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國曆史5
郭子儀收複二京
郭子儀是華州(治今陝西華縣)人,身高七尺二寸,十分英武高大。他從小就愛弄刀舞劍,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後參加武舉,成績優異,補左衛長史官,又接連擔任單於副都護、振遠軍使等官職。天寶八年,木剌山(在今內蒙古境內)開始修築橫塞軍以及安北都護府,郭子儀奉詔前去做了使者。過了不久,又因此地太偏遠,加上土地又很貧瘠,不能耕作,不利於戰備,又將都護府遷到永清(今屬河北),號稱天德軍。郭子儀同時還兼任九原(今內蒙古一帶)太守。
天寶十四年(5年),安祿山反叛,天下大亂。玄宗下詔任命郭子儀為衛尉卿、靈武郡太守,充任朔方軍(今陝西北部)節度使。郭子儀率領部下向東挺進,討伐安祿山。郭子儀本是一位驍勇善戰的虎將,與叛軍交鋒後,很快就收服了靜邊軍,並斬殺叛軍大將周萬頃,在河曲襲擊高秀嚴,大敗賊軍。接著,郭子儀指揮大軍乘勝收複了雲中、馬邑等唐朝失地,並攻占了東徑關(今山西代縣南)。因為軍功赫赫,郭子儀被加封禦史大夫之職。
不久,安祿山的軍隊攻陷了常山,這樣,黃河以北的很多郡縣都相繼淪陷於叛軍之手。就在這時,唐軍的另一位名將李光弼率軍攻下了常山,拔掉了這顆硬釘子。郭子儀也率領大軍南下井陘關,與李光弼的大軍相會合。然後合軍一處圍殲史思明的軍隊,大獲成功,斬殺敵軍數萬人,並且攻下了敵軍重兵把守的稾城(今屬河北)。郭子儀等又揮師南下,進攻趙郡,俘獲敵人四千。因為這些人原是窮苦百姓,郭子儀就將他們釋放了,而將投靠叛軍的趙郡守令郭獻處以死刑。
部隊休整幾天後,郭子儀又班師回到了常山。叛軍史思明以為有機可乘,便率數萬人尾隨北上,想伺機打擊郭子儀。郭子儀心中有數,但不動聲色,部隊有條不紊地往後撤退。當部隊行進到行唐(今河北省內)的時候,郭子儀挑選騎兵五百人拍馬前來輪番與賊軍挑戰,就這樣雙方對峙了三天時間,叛軍一無所獲,軍心開始渙散。不得已,史思明隻好倉促帶兵逃走了。郭子儀見時機已到,一聲令下,眾將士向叛軍發起了狂風暴雨般的追擊,在沙河(今河北大名縣東)大破叛軍。史思明丟盔棄甲,狼狽逃竄到一個叫常陽的地方,惶惶不可終日。安祿山知道後,心驚膽戰,連忙抽調精兵增援史思明。
郭子儀獲悉後,一點也不著急,從容地說:“史思明增加援兵,一定會驕傲,輕視我軍。敵人輕視我們,我們就一定能戰勝他們。”接著,郭子儀便率大軍與史思明展開大戰。郭子儀親臨前線,處決了一個不稱職的部將,用以示眾。於是,士兵們個個爭先,與敵軍展開死戰,敵軍招架不住,大敗而走,唐軍乘勝斬殺敵人二千餘人,俘虜五百餘人,繳獲了五百多匹戰馬,敵人退守營壘不敢應戰。
這樣,白天,郭子儀就命令將士在敵營前揚威,到了晚上,又命令部下不斷騷擾敵軍,不給敵軍絲毫喘息的機會,叛軍的士氣也就漸漸衰落下去了。郭子儀便與李光弼、仆固懷恩、渾釋之、陳回光等大將與敵軍大戰,斬獲敵首級四萬餘,俘敵兵一萬多。史思明被迫逃向博陵(今陝西境內)。這樣,黃河以北的形勢急轉直下,河北諸郡縣的民眾紛紛自發組織起來殺死敵人守軍,敞開城門,敲鑼打鼓,迎接唐軍。
郭子儀正要攻打範陽(治今河北涿縣),哪料潼關守將哥舒翰被打敗,唐玄宗逃亡四川,賊勢複振,天下形勢一發不可收拾。隨後,皇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境內)繼位,史稱唐肅宗。李亨下詔令前線唐軍班師回防,郭子儀接到詔書後,便與李光弼率步騎五萬勤王靈武。李亨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務,仍然擔任節度使。肅宗檢閱六軍,鼓號齊鳴,向南行進,來到彭原(今甘肅寧縣)。宰相房琯自告奮勇,向皇帝請戰,率兵討伐敵軍。房琯率軍到達陳濤斜(今陝西鹹陽東)與叛軍相逢,一場大戰,王師大敗,將士傷亡幾盡。從此,肅宗皇帝隻有依靠郭子儀統率的英勇善戰的朔方軍與叛軍抗衡。
