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國曆史6(1 / 3)

第一章中國曆史6

靖難之役

建文帝削藩,燕王在北平打起了“靖難”的旗幟,雙方都有朱元璋的《明皇祖訓》作依據,真是公也有理,婆也有理,實質上都是為了爭權奪利,搶著坐上皇帝的座位。這南北兩支明軍,足足打了4年的仗,才以燕王的勝利告終。

這一場內戰,從實力來說,應該是建文帝強大,他有朱元璋時期積累下的大量府庫做後盾,他可以憑朝廷的命令調集全國各路軍馬。但是,朱元璋在位時的一場大屠殺,把能夠領兵打仗的將軍們殺了個幹幹淨淨。從領兵打仗,指揮進退,謀劃決策方麵講,建文帝都絕對敵不過老於此道的燕王朱棣。所以,仗一打起來,建文帝無法速戰速決,形勢就逐漸朝有利於朱棣的方向發展,終於導致了朱棣登上皇位的結果。

南北雙方開戰伊始,建文帝實在找不到合適的統帥,隻能任命碩果僅存的老將,長興侯耿炳文執掌帥印。可是這位侯爺已經70歲了,還會有多少能耐呢?

耿炳文所率大軍,號稱百萬,他先帶了10幾萬大軍駐紮到了河北的滹沱河兩岸,等待其餘部隊會集。燕王卻不給他等待的時間,當年中秋之夜,南方的軍隊毫無準備,燕王便出奇兵偷襲,先攻破雄縣,全殲了南軍的先鋒部隊9000人,又乘勝追擊,在真定城外太敗耿炳文,逼得耿炳文龜縮在真定城裏死守。而燕王卻帶著被俘的南軍的左右副將,退回北平去了。

第—仗便大傷元氣,建文帝頓時大怒,立即召回耿炳文,另派李景隆為主帥,第二次兵發河北。這位李景隆雖說是明初大將李文忠之子,但是從小過慣優裕的生活,隻知狂妄自大,兵法卻懂不了多少。偏偏同樣什麼也不懂的建文帝卻相信他,賜給他通天犀帶,還賜給他斧鉞,讓他有先斬後奏的大權。

燕王知道李景隆替代耿炳文,不由大喜,他知道這位紈絝子弟不堪一擊,便決定誘李景隆前來攻打,然後來個前後夾攻。於是,他把北平留給兒子朱高熾防守,自己帶兵去救援被遼東明軍圍攻的永平。

李景隆聽說朱棣出了北平,果然領兵前來攻城。朱高熾奉命堅守,乘十月天滴水成冰的寒冷,每天夜裏在城牆上潑水,把城牆凍成一片冰牆。李景隆的士兵就連雲梯也架不起來,再也無法攻城,雙方就此僵持。

朱棣去救援永平卻大有收獲。打退遼東軍後,他又用計挾持了寧王,把寧王手下8萬精兵收為己有,力量變得更強大了。朱棣見李景隆還在北平城外,立即揮兵殺了個回馬槍。李景隆腹背受敵,被殺得大敗,逃回德州去了。

到第二年(公元1400年)4月,李景隆又集合了60萬大軍北上,在雄縣以北的白溝河與燕王軍展開了決戰。燕王朱棣身先士卒,冒著暴雨般的箭矢衝鋒,坐騎先後被射死8匹,依然換馬再戰。

正在緊要關頭,一陣大風刮來,把李景隆的帥旗吹折了,他手下士卒一時間張皇失措。燕王立刻抓緊戰機,發動全麵反擊。李景隆控製不了敗兵,隻身單騎跑回德州,又慌忙撤到了濟南。燕王又一次取得了重大勝利。

到這時候,燕王雖然屢戰屢勝,但自己軍隊的傷亡也很大,打了勝仗便要撤回北平休整。他所占領的地盤,也僅有河北及山東部分地區。朱棣知道這樣打消耗戰絕非取勝之計,便摸準了建文帝大軍在外,京城反而空虛的情況,決定不再與南方軍隊糾纏,長驅直入,直逼長江,跟建文帝作一次最後的決戰。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年底,燕王朱棣帶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第二年六月便直抵長江北岸,三天後便渡過了長江。建文帝慌忙從鎮江調來守軍,結果也被打得大敗,許多官兵投降了朱棣。燕王的部隊蜂擁而來,到了京都城外。

這時候,建文帝的朝廷內部,卻還在追究失敗的責任。朝臣們痛恨李景隆,當場七手八腳把李景隆打了個遍體鱗傷。李景隆懷恨在心,當朱棣領兵攻城的時候,他大開金川門,投降了朱棣,就這樣,京都被攻破了。

建文帝在皇宮孤孤淒淒,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耳聽得宮外殺聲震天,他萬般無奈,在緊閉著大門的皇宮裏放起了一把大火。等朱棣進得皇宮,大搜了三天,隻找到幾具無法辨認的屍體。建文帝是自焚而死,還是乘亂逃出了京城,誰也無法說得清楚。

