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衝破了封建神學的桎梏,人文主義思想深入人心。
藝術巨匠達·芬奇
1452年4月15日,列奧納多·達·芬奇出生在離佛羅倫薩不遠的芬奇鎮上。14歲時進入著名的佛羅倫薩雕刻家、畫家安德列·委羅基奧的工作室,在那兒度過了六個年頭。在這些年裏造就了未來大師的創作方法,這一方法是建立在細致研究大自然、大膽實踐並認真鑽研精密科學基礎之上的。
達·芬奇創作的不多作品中留傳下來的大概隻有15幅彩畫,20歲的達·芬奇第一幅創作是在他老師委羅基奧的《洗禮》一畫中畫了一個跪著的天使像。據說,委羅基奧對自己學生的技藝如此驚訝,以至他永遠地放下了畫筆。達·芬奇離開委羅基奧的工作室後獨立完成的第一批畫中,有一幅叫做《拈花聖母》,也就是《貝努瓦聖母》。這幅作品以立意新穎和表現形式完美而令人歎服。
1482年,達·芬奇離開故鄉到米蘭。在米蘭度過的17年中,達·芬奇發揮了多方麵的才華,包括軍事技術、建築設計、服裝製作、水利工程等,1503年達·芬奇又回到了佛羅倫薩。他創作了《蒙娜麗莎》——西歐藝術史上第一幅心理肖像畫。佛羅倫薩市民蒙娜麗莎被畫得樸素而簡潔,平靜的姿態和普通的裝束把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她的臉上。這張臉既不漂亮,也不年輕,然而它像一麵鏡子反映出思想、感情和心緒的細微差別。這就是達·芬奇作品的藝術魅力,至今仍然吸引著全世界人們的目光。
1516年,達·芬奇離開了意大利,來到法國,並榮獲法國國王首席畫師的稱號。
1519年5月2日達·芬奇在克魯堡去世,文藝複興時代的一顆巨星就這樣隕落了。
米開朗琪羅
1475年3月6日,佛羅倫薩又誕生了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他就是和達·芬奇、拉斐爾並稱文藝複興“藝術三傑”的米開朗琪羅·波納羅蒂。
17歲那年,米開朗基羅進入了佛羅倫薩畫家基爾蘭達約的工作室,在那裏畫了許多寫生,並臨摹了許多老畫師們的作品。1489年他轉到貝爾托裏多·迪·喬瓦尼處,這對米開朗基羅產生了很大影響。1496年他來到了羅馬,在這裏創作出他的第一批大型雕塑《酒神》和《哀悼基督》。
1508年教皇朱理二世把米開朗琪羅從佛羅倫薩召來,指示他畫西斯廷小教堂的天花板。四年時間內,米開朗琪羅獨自一人用壁畫覆蓋了500多平方米的麵積,創作了他一生最偉大的作品。在彩色天花板的中間部分,他安排了九幅以聖經上的神話為題材的構圖——《明暗之分》、《創造太陽和月亮》等等。周圍安排的是坐在寶座上的男女先知者們的畫像,其餘空地也都畫滿了人物圖像。天花板上的圖畫絲毫沒有神秘主義的東西,完全是對人類的頌歌。
米開朗琪羅還創作了另一件偉大的作品《大衛》。大衛是領導猶太人抵禦外侮、統一國家的民族英雄,米開朗琪羅塑造這個青年男子的裸體形象,是呼喚意大利出現這樣的英雄人物,領導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大衛》的優美造型,充分展示了人體美,是雕塑史上的瑰寶。
1534年,米開朗琪羅離開了佛羅倫薩到羅馬。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這位偉大的雕刻家、畫家、建築師還在一刀一劃地創作《隆丹妮的哀悼》。
拉斐爾
1483年5月28日,拉斐爾·桑蒂出生在意大利的烏爾比諾鎮。1500年拉斐爾來到彼魯其,並進了烏姆布爾美術學校的主任畫師皮埃特羅·彼魯其諾的畫室。彼魯其諾的抒情性藝術給了拉斐爾的早期創作以相當大的影響。1504年拉斐爾前往佛羅倫薩,他作為新風格的創造者,摒棄了15世紀大師們借以追求說服力的繁瑣規定,走著一條綜合法的路,典型概括之路。
他在佛羅倫薩時期的畫大部分是表現聖母的。文藝複興時代的許多大師都畫過聖母,但是,他們中任何人也沒有達到拉斐爾處理婦女——母親形象時的細膩。在《花園中的聖母》、《西斯廷聖母》、《聖母的婚禮》中的聖母身上,都洋溢著母親的慈愛。她們年輕、美麗、健康,充滿了溫柔、豐潤的女性美感,是人間的母親。
