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曆史4(1 / 3)

第二章世界曆史4

史詩巨著《浮士德》

《浮士德》是德國大詩人歌德的代表作品,是當時歐洲文學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被文學史家認為是史詩性的巨著。

《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的民間傳說。浮士德是當時一個跑江湖的魔法師,懂得煉金術、星相術、占卜等。死後,在德國流傳許多關於他的傳說。歌德在少年時期就看過有關浮士德的木偶戲和故事書。上大學時,便有了創作《浮士德》的想法。從1773年開始構思,1775年寫成一部分初稿,1806年完成第一部。此後,他花了20年的時間來醞釀與構思第二部,1831年7月創作完成,時間長達60年之久。

《浮士德》是詩劇,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發展為線索,寫他探索真理的一生。《天上序幕》是全劇的開端。在這一場中,魔鬼靡非斯特與天帝發生了一場關於人的爭論。魔鬼認為浮士德最終必將墮落,天帝卻認為:最終能找到真理。他們為此而打賭,由魔鬼去誘惑浮士德。於是,引出了浮士德追求真理的生活曆程,其間主要經過五個階段:學者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改造大自然,劇情順此發展。

最後,上帝驅走了魔鬼,浮士德發動群眾,以集體勞動改造大自然,建立了理想的人間樂園。浮士德終於找到了人生的真理。

美國獨立戰爭和《獨立宣言》

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人在北美的東南部建立了13個殖民地。此後100多年中,英國對它們的控製和剝削程度不斷加強,使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矛盾日趨激烈。

1774年9月5日,12個(佐治亞除外)殖民地的55名代表在費城召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通過了《關於殖民地權利和怨恨陳情書》,同時向英王呈遞了和平請願書。1775年4月18日,英軍前往康科德和萊克星頓收繳北美殖民地民兵的武器,遭萬餘民兵的伏擊,死傷近300人,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1775年5月10日召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會議通過了對英《必須采用武力宣言》,委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並著手創建大陸軍。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代表北美13州殖民地,宣告脫離英國獨立。7月4日成為美國的國慶日。

《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是資產階級民主派的傑斐遜。《獨立宣言》在曆史上第一次用宣言的形式,提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原則:“人人是生而平等的,他們都被‘造物主’賦予某些不可讓渡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等權利。為了確實保障這些權利,人民建立了政府,它們的權力是由於被統治者的同意產生出來的。當任何形式的政體妨礙了這種目的時,人民有權利去改變它,或廢除它。”

《獨立宣言》是第一個正式的人權宣言,但同時它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私有製宣言。它要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美國獨立戰爭最終以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勝利而告終。

軍事天才拿破侖

拿破侖·波拿巴,1769年出生於法國科西嘉島上一個破落貴族家庭。少年時期拿破侖就被送進軍事學校學習。16歲時就擔任了炮兵少尉。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拿破侖參加了抗擊外國幹涉軍的戰鬥。1793年12月,拿破侖晉升為準將。督政府時期,曾率軍擊潰巴黎保王黨叛亂。為反擊反法聯盟,拿破侖任意大利方麵軍司令,並一舉擊敗奧地利。

1799年11月,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亦稱“霧月政變”。組織新的立法委員會,成立執政府,頒布共和八年憲法,實行軍事獨裁統治。麵對內外敵對勢力的威脅,拿破侖先平定國內保王黨叛亂活動,之後,拿破侖的目光投向歐洲諸國。他決定先打反法同盟急先鋒奧地利。他趕到前線後,憑借他的軍事天才和敏銳的觀察能力,立刻注意到強大的奧軍有一個致命弱點:後方防守有漏洞。他馬上抓住機會加以利用,組成了一支真正的精銳部隊,通過天險阿爾卑斯山隘道,出現在奧軍的後方。1800年6月14日,法奧兩軍在馬倫哥進行了大會戰,奧軍最終敗下陣來。同年12月,當法軍再次於戰場上重創奧軍時,奧地利才終於接受了相當苛刻的呂內維耳和約。

同時,拿破侖又利用英俄矛盾,說服俄皇宣布對英國所有船舶的封港令,至此,第二次反法同盟實際上已經瓦解,英國不得不接受和談,簽署和約。

拿破侖憑借自己傑出的軍事天才和政治才能,贏得了國內外兩方麵的勝利。1802年8月12日,法國議會宣布拿破侖為法蘭西共和國的終身執政。

俄國人民詩人普希金

亞曆山大·塞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個古老貴族家庭。他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和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普希金青年時代,受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並和一些十二月黨人接近,寫了不少反對專製暴政、歌頌自由的政治抒情詩,如《自由頌》、《童話》、《致恰達耶夫》、《致普柳斯科娃》、《鄉村》等。這些詩對解放運動起了促進作用,普希金也因此而被放逐到南俄四年。在南俄期間,他同十二月黨人的聯係更加密切,並寫了號召反對農奴製、殺死暴君的著名詩篇《短劍》。此外,還寫了不少浪漫主義的抒情詩,如《囚徒》、《致大海》等和一組敘事長詩:《高加索俘虜》、《強盜兄弟》、《茨岡》等作品。長詩《茨岡》大量描寫了茨岡人的生活,表現的卻是俄國貴族青年尋找出路的主題,也是對貴族社會的批判。

1824年詩人因和南俄總督發生衝突,過了兩年幽禁的生活。這時他認真研究了俄國曆史,深入接觸民間創作,從而大大豐富了他創作的內容和民族特點。1825年,他的現實主義的曆史劇《鮑利斯·戈都諾夫》問世。劇本肯定了人民是決定曆史命運的力量,因而遭到政府的禁演。新沙皇曾想籠絡他,他卻以《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著名詩篇代替回答:“自由會愉快地在門口迎接你們,弟兄們會把利劍送到你們手上。”

