們好容易把船劃到了龍山跟前,急急忙忙地上了岸。東方已經發白了,他們順著山道走去,逃出了很遠,稍稍寬了寬心。不料剛一拐彎,迎頭碰見了趙襄子!趙襄子早就料到智伯瑤準從這條路上跑,預先帶領一隊兵馬在那邊埋伏著。他當時就俘虜了智伯瑤,砍下了他的腦袋。智國見難逃活路,就自殺了。

三家的兵馬會合到一起,把沿河的堤壩拆了。大水仍舊流到晉水裏去,晉陽城又露出旱地來了。趙襄子安撫了居民之後,就向韓康子和魏桓子道謝。他們宣布智伯瑤的罪惡,就照古時候的習慣把智家滅門了。韓家和魏家的一百裏土地和戶口,由各人收回去。智家的土地和戶口,他們就三家平分了。

韓康子、趙襄子和魏桓子三家滅了智伯瑤,都想趁機把晉國分了,但又覺得不能操之過急。到了公元前438年,機會來了,晉國的國君晉哀公死了,兒子即位,就是晉幽公。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他們一見新君剛即位,軟弱無能,大家就商定了平分晉國的辦法。他們把晉國的絳州和曲沃兩座城給晉幽公留著,別的地界三家瓜分了。這樣一來,韓、趙、魏三家就稱為“三晉”,各自獨立。晉幽公隻好在三晉的勢力之下活著。他不但不能把三晉當臣下看待,而且反過來一家一家地去朝見他們。君臣的地位都顛倒了。公元前425年,趙襄子得了重病死了。就在這一年裏,韓康子和魏桓子也都病死了。這三家的繼承人叫韓虔、趙藉和魏斯。他們都打算自己正式做諸侯。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使者上成周(在河南省洛陽市東北)去見周威烈王,要求他把他們三家加在諸侯的名冊上,還說:“韓虔、趙藉、魏斯都因為尊敬天王,才來稟告。隻要天王正式封他們為諸侯,他們就能輔助天王。”周威烈王知道就是不認可也沒用,於是就順水推舟,封魏斯為魏文侯,趙藉為趙侯,朝虔為韓侯。中國曆史上的戰國時期就從這一年開始了。

新興的三個諸侯宣布了天王的命令,各自立了宗廟,向列國通告。各國諸侯都來給他們賀喜。隻有秦國不跟中原諸侯來往,因為那時中原諸侯還把它當作西方的戎族(山戎的部族)看待。晉幽公之後,到了他孫子繼位時,三晉幹脆把這個徒有虛名的國君也廢了,讓他做個老百姓。從此,晉國的統治係統就斷了,以後隻有韓、趙、魏,連晉國這個名稱也不用了。

秦始皇實現大一統

公元前237年,年滿22歲的秦王嬴政親自執政。這時候,韓、趙,魏、楚、燕、齊各國已經無法與秦國抗衡,秦王嬴政擔負起統一中國的曆史重任。

公元前230年,天下形勢突變,秦內史騰率軍攻克韓都新鄭,生擒韓王安,韓國滅亡,韓地被改為潁川郡。從此以後,其他各國相繼成為秦國的口中之食。

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兵力大損,但是名將李牧尚在,屢屢擊敗秦國的進攻。昏聵的趙王中了秦人的奸計,聽信了奸佞郭開的讒言,竟然殺了李牧,為秦國掃清了滅趙的障礙。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大破趙軍,俘虜了趙王遷。趙公子嘉出奔代,自立為代王。公元前222年,公子嘉被秦將王賁活捉,趙國餘脈從此斷絕。

公元前225年,秦王派大將王賁攻打魏國。秦軍攻入魏國後,如入無人之境,連下數十城,不消多日,直抵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王連忙派出使者,向齊王求救,齊王自顧不暇,拒絕了魏王的要求。魏王求救無望,命令將士死守大梁。

大梁城牆高大,護城河又寬又深,秦軍要想攻城。必須先越過護城河。王賁下令搭浮橋,城頭魏軍萬弩齊發,秦軍傷亡慘重,連忙退回。王賁下令引弩手放箭掩護,步卒再搭浮橋。魏軍躲在女牆(城牆上有凹凸的矮牆)後放箭。秦軍的飛矢射不到魏軍,秦軍卻紛紛中箭斃命,浮橋還是搭不成。王賁怒火中燒,心急如焚,秦軍一路攻來未遇大戰,沒想到攻打大梁卻如此艱難。他暫且收兵,思量對策。

望著又寬又深的護城河,他忽然想,何不來個以毒攻毒,以水製水!大梁地勢低窪,西北有黃河,西邊有汴河,引水灌大梁是條萬全之計。

當時連日陰雨,黃河水滔滔,汴河水滾滾,王賁命令一部分士卒在黃河、汴河築攔河壩,一部分士卒開挖通往大梁的水渠。秦軍官兵聞知改為水攻,無須正麵強攻,一個個欣喜萬分,幹得分外賣力,魏王聞報秦軍築壩挖渠,惶惶不可終日,卻又無計可施。十多天後,水渠一直挖到大梁城下,攔河壩也將築成,隻要王賁一聲令下,立即將攔河壩合龍,扒開河堤,滾滾河水便可直瀉大梁。

王賁見時機已到,下令決堤放水。刹那間,滔滔河水咆哮著直衝大梁,大梁頓時成為一片汪洋。魏王大驚,在眾將的簇擁下急急奔上城樓躲避。城中的積水迅速沒過屋頂,大部分居民被淹死。時隔不久,一段城牆被洪水衝塌,魏王知道再也守不住,隻好投降。

滅魏以後,王賁下令扒開攔河壩,堵住大堤的缺口,水勢漸止。大梁城中的積水三個月後才退盡,昔日繁華的大梁城成為一片廢墟。

稍後不久,秦王決定滅楚。秦王問眾將:滅楚需要多少軍隊?年輕氣盛的李信說要20萬,老將王翦認為非要60萬不可。秦王聽了王翦的話產生了戒心,王翦、王賁父子倆重兵在握,現在又要60萬大軍,莫非有了異心?