不管建文帝朱允炆是死了,還是逃了,反正堂堂大明已沒有了皇帝,這個位置看來非朱棣莫屬。於是,好多大臣便來勸進,要朱棣在京都登上皇位。國不可一日無君,朱棣倒也不大推讓,隻想登基之後迅速安定人心。

對發兵之初便指名道姓說自己是奸佞的黃子澄和齊泰,當了皇帝的明成祖朱棣當然不會輕饒。另一個跟黃子澄、齊泰一樣堅決削藩的建文派大臣方孝孺,明成祖起初還不想殺他。方孝孺的文章,當時算天下第一,而且是死硬派人物。明成祖如果能把他勸降了,將會對安定人心起巨大的作用。於是,明成祖決定,自己的即位詔書,要讓方孝孺來起草。

可是,明成祖幾次三番派人去勸降,方孝孺卻執意不肯。這位即將登基的皇上隻得親自出麵,把方孝孺帶進了皇宮。誰知方孝孺一身孝服,進了宮門便大哭號啕,哭聲響徹整個大殿,弄得成祖無法進一言。

好不容易等方孝孺哭完了,明成祖便客客氣氣請他起草詔書。方孝孺卻大聲責問明成祖為什麼破壞了規矩,害了建文帝。明成祖無法跟他爭辯,推托說這是我們朱家的家事,還是要方孝孺寫詔書。方孝孺提起筆來,隻寫了四個大字“燕賊篡位”,便再也不肯動筆了。

明成祖終於大怒,以滅九族威脅方孝孺,誰知方孝孺把脖子一挺,回答說:“便是滅十族,又能把我怎麼樣?”一句話把明成祖的怒火燃得更旺,他立即下令,把方孝孺的所有親屬全部抓來殺了。湊不滿十族,又派人把方孝孺的朋友和學生抓來,算作一族,統統殺個幹淨。就這一個案子,明成祖就殺了872人。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在殺人的殘忍方麵,朱棣和朱元璋確實是一脈相傳的。但是,當明成祖登上皇位,並在兩年後遷都到北京以後,他倒是頗具政治遠見的,也作出了不小的成績。大明王朝在他治理下,出現了最繁榮的景象。

鄭和下西洋

鄭和是回族人,祖籍雲南(今雲南晉寧),原來姓馬,小名三保,就是世人所稱的三保太監。他起初在北京燕王府服侍燕王,靖難之役時,跟隨燕王起兵,立有戰功,被提拔為統領太監。

燕王朱棣打敗侄兒建文帝登上皇位,世稱成祖。成祖懷疑建文帝失敗後逃亡到了海外,想尋找到他的下落,同時想要向海外各國炫耀武力,顯示中國富強,於是在永樂三年六月派鄭和為使者,與他的同事王景弘一起,帶領一支船隊出使西洋。

鄭和帶的船隊,有士兵二萬七千八百餘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還有技術人員、翻譯、醫生等。他們乘坐六十二艘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大船,船中裝載大量金幣。船隊從蘇州劉家河出發,經海道到福建,再從福建五虎門揚帆出海,首先到達占城,然後依次到達各番國,每到一國,鄭和就宣讀明朝天子的詔書,並賜給各國君長禮物,如對方不服,則用武力製服他們。

永樂五年九月,鄭和第一次出使歸來,許多海外番國的使者也隨著鄭和的船隊來到明朝朝見天子。鄭和還將在舊港俘獲的酋長獻給朝廷。成祖十分高興,給鄭和許多獎賞。舊港就是原來所稱之為三佛齊的番國,酋長陳祖義,在海上搶掠往來經商的旅客。鄭和出使來到這裏時,派人召諭他,他假裝投降,而在暗地裏策劃搶掠船隊,結果被鄭和打敗,陳祖義被擒。明成祖在接受獻俘後,將他綁赴市曹斬殺。

永樂六年九月,鄭和再次出使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將鄭和誘入國中,勒索金幣,又派兵搶劫鄭和船隊。鄭和看到敵人大部分都出外搶掠,國內空虛,於是率領部眾二千餘人,出其不意地攻打他們的城池,俘虜了亞烈苦奈兒和他的妻子及部分屬下。搶掠鄭和船隊的賊人聽說後,趕回來救援,被鄭和再度打敗。九年(1年)六月,鄭和將俘虜獻給朝廷。成祖赦免了他們,將他們釋放回國。當時,交趾已被攻滅,明朝在這裏設置了郡縣。周邊各番國更加震驚,紛紛前來明廷朝見。

永樂十年十一月,成祖派鄭和第三次出使西洋。鄭和來到蘇門答臘。蘇門答臘的前偽王子蘇幹剌正準備謀殺國王自立為王,他看到鄭和沒有賜給他東西,非常憤怒,於是率兵攻擊鄭和官兵。鄭和率軍奮戰,在哺渤利擒拿蘇幹剌和他的妻子。永樂十三年七月回朝,成祖大喜,對鄭和及其將士又都有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