至德二年,郭子儀率軍與叛將崔乾在潼關大戰,崔乾兵敗,退保蒲津(在山西永濟縣西)。正好永樂尉趙複與宗室子弟李鋒在城中,商議作為內應。郭子儀攻打蒲津,趙複等人殺死守將,開門放進郭子儀大軍,崔乾率殘部逃往安邑(今山西夏縣)。安邑軍民假裝放他們進城,等到崔乾進城一半,突然放下懸門,伏兵從四麵殺出,崔乾死戰逃脫。敵將安守忠鎮守永豐倉(今陝西安塞)。郭子儀派兒子郭旰率軍討伐。大戰數日,斬敵首萬餘,終於收複永豐倉,但郭旰陣亡。從此潼關、陝郡開始交通。
唐肅宗下詔命郭子儀回鳳翔,晉位司空,充任關內、河東副元帥,隨後又命郭子儀率師向長安進發,駐紮在水上。敵將安守忠等駐軍清渠東。兩軍大戰,唐軍不利,丟棄兵器、儀仗大敗而逃。郭子儀收拾散兵保衛武功(今屬陝西),待罪於朝,不久被降為尚書左仆射。隨後隨大元帥廣平王李績率大軍十五萬人收複長安。李嗣業為前軍,李績為中軍,郭子儀為副,王思禮為後軍,布陣香積寺北。大營距灃水,臨大川,橫亙三十裏。敵將李歸仁領精騎挑戰,官軍喧囂慌亂,李嗣業率騎兵突然出擊,斬敵數十騎,大營安定下來。不久,回紇騎兵趕到。趁敵不備,回紇兵襲擊敵人背麵,唐軍趁機殺向敵軍正麵,兩麵夾攻,斬首六萬,活捉二萬餘人,敵軍主帥張通儒連夜逃往陝郡。次日,大元帥廣平王進入京都,老幼夾道歡呼說:“想不到今天又見到官軍!”廣平王讓將士休息三天,然後率軍東征。
安慶緒聽說官軍將殺到,馬上派大將嚴莊率領十萬精兵駐紮陝郡,支援張通儒,旌旗綿延百餘裏。唐軍殺到新店,叛軍布陣迎戰,一場混戰,難分難解。正在勝負未分之際,唐朝大將李嗣業率回紇騎兵從敵軍背後發起攻擊,隻見戰馬奔騰,塵土飛揚,飛箭射敵,箭不虛發,叛軍大亂,叛兵叛將驚慌地說:“回紇兵來了!”不敢戀戰,大敗而走,拋屍數裏,堆滿道路。叛將嚴莊等逃往洛陽,護衛安慶緒渡過黃河逃往相州。王師收複東都。於是河東、河西、河南各州縣全部平定。郭子儀因功加司徒,封代國公,食邑千戶。入朝,肅宗派儀仗隊迎至灞上,犒勞說:“國家重新建立,是卿的功勞啊!”
黃巢起義
到公元874年,唐僖宗登基稱帝的時候,唐皇朝已經到了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地步。當時,全國有一半農民已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成為四出覓食的遊民。兼並了絕大多數田地的貴族豪門,占有了無數的財產。有一個叫邊鹹的大地主,因為是當朝宰相的親戚,他倉庫裏糧食堆積如山,算一算,足夠供全國士兵吃上兩年。至於唐僖宗,他靠征收賦稅得來大量財物,更是任意揮霍。他嫁女兒的時候,陪嫁的藥臼、簸箕,甚至護井的欄杆,都是金銀製成的。貧富如此懸殊,早隱伏下動蕩的種子。
連年不斷的災荒,更把貧苦的百姓逼上了絕路。百姓們沒了收成,靠吃樹葉、草根度日,可是朝廷的種種賦稅,還要年年增加。有一年,陝州旱情嚴重,顆粒無收的農民要觀察使崔蕘向朝廷報災免稅。崔蕘卻把雙眼一瞪,指著官衙庭院裏的槐樹說:“樹上還長著葉子,誰說發生了旱災?”讓差役一頓棍棒把災民打了出去。災民們忍無可忍,大鬧公堂,把崔蕘趕出了陝州。眼見得遍地的星星之火即將燎原,垂死的唐皇朝恐怕挨不過幾日了。
終於,在唐僖宗登位的那一年,濮州私鹽販子王仙芝和尚君長、尚讓兄弟一起,率領幾千農民,在河南長垣舉起了義旗。王仙芝自稱“天補均平大將軍”、“海內諸豪都統”,發布文告,斥責朝廷賦稅繁重,天下太不公平,深得災民歡迎。沒過多久,義軍就攻下山東的曹州。山東人黃巢,也帶領八兄弟和幾千災民加入了王仙芝的起義隊伍。
黃巢是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自小跟著人販過私鹽,他喜歡讀書,還參加過好幾次科舉考試。走南闖北的生涯使他看到社會貧富的不均,立誌要改變這種不平等現象。有一年他到長安考進士落榜了,在長安題了一首詩《不第後賦菊》,詩中寫道:“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些詩句透露了有朝一日他要帶兵造反,殺進長安的願望。果然,當王仙芝攻進山東時,他立刻起兵響應,成為農民起義軍裏的重要將領。
