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曆史3
信奉太陽神的民族
根據傳說,大約在12世紀初,阿茲特克人得到他們崇拜的太陽神的啟示,離開海島向南遷移,走到一隻鷹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條長蛇的地方定居。阿茲特克人跋山涉水,向南前進。1248年,他們到達諾奇蒂特蘭城(即墨西哥城的前身)發現了這一情景,就定居在這裏。墨西哥人就根據這個傳說,把鷹作為他們民族的象征。鷹吃蛇的圖案成為今天墨西哥的國徽。
阿茲特克人的社會結構是這樣的:一個家族組成為一個氏族,各族有一個族長,20個氏族合為四個胞族,組成一個部落。管理部落的有兩個酋長,一個領導全部活動,一個掌握部落內部事務和宗教儀式。
阿茲特克人信奉的神很多。他們把部族神威齊羅波徹裏奉為“太陽神”和“戰神”,此外還崇拜自然、雲神、酒神和為數眾多的農業神,如玉米神、土地和生殖神,掌管雨、雷、電的山神等。
阿茲特克人祭祀太陽神不用動物,而是用人的心血。他們認為,眾神隻有用血這種生命之液的充分供應才能永葆其青春和活力,如果得不到血,他們就無力完成保護人民的責任。
為了祭神,阿茲特克有人數眾多、等級森嚴的祭司,有專門培養祭司的學校,在校學生全是貴族和祭司的子弟。
占地掠財的十字軍
中世紀的歐洲處在“黑暗時代”,城市稀少,商旅斷絕,文化落後。此時的東方卻是那麼富庶。西羅馬教皇對東方垂涎三尺,讓信奉基督教的騎士去占領東方,使羅馬教皇成為東西方共同的最高統治者。
1095年冬天,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芒城召開宗教會議,第一次發出東侵的號召:奪回聖地耶路撒冷。
1096年秋天,由法國、意大利、德國西部的騎士領主組成的胸前縫有紅十字的十字軍大約三四萬人,向耶路撒冷進軍,並於1099年7月攻下了耶路撒冷。他們衝進在耶路撒冷城裏最著名的阿克薩清真寺,把裏麵的珠寶財物一搶而光,居住在耶路撒冷的所有居民,全都遭到了這些歐洲強盜的搶掠。
十字軍在他們占領的地區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1187年,在撒拉丁領導下,東方人民消滅了十字軍主力,收複了耶路撒冷。德國皇帝、英國和法國的國王於是又組織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軍東侵,結果都被打敗。
進軍東方的失敗,迫使十字軍把目光瞄準了也信基督教的拜占庭。十字軍占領了君士坦丁堡,並建立了拉丁帝國。拜占庭帝國將近千年的文化藝術珍品遭到了徹底的掠奪和破壞。
十字軍遠征使歐洲的騎士和教會大發橫財,卻給下層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1291年,十字軍喪失了其在東方的最後據點阿克,十字軍東侵終於以失敗告終。
十字軍東征所帶來的後果是複雜的,它給西歐和東方人民帶來了浩劫,也促進了東西方貿易的發展和使一些科學技術傳入歐洲。
葡萄牙航海之父
葡萄牙的唐·亨利王子生於1394年,是葡萄牙國王裘安一世的第三個兒子。
他從小向往騎士精神,立誌遠征東方。為了實現夢想,亨利從1418年起放棄了宮廷的安樂,到拉哥斯港附近的薩克列斯居住。他在那裏學習數學、天文學和地理學知識,醞釀著一個空前的大計劃。他在薩克列斯建立了觀測所、造船所、防守工事和小鎮,成立了“航海學校”,收集了大量資料,為遠航做了充分準備。
亨利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越過加納利群島的波加多爾角,當時人們傳說波加多爾角以南的海水是沸騰的,人到了那裏就會變黑,難以生還。1418年,亨利派船沿非洲海岸南下,目標是越過波加多爾角到幾內亞。但隻發現了聖波爾多島、馬德拉島,資金就快耗盡了。1434年,亨利讓吉爾·艾阿尼斯第二次,帶隊出航,終於成功地越過了波加多爾角。這—次航行,突破了人們觀念中的航海極限,粉碎了令人恐怖的鬼話。由此,後繼者紛至遝來,亨利的事業由此出現了轉機。
1441年王子開始了新的探險計劃,曾南航發現“佛得角”,到達離阿爾京島很遠的地方——幾內亞海岸和佛得角南800千米處,並帶回海豹皮和海豹油,還有土著俘虜。此後,就再也沒有獲得什麼新進展了。