秦王考慮再三,決定讓李信、蒙恬領兵20萬攻楚。王翦察覺到秦王對自己有所疑忌,於是請求告老還鄉,秦王來個順水推舟,同意了王翦的請求。

秦軍進攻楚國,起初打得十分順利。楚王得知前線危急,忙令大將項燕率領20萬大軍禦敵。秦、楚兩軍兵力相當,但楚軍熟悉地形,占了不少便宜。項燕分兵七路,在秦軍必經之路設下埋伏,等到秦軍進入埋伏圈,立即發起猛烈攻擊。秦軍連日行軍,疲憊不堪,又遭到突然襲擊,抵擋不住,大敗而逃。楚軍緊緊追殺了三天,將秦軍趕出國境。

秦王聞報李信兵敗,這才明白王翦當初的意見有道理。他親自請王翦回朝,命他率領60萬大軍再次攻楚。

出兵那天,秦王為王翦送行。臨行前,王翦向秦王求取良田美宅,秦王滿口答應。行軍至半途,王翦按兵不動,再次向秦王請賞,以供兒孫享用。眾將對此不解,王翦向他們解釋道:“大將在外打仗,心裏還牽掛著子孫,怎麼會反叛?我向大王請賞,就是要大王放心。”眾將聽了他的話,方才明白他的用心。

王翦的戰術與李信不同。他步步為營,緩緩推進,到了天中山一帶,紮下營寨不再前進。楚將項燕得到消息,頓生疑慮,於是派兵挑戰,進行試探。王翦命令官兵固守營寨,不許出戰,任憑楚軍罵陣,一概不予理睬。項燕以為王翦老了,膽小懼戰,命挑戰的楚軍回營休息。

王翦命令少數官兵守營,大部分放假休息。軍卒無所事事,有的洗澡,有的找樂子。他又下令宰牛殺羊,犒勞將士,自己與官兵同食共飲。

楚將項燕求勝心切,命令楚軍開拔,準備繞到秦軍背後發起突然攻擊。王翦聞報楚軍已經離營,立即命令秦軍追擊,項燕萬萬沒有想到秦軍會從後麵殺來,絲毫未作防備,等到秦軍追到,才匆匆指揮大軍掉頭應戰。秦軍養精蓄銳已久,鬥誌旺盛,楚軍還沒擺好陣勢,就被秦軍衝得亂作一團。項燕見勢不妙,急忙領兵逃跑,王翦指揮大軍緊緊追趕,在蘄南(今安徽宿縣)將楚軍包圍。

第二天,兩軍進行決戰。楚軍兵少,又是新敗,敵不過訓練有素的秦軍。經過一整天的廝殺,楚軍傷亡殆盡。項燕企圖率領殘兵敗將突圍,被王翦截住。項燕已多處受傷,體力不支,一個閃失,被王翦殺死。項燕一死,楚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猛烈的攻勢,不久,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被攻破,楚國就此滅亡。

公元前227年,秦軍攻燕,在易水以西大敗燕軍。第二年,秦軍再度攻燕,力克燕都薊城(今北京西南),斬殺燕太子丹。燕王出逃,奔至遼東(今遼寧遼陽)苟延殘喘。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攻打遼東,活捉燕王,燕國終於滅亡。

五國已滅,隻剩下齊國。秦、齊力量懸殊,齊國危在旦夕。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從燕南攻齊,直抵齊都臨淄。齊軍未作抵抗,齊王被俘,齊國隨之滅亡。

秦王嬴政花了十年時間,消滅了東方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麵,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六國已滅,天下一統,“王”的稱號似乎還不能顯示出絕對權威,秦王嬴政認為需要更名。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計議了一番,奏道:“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為尊貴,可用泰皇稱號。”秦王嬴政聽了略一思索,道:“去掉泰字,留下皇字,再采上古帝王的名稱,叫做皇帝。”他自稱“始皇帝”,規定其後世按數計算,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

陳勝、吳廣起義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以暴政統治天下,天下人懾於秦始皇的淫威,將憤怒和仇恨埋藏在心底。秦始皇去世後,宦官趙高等人謀害了公子扶蘇,扶植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做了皇帝。打那以後政局十分不穩,人民的反抗鬥爭一觸即發。

公元前209年的一天,安徽一帶陰雨綿綿。滿天的烏雲,壓抑著陳勝、吳廣等900名貧苦農夫的心。他們被朝廷征發戍守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須按時前往報到,如果超過了規定的日子,按照法律就要斬首。如今大雨下個不停,道路不通,戍卒們被阻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無論如何也無法按時趕到目的地。

陳勝、吳廣已經沒了生路,便悄悄地商量起來。陳勝說:“事到如今,逃跑被抓回免不了一死,舉兵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什麼不拚個魚死網破呢?”吳廣聽了,連連點頭稱是。陳勝接著說:“老百姓知道公子扶蘇較為賢明,對他非常懷念,很多人不知道他已死去。這裏是楚國故地,我們這些同伴也是楚國人,楚將項燕擊敗過秦軍,在楚國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現在有的人以為他死了,有的人以為他逃亡在外。如果我們假借公子扶蘇、楚將項燕的名義起兵,人們一定會紛紛響應。”吳廣認為這個辦法很好,連忙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