王仙芝帶著好幾萬起義軍,從山東打到河南,又從河南打到湖北州,勢力越來越大。唐朝廷見無法鎮壓這支起義軍,便使出招降的手段,答應封王仙芝一個“左神策軍押兼監察禦史”的空銜,要王仙芝歸附朝廷。
王仙芝得到封賞,十分高興,把部將召集起來,準備接受官職,投降朝廷。黃巢大怒,反對王仙芝的決定,說:“當初大家發誓起義,要橫行天下,現在你卻去當唐朝的官,讓弟兄們怎麼辦?”他當場扭住王仙芝,打傷了王仙芝的腦袋。起義軍從此因為意見不合,分裂成兩支。
這以後,王仙芝一心想當官,七次派人去唐營求降。唐軍統帥欺他軟弱,改變了態度,誘殺了他派去的使者,包圍了他的軍營,一場惡戰之後,起義軍大敗,死了幾萬人,王仙芝也當場被殺。這支起義軍隊伍因為首領的不堅定,終於失敗了。王仙芝死後,他的部將尚讓帶領殘兵投奔黃巢,擁戴黃巢為“黃王”。
黃巢采取流動作戰的方法,率領起義軍打過了長江,橫掃江西、浙江,所到之處,起義軍所向披靡。接著,他又帶領部下硬是在浙江福建之間的崇山峻嶺中,打通了700裏山道,攻進到福建。義軍一路南下,終於占領了廣州。
到了廣州,黃巢已把圍追堵截的唐軍遠遠地拋在了身後。曆年來,唐軍活動地區主要在中原一帶,廣州的朝廷勢力比較薄弱。黃巢想在這裏紮下根來,先據一方之地,再求發展。他主動向唐皇朝提出要求,要朝廷封他當兩廣節度使。他的要求被朝廷拒絕了。朝廷答應不答應封官,本來對黃巢毫無影響。但是,黃巢所率起義軍官兵都是北方農民,在廣州不但思念家鄉,而且水土不服,士兵中多有疫疾發生。於是,黃巢做出決定,帶部隊再次北上,矛頭直指唐皇朝的政治中心長安。
黃巢的起義軍由廣州打進湖南、湖北,再轉向東,攻打江西、安徽、浙江。盡管唐軍處處堵截,但無法擋住起義軍的攻勢。起義軍在渡過淮河之後,再轉向西北,60萬大軍很快攻下了東都洛陽,唐軍隻得退守潼關。
一路上,黃巢的起義軍紀律嚴明,進洛陽時還對市民進行慰問,沿途隻沒收官商富戶的財產做軍需,所以很受百姓的歡迎。而在長安,卻是截然相反的景象,唐僖宗下令禁軍出發到潼關守衛,那些禁軍官兵都由當地富戶子弟充當,他們平日隻知享受豐厚待遇,仗勢欺人,現在真的要到前線打仗去了,便紛紛出錢雇傭集市的窮漢小販冒充戰士,有的甚至到處抓丁送進軍營。仗還沒打,結果早已分明。
漫山遍野的起義軍擁到了潼關下,輪番地向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鹼要關隘發動猛攻。守軍苦苦熬了兩天,發現起義軍已經繞道來到潼關西邊。黃巢派人沿著一條叫“禁穀”的小路抄了潼關的後路。那條小路平日禁止通行,防止商人逃稅,穀中長滿荊棘葛藤,起義軍便從這裏通過,徹底擊潰了潼關的守軍。
失了潼關的唐軍撤回長安,一路上燒殺搶掠,嚇得唐僖宗連夜從長安出逃,一路奔跑進了四川。從洛陽出發,起義軍隻花了半個月時間,便攻下了長安。
黃巢手執武器,乘坐用黃金裝飾的轎子,率領大軍,浩浩蕩蕩進了長安。幾天後,黃巢正式登位,改國號為大齊,稱金統元年,分封了宰相、將軍,著名的詩人皮日休也當了大齊政權的翰林學士。起義軍如日中天,勢力達到了最高峰。
由於黃巢從廣州一直打到長安,一直沒有建立地方政權,平日籌集軍需,隻要把當地富豪的財產沒收便行,到了長安,沒有後方,無法籌糧,起義軍立即陷入了困境。再加上尚讓率兵攻打鳳翔,由於輕敵,損兵折將,大傷元氣,他本人也因此性情大變,開始殺害小有嫌隙的人,起義軍既失了士氣,又喪了民心。
這時候的唐朝將領卻使出了當年平定安史之亂的老手段,一方麵調動邊界上少數民族的部隊,讓沙陀人李克用率領,圍攻長安;另一方麵拉攏起義軍將領,讓他們歸順朝廷,反過來攻擊黃巢。黃巢稱帝之後的第二年,他的大將朱溫投降了唐朝,被賜名朱全忠。長安的形勢一天比一天危急,黃巢隻得在金統三年,帶18萬部隊撤出長安,回到當年起義的地方,在淮河中下遊跟唐軍周旋。他堅持了兩年,終因兵敗,在泰山地區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