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四年冬天,滿剌加、古裏等十九個番國派使者來明廷朝貢,他們回國時,成祖又派鄭和一同前往,詔諭賞賜各國君長。到永樂十七年七月回國。永樂十九年(1年)春再次出使,第二年八月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正月,舊港酋長施濟孫請求世襲宣慰使,鄭和又奉命帶著敕書印信前往。回國時,成祖已死,仁宗已登基,當時是洪熙元年。
這一年二月,皇上令鄭和率領跟隨出使番國的軍隊守備南京。南京設守備,就是從鄭和開始的。宣宗宣德五年(0年)六月,皇上看到登基幾年了,而路遠的各番國還沒有前來朝貢,於是下令鄭和與王景弘等再次下西洋,船曆經忽魯謨斯等十七個番圖後還朝。
鄭和曆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先後七次奉命出使西洋,到過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裏、滿剌加、渤泥、蘇門答臘、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裏、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裏、甘把裏、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裏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等三十多個國家。他所收集到的各國寶物不可勝數,影響也甚為遠大,在他之後才有麥哲倫航海、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他的遠航是人類曆史上的偉大創舉之一。
自從宣德年間鄭和最後出使回國後,遠方各國也不時派人來朝貢。但比起永樂年間來,則顯得有些冷清。鄭和也因年老去世了。
鄭和之後,因為倭寇入侵,東南沿海一度禁航,很少再有如此大規模的遠航,明朝亦一步步走下坡路,人們開始在懷念大明帝國輝煌的同時,對鄭和下西洋一事津津樂道,並播之以演義,使其流傳久遠。
鄭和下西洋,從某種程度上講,促進了民族的自強。他有膽有識,不辱使命,可以和我國曆史上所有的民族英雄並提。
收複台灣第一人
嘉靖年間的倭寇之禍,是明朝最主要的外患之一,為時達二十餘年之久,我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廣遭荼毒。直至嘉靖末年,倭寇才被明軍驅出閩、粵地區,可仍流竄到台灣及附近海域為非作歹。
公元1601年,倭寇又向福建沿海一帶進犯,福建地方長官沈有容與銅山把總張萬紀奮起反擊,大敗倭寇。倭寇殘部退回台灣。
台灣曆來是中國的領土,明朝時稱之為“東番”,又叫“大員”、“大圓”、“大灣”(為當時平埔族番社之名,閩南話音譯為“大員”),後衍化為“台灣”。
沈有容擊退倭寇後,便計劃主動出擊,收複台灣。當時沈有容部屯駐於石湖,要渡過台灣海峽攻擊倭寇,實為不易。但是沈有容不畏艱險,毅然率戰艦二十一艘出海,打算突然襲擊倭寇,出奇製勝。
明代的戰艦,不過是大木船而已。沈有容的船隊航行不久,天氣突變,狂風怒號,巨浪拍空,有七艘戰船竟被巨浪掀翻,沉於海中。沈有容率幸存的十四艘戰船曆盡艱險,終於橫渡海峽,迫近台灣西南海岸。
倭寇發覺後,非常害怕,急忙駕船應戰,明軍此時有進無退,都殊死作戰,終於擊敗倭寇,擊沉他們的戰船六艘,斬敵首十五,奪回被倭寇擄掠的中國百姓三百七十餘人。
明軍在台灣登陸後,當地居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台灣於是得以光複。捷報傳到明廷,沒有參戰的一些文武將官皆述功受封,而真正的大功臣沈有容僅被賞賜了一點銀子而已。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今屬安徽)人,萬曆七年武舉人,史載他孩提時即“走馬擊劍,好兵略”。他是一位被我們幾乎遺忘的民族英雄,也是我國從外國侵略者手中奪回台灣的第一人。
沈有容收複台灣的三年後,即到了萬曆三十二年八月,荷蘭侵略者企圖侵占澎湖島,沈有容率兵前往荷蘭軍營中,申以大義,辭氣慷慨,凜然難犯。荷蘭軍首領為其膽略所懾服,率船隊離開了澎湖島。
萬曆四十四年,日將村山秋安又率戰艦十三艘、士兵三千餘人進攻台灣,途中遇風,艦隊被吹散,村山秋安率三艘退回日本,其部將明石道友率三艘在台灣北部登陸,馬上遭到台灣民兵的圍攻追擊,走投無路遂全部自殺。還有七艘戰艦被吹到福建海域,在進犯金門島時,又被沈有容擊敗,兩艘戰艦被擊沉,其餘五艘倉皇退回日本。這是沈有容抗擊外侮、維護祖國領土完整所立的又一功勳。