1508年,拉斐爾來到梵蒂岡宮廷,畫了一大套宮廷壁畫。在這套壁畫中,拉斐爾表現出的是一位天才的構圖大師和大型巨作的傑出畫家的風采。
拉斐爾的作品完整地再現了文藝複興鼎盛時期的藝術風格。他被公認為羅馬畫派的首領,而此時的羅馬畫派占據了意大利文化生活的領先地位。
塞萬提斯
文藝複興時期,西班牙也出了一位人文主義的文學巨匠——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塞萬提斯出生於1547年,他早年參軍曾到意大利,接觸到意大利的文學和藝術,受到了人文主義的影響。
1571年,塞萬提斯參加了對土耳其的海戰,左臂致殘。還被土耳其海盜擄去,度過五年的俘囚生活。塞萬提斯回國後,便開始從事創作活動。他因得罪權貴和教會,數次被誣入獄,生活窮困,但這使他看到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不幸。
塞萬提斯一生創作了許多小說、詩歌、戲劇,主要有曆史劇《奴曼西亞》、短篇小說《懲惡揚善故事集》、長詩《巴爾納斯遊記》(1)以及《八出喜劇和八出幕間短劇集》等。《奴曼西亞》是當時最成功的曆史劇之一,該劇充分體現了西班牙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性格。《懲惡揚善故事集》共收入13篇短篇小說,貫穿著作者對壓迫、奴役、欺騙的憎恨。如《玻璃學士》寫法學士托馬斯·洛達哈得重病後,成為“瘋子”。作者借瘋子之口對當時各種社會現象和人物進行諷刺。流浪漢小說《林科涅德和科爾達迪略》描繪了受到當局保護的盜賊世界,揭露了貪贓枉法的司法機構。《忌妒的埃斯特雷馬杜臘人》寫一個70歲大富翁娶了一位十三四歲的姑娘蓮奧諾拉,處處上鎖,嚴加防範,但終於未能遂願。通過這個故事,嚴厲譴責不以真正的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批判偽道德的維護者。《堂·吉訶德》是他的代表作。
戲劇之王莎士比亞
英國大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戲劇在歐洲戲劇發展史和文學發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廣泛地反映了英國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風俗、習慣,甚至可以作為這個時代的形象化曆史。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在英國中部的斯特拉福鎮。他進過文法學校,接觸到古代羅馬的詩歌和戲劇。1585年前後,莎士比亞來到倫敦,在劇院當一名雇傭演員。後來,他參加編劇的工作,並且成了劇團的股東。由於他戲劇活動的成功,他的收入日益增多。1608年前後,他回到故鄉定居,1616年4月23日逝世。
莎士比亞在自1590年起到1612年為止的20多年中,一共完成敘事長詩兩部,十四行詩一卷共154首、戲劇37部。他的主要成就是戲劇。如《亨利四世》,描寫了亨利四世在位時期的活動,這部戲加上《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亞曆史劇的代表作;《仲夏夜之夢》是一部充滿幻想和浪漫色彩的抒情喜劇,描寫了青年男女之間相互戀愛、爭取婚姻自由的故事;《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喜劇中最富於社會諷刺意義的一部,主要情節是圍繞割一磅肉的訴訟而展開的激烈衝突,嘲諷了高利貸者。《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早期創作中的一部傑出的悲劇,敘述世仇家族的一對青年戀人,以死換來兩家和好的故事。
《奧賽羅》創作於1604年,敘述了摩爾人貴族奧賽羅由於聽信讒言,被忌妒所壓倒,掐死了無辜妻子苔絲·狄蒙娜,隨後自己也悔恨自殺的故事;《李爾王》敘述一個盲目自信專製獨裁的暴君,由於自身不幸的遭遇,開始感受到窮人的痛苦,並產生了自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