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曆史5(3 / 3)

冷戰時期

所謂“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針對以前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除了直接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活動,包括遏製,封鎖、顛覆、汙蔑、煽動等一係列的緊張對峙狀態。

1947年3月12日,美國提出要求遏製前蘇聯和共產主義的杜魯門主義,這標誌著冷戰的正式開始。冷戰產生的基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反法西斯戰爭勝局已定,美國已不再需要前蘇聯,美蘇戰時同盟關係的基礎已不複存在,而在戰爭中經濟、軍事實力急劇膨脹起來的美國,急欲在戰後建立其從來有過的領導地位,但鑒於前蘇聯的實力和威望,美國無力、也不願與蘇直接對抗,於是遏製前蘇聯和共產主義的影響便成為當時及以後相當長時間裏美國外交政策的基調。這一基調的形成便影響到20世紀下半葉中蘇美兩霸領導集團的國際思維——“冷戰思維”。

為了反蘇、反共、阻撓社會主義力量發展,美國在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周圍建立軍事集團,先後在歐洲、中近東、東南亞等地區組織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巴格達條約組織、東南亞條約組織等軍事或準軍事集團,前蘇聯也建立了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華沙條約組織等與之相對抗。美蘇兩國之間的爭奪主要表現在常規和核軍備競賽上,而兩國間的對峙好幾次達到“熱戰”邊緣。

40多年的冷戰使美蘇雙方消耗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前蘇聯後果更嚴重,導致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調,發展停滯,終於導致前蘇聯、東歐發生劇變,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以兩個超級大國為對立核心的“冷戰”時代也就此宣告結束。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20世紀30至40年代,國際貿易的相互限製是造成世界經濟蕭條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次大戰結束後,解決複雜的國際經濟問題,特別是製定國際貿易政策,成為戰後各國所麵臨的重要任務。1946年2月,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呼籲起草國際貿易組織憲章,進行世界性削減關稅的談判。隨後,經社理事會設立了一個籌備委員會,與會各國同意在“國際貿易組織”成立之前,先就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限製等問題進行談判,並起草“國際貿易組織憲章”。經過多次談判,美國等23個國家於1947年10月30日在日內瓦又過渡性地簽訂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但是,由於各國對外經濟政策方麵的分歧以及多數國家政府批準“國際貿易組織憲章”的困難,關貿總協定的有效期被一再延長,並為適應情況的不斷變化,多次加以修訂,實際上它成了各國共同遵守的貿易準則,協調國際貿易與各國經濟政策的唯一的多邊國際協定。

關貿總協定由序言和四個部分組成,共計38條。其基本原則是:貿易應當在非歧視待遇的基礎上進行;成員國隻能通過關稅而不能采用直接進口管製措施保護本國工業;應通過多邊談判來削減關稅,限製貿易壁壘;成員國應當通過磋商解決貿易問題及爭端。總協定第四章還專門規定了發展國家在貿易與發展方麵的一些特殊要求和有關問題。

從名稱上看,關貿總協定隻是一項“協定”,但它實際上是一個“組織”,有常設秘書處,還下設20個機構,主要活動是舉行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的談判。關貿總協定對世界貿易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中國也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會員國之一,因曆史原因,我國政府長期未能參與協定活動。

現在,關貿總協定已被世界貿易組織所代替,中國已加入這個組織。

“聖雄”甘地遇害

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人,1869年出生。他是印度民族運動領袖,在印度被人們尊稱為“聖雄”。

甘地於1888年留學倫敦學習法律,回國後在孟買當律師。從1893年起,他在南非長期進行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提出了“非暴力抵抗”的口號。1920年甘地回到印度,倡導對英國殖民政府展開“非暴力”的“不合作運動”。他領導印度國大黨積極開展爭取印度獨立的鬥爭,主張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在反殖民主義運動中團結合作,並提倡進行社會改良及婦女地位平等。

1948年1月,印度發生了錫克族人和穆斯林教徒的糾紛。許多印度錫克族的難民占領了穆斯林的清真寺。甘地為了平息這場糾紛,1948年1月13日,在新德裏進行第15次絕食,終於平息了這場糾紛。錫克族難民把清真寺還給了伊斯蘭教徒。