後世都知道民族英雄鄭成功收複了台灣,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鄭成功之前還有一個收複台灣、保衛台灣、金門、澎湖諸寶島安全的民族功臣沈有容。
尼布楚條約
明朝末年,清朝政府忙於戰爭,無暇顧及黑龍江以北的領土。正在擴張領土的沙皇俄國,便乘機搶占了黑龍江以北的雅克薩,在那裏築了城堡,作為進一步入侵中國內地的跳板。他們四出擄掠,殘害百姓,還向當地居民征收高額賦稅,儼然成了這塊土地真正的統治者。
黑龍江地區是當初女真人的發祥地,明成祖朱棣曾在黑龍江下遊建立過地方政權。從黑龍江的上遊,直到貝加爾湖,滿蒙兩族世世代代在這廣大地區繁衍生息。現在,從遙遠的烏拉爾山以西,來了沙皇侵略者,滿蒙百姓遭受他們的壓迫欺負,當然義憤填膺,盼望著有朝一日朝廷收回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
到了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中國廣大地區已經完全安定下來,康熙皇帝開始把注意力放到北方邊界的安寧上來。他趁回東北祭祖的機會,派遣正白旗的都統郎談和朋春,化裝成獵人到雅克薩地區偵察,得知俄軍在雅布薩築了座木城,守兵並不多。清軍如果從水陸兩路出發,5天內就可以到達雅克薩城下,消滅這支入侵的軍隊。
康熙於是下令修造戰船,準備軍械,等一切都準備好之後,派人給雅克薩的俄軍送去最後通牒,指出雅克薩曆來是中國領土,不許外人染指,要俄軍迅速從城中撤走。可是,俄軍司令阿曆克塞根本不把康熙的信當成一回事,連回信都不寫。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康熙終於下令攻占雅克薩。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領15000名士兵,直逼雅克薩城下。薩布素在城南挖下兩條深深的壕溝,用挖出來的泥土堆成土山,讓士兵們站在土山上,向雅克薩城內放箭。俄軍見清兵在城南進攻,就把軍隊集中到城南固守。
這時候,薩布素的炮隊卻悄悄地來到雅克薩的城北埋伏起來。他們看到俄軍的城北空虛,立即開炮猛轟,打了俄軍個措手不及。正當俄軍首尾難顧,城中亂成一團的時候,薩布素又下令在木城下邊堆起了柴草,眼見就要燒城。
俄軍司令阿曆克塞見大勢已去,隻得在城頭豎起了白旗。雅克薩被攻克,薩布素按事前宣布的辦法,把俄軍驅逐出城。阿曆克塞帶著殘兵敗將,灰溜溜出城往西,投尼布楚而去。薩布素一聲令下,一把火把雅克薩城堡燒為灰燼,然後撤兵回到黑龍江南岸。
到了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康熙接到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的報告,說俄軍賊心不死,又派兵回到了雅克薩,築起了新的城堡,再一次侵占中國的領土。對於俄軍這種狂妄的行為,康熙大為震怒,立即下令薩布素整頓軍馬,打造船艦,第二次攻打雅克薩。
清軍二攻雅克薩,已經是輕車熟路。薩布素痛恨俄軍背信棄義,這次把雅克薩圍得像鐵桶一般。守城的俄軍幾次出擊,都被打退,連俄軍頭目也被擊斃。剩下的俄軍,在清軍火炮日夜轟擊之下,隻得躲進城中的地窖。沒過多久,俄軍傷的傷,病的病,隻剩下150人。
眼見雅克薩就要被攻下,康熙卻傳下一道聖諭,下令薩布素撤圍。原來,就在開始第二次進兵的時候,康熙皇帝考慮到應該與俄國沙皇談判,平息邊界爭端,尋求北方邊界的徹底解決方案。經過荷蘭國的斡旋,沙皇答應在尼布楚與清朝談判,要求在談判之前,撤掉對雅克薩的包圍。為了尋求長久的安寧,康熙滿足了沙皇提出的要求。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中俄兩國的談判代表各率相等的衛隊,在尼布楚城開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正式談判。康熙皇帝的使臣是內大臣索額圖,俄羅斯的代表是費沃多羅,談判地是尼布楚城外的一座帳篷裏。
談判一開始,俄國使者就蠻不講理地指責中方侵略雅克薩,似乎雅布薩就是俄國沙皇的領地。中國的代表當然據理駁斥,拿出雅克薩曆年來賦稅的賬冊,證明早在俄軍來到雅克薩之前很久,中國官員就在這裏行使職權;俄軍自己搶占中國領土,還要倒打一耙,實屬無理之極。中國代表當場揭穿俄國的侵略目的,是要侵占尼布楚至雅克薩大片的中國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