1460年11月亨利逝世。亨利被尊為“葡萄牙航海之父”。他是用科學武裝了頭腦的早期殖民事業的領袖,又是敢於向世界之謎挑戰的探險事業的英雄。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麥哲倫出生在海濱,年輕時就向往遠航探險。通過閱讀大量的航海資料和地理書籍,他堅信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必定有一條水道相通,這促使他萌發了環球航海的想法。他在西班牙宮廷內外廣泛遊說,爭取支持。1518年3月22日,查理一世宣布支持麥哲倫,為麥哲倫裝備了五隻帆船,配備了265名全副武裝的船員。航船滿載食物和各種貨物。
1519年8月9日,麥哲倫的船隊從塞維利亞出發,駛入浩渺無際的大西洋,開始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環球航行。麥哲倫的船隊從加那利西渡大西洋到達巴西東北海岸。隨後沿海岸南下。10月21日,繞過一個海角,一條不寬的水道向西伸展過去,這條水道狹窄曲折,布滿島礁和淺灘,常年雨霧彌漫,狂風巨浪。麥哲倫下決心進入水道航行,經過38天緊張的航行,1520年11月28日,麥哲倫終於駛出了長達550千米的海峽,又到了大海。這就是今天的“麥哲倫海峽”。
麥哲倫指揮剩下的三隻船駛進了南海。他一向認為南海水域不寬,誰知航行了100餘天才到四岸,他取名叫聖拉薩羅群島(即菲律賓)。在這段航程中,探險隊經曆了從未有過的饑餓、幹渴和壞血病的煎熬。萬幸的是天氣晴好,沒有任何風暴,因此麥哲倫把發現的最大的海洋命名為“太平洋”。太平洋是麥哲倫此次航行最偉大的發現。
1521年4月27日,麥哲倫卷進了當地人的衝突漩渦,被殺死在沙灘上。群龍無首的歐洲水手駕駛僅存的維多利亞號和特立尼達號取道回國。1522年最後剩下18名衣衫襤褸、麵目全非的船員回到了當年的出發地塞維利亞。那一天是9月8日。特立尼達號上僅有四人生還西班牙。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是一次無可匹比的海上大探險,最終結束了有關地球形狀的爭論,也推翻了陸地大於海洋的論斷。
文藝複興時期
14~17世紀初,資本主義開始在歐洲萌芽並獲得初步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反對天主教會的神學統治和封建觀念,開展了爭取思想解放的新文化運動。他們要把淹沒的古典文化“複興”起來。這就是歐洲的文藝複興時期。這時期人才輩出,碩果累累。
文學方麵,出了許多不朽的名篇:有意大利但丁所著的《神曲》、彼特拉克的十四行抒情詩、薄伽丘的《十日談》、荷蘭鹿特丹的伊拉斯謨所著的《愚人頌》、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法國拉伯雷的《巨人傳》和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37部戲劇。
藝術方麵,也出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家,有意大利的“文藝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達·芬奇所作《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的藝術成就達到了當時藝術的頂峰。
自然科學主要成就有: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陽中心說”,意大利人布魯諾進一步提出宇宙是無限的,是一個統一的物質世界的論斷。意大利人伽利略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者,比利時醫生維塞留斯通過解剖,成為近代解剖學的奠基人。
哲學方麵,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和荷蘭的斯賓諾莎,都是以自然科學成果為依據,力圖從世界本身去說明世界的進步哲學家。近代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著名代表是佛羅倫薩的馬基雅維裏,他主張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來防止混戰,發展經濟。
文藝複興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托馬斯·莫爾,著有《烏托邦》一書,意大利的康帕內拉,著有《太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