但是,甘地的行動卻引起了一些極端分子的不滿。在印度浦那市的一家報館裏,納拉揚·阿普迭和納拉姆·戈德賽認為甘地提出的“非暴力抵抗”的口號是膽小鬼的懦言,理想的印度不允許有對穆斯林的友善和寬容。於是,他們糾集了幾個同夥要置甘地於死地。

1948年1月30日,甘地照常到比拉大廈做祈禱。戈德塞男扮女裝腰藏手槍,混入祈禱場地,向半米遠的甘地連開了三槍,“聖雄”就這樣離開了人世。1949年11月15日,戈德賽和阿普迭被處以絞刑。同夥卡爾卡雷、帕赫爾和戈帕爾被判處無期徒刑。

“北約”的形成

隨著冷戰的開始,美、蘇兩國在歐洲激烈爭奪,從一係列冷戰危機中逐漸產生兩大軍事集團。北約組織最先形成。

1947年,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用以遏製前蘇聯和控製西歐,表示美國要代表“西方自由社會”抗擊“蘇聯極權”,要在世界範圍內承擔反共義務。英、法、意等西歐國家也擔心難以獨自對抗前蘇聯,也願意利用美國力量壓製前蘇聯。遏製前蘇聯成為美國和西歐國家的共同政策,這樣就為建立北約集團在政治上鋪平了道路。

1948年3月17日,在美國的鼓勵下,英、法、比、荷、盧五國簽訂“合作和集體防禦條約”(布魯塞爾條約),以軍事同盟為核心,進行多方麵合作,以集體的軍事力量對抗前蘇聯,向建立北約走出重要一步。五天後,美、英、加三國舉行會議,開始討論建立更大的北大西洋“安全體係”。不久,美國國會通過“範登堡決議”,希望美國同西歐國家結成同盟。

1948年7月,美國、加拿大和布魯塞爾條約五國在華盛頓開始談判成立北約,隨後有丹麥、挪威、意大利、葡萄牙和冰島參加,於1949年4月4日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規定當締約國受到軍事攻擊時,其他締約國將采取包括使用武力在內的“必要措施”。北約組織正式成立,其最高權力機構為部長理事會。

1951年,北約組織建立聯合武裝部隊,成立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由美國人出任最高司令官,確立了美國在西歐的霸權,進而利用北約組織服務於美國的世界稱霸戰略。

朝鮮戰爭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鮮之間爆發了戰爭。當天,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指責北朝鮮為“侵略者”。接著美國又於27日宣布美軍參戰,並派遣第七艦隊開進中國台灣海峽,威脅中國。

7月7日,美國又操縱聯合國建立以美軍為主,包括英國等15國少量軍隊的“聯合國軍”入朝作戰。朝鮮戰爭初期,北朝鮮人民軍節節勝利,很快攻克南朝鮮首都漢城,將美軍和南朝鮮軍壓至釜山周圍的狹小地帶。美軍集中了優勢兵力,趁北朝鮮人民軍後方空虛,在仁川登陸,包圍和重創了在南部的北朝鮮人民軍,並趁機越過“三八線”意圖占領整個北朝鮮。

10月19日,美軍占領平壤,隨後兵臨中國邊境。美軍飛機和軍艦不斷侵入中國領空、領海進行偵察和轟炸,新中國的安全受到嚴重軍事威脅。中國政府不斷發出聲明,嚴正警告美國不要擴大戰爭,警告美國軍隊如越過“三八線”,中國將要采取軍事行動。但是,美國仍然命令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同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請求中國政府出兵援助。1950年10月25日,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誌願軍渡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中朝軍隊共發動五次戰役,均取得輝煌勝利,共殲敵23萬,其中含11萬美軍,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一帶,美軍總司令被解除職務。

1951年6月,美國被迫接受停戰談判的建議,又拖了兩年多,1953年7月27日,才不得不在美國曆史上第一個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同意以“三八線”附近為軍事分界線。朝鮮戰爭結束,世界頭號強國美國是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