高爾基讚譽普希金為“偉大的俄國人民詩人”。

雨果

1802年,維克多·雨果出生於法國邊境的貝藏鬆城。雨果天資穎慧,未成年時就開始寫詩,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褒獎。1827年他發表了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指出沒有永恒不變的藝術,在新時代裏,文藝必須拋棄古典主義的桎梏。因此,序言被認為是一篇浪漫主義的宣言。雨果也成為了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

從20年代末起,他的創作直線上升,許多絢麗多彩的浪漫主義戲劇、詩歌和小說,像潮水一般從他的筆下湧出。1831年,長篇曆史小說《巴黎聖母院》出版,強烈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浪漫主義色彩,變幻莫測的情節,使小說成了紀念碑式的作品。

1848年的歐洲革命對雨果思想和創作的轉變起了決定性作用,由於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雨果不得不流亡國外19年。在這期間,他發表了大量的政治、文學作品,如政治諷刺小冊子《小拿破侖》、揭露政變過程的《一樁罪惡的始末》、法國抒情詩中的傑作《靜觀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麵人》。《悲慘世界》(2)是雨果的代表作品,是法國文學中最著名的小說之一。

雨果的創作力曆久不衰,1883年發表的詩集《曆代傳說》,被認為是法國詩歌和世界文學中最豐富最完美的抒情史詩之一。

1885年維克多·雨果去世,法國人民為自己偉大的詩人舉行了國葬。

炸藥大王諾貝爾

1833年10月21日,炸藥大王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出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8歲那年入學,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他的父親為了工程的需要,自己試做炸藥。諾貝爾從小在父親身邊,深受影響,也為自己定下了從事化學研究和改進炸藥的誌願。

黑火藥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後來傳到歐洲,引起了歐洲人製造爆炸性更猛的炸藥的要求,諾貝爾也全力參加了這項研究活動。從1862年開始,諾貝爾用了三四年的時間,經過多次試驗,並經曆了九死一生的爆炸風險,首先製出了硝化甘油炸藥引爆藥雷酸汞。諾貝爾在研製硝化甘油的引爆劑的同時也在研製硝化甘油的穩定劑。但1867年9月3日,他的實驗發生大爆炸,諾貝爾的弟弟被炸身亡,許多人遇難,諾貝爾的父親也被炸成半身不遂。聽著人們的嘲罵聲,諾貝爾忍辱負重,重新開始繼續實驗。他排除萬難,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正式生產硝化甘油的工廠,並第一次製成了十分安全的猛烈炸藥。因此,他和他的父親,在1868年獲得了瑞典科學會頒發的“雷特斯泰特”獎。1875年,諾貝爾又成功製成不怕水的膠體炸藥,並製成了顆粒狀的無煙火藥,為現代軍事工業奠定了基礎。諾貝爾一生中,共獲得過355項發明專利。

諾貝爾晚年,看到戰爭中無數人死於炸藥十分痛心。他拿出部分財產,作為獎金,獎給世界上對和平事業做出貢獻的人。至今,已有500多位科學家、文學家、經濟學家、和平戰士和10多個群眾團體獲得過“諾貝爾獎金”。

果戈理

尼古拉·瓦西裏耶維奇·果戈理1809年生於烏克蘭大索羅慶采村的一個地主家庭。他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果戈理從小喜愛民間文學,並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1828年畢業後赴彼得堡,發表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狄康卡近鄉夜話》,並一舉成名。1835年至1842年,果戈理發表了五篇根據自己在彼得堡生活見聞和感受寫成的短篇小說,其中以描寫“小人物”命運的《狂人日記》和《外套》最為著名。《狂人日記》是寫一個小官吏被官僚等級製度殘酷迫害,直到發狂的故事。《外套》描寫了一個小官吏畢生過著貧困屈辱的生活,才攢夠錢買了一件外套,但後來外套保不住,他也悲慘地死去的故事。

1836年創作的諷刺喜劇《欽差大臣》是他在戲劇方麵的代表作。劇本描述俄國某城的一群官吏,把十二等文官赫列斯達可夫錯當成欽差大臣,從而演出一幕幕官場醜劇。劇中市長的貪婪無恥,狡詐而又愚蠢,慈善醫院的院長陰險殘忍,法官善於收受賄賂,督學不學無術,郵政局長專愛偷拆別人的信件都暴露無遺。因此,《欽差大臣》嘲笑、諷刺的是整個俄國官僚階層。

果戈理的另一部影響很大的作品《死魂靈》第一部於1842年5月出版。

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於俄國雅斯納雅·波良納的一個伯爵家庭裏。1815年,加入軍隊服役,參加了塞瓦斯托波爾戰役。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時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陸續發表了《童年》《少年》和《青年》,體現了他早期的思想和對創作的探索。他根據自己在塞瓦斯托波爾戰役中的經曆和見聞,寫成了三篇作品,組成了《塞瓦斯托波爾故事》一書。這部軍事小說以現實主義的筆觸描寫了戰場的日日夜,給文壇帶來了新氣息,受到普遍的歡迎。小說頌揚了普通士兵和軍官,揭露了貴族軍官的醜行。1857年初托爾斯泰到歐洲旅行,在瑞士盧塞恩時,目賭“文明人”欺侮“下等人”的情景,他寫出了短篇名作《盧塞恩》。他譴責了資產階級國家:“這就是你們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