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曆史6(1 / 3)

第二章世界曆史6

歐洲共同體

歐洲共同體,其實是一個聯合的經濟集團,它包括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西歐共同市場)和歐洲原子能聯營,其中以歐洲經濟共同體最為重要。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開始衰退,而西歐一些國家經濟則迅速恢複和發展。西歐國家產生了按照經濟實力取得政治、軍事和經濟方麵相應地位的要求。因此,西歐國家為擺脫美國的經濟控製,擴大相互間的貿易,增強競爭能力,要求建立一個排他性經濟集團。同時,戰後西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建立起一些跨國壟斷組織,也要求各國資本,勞動力和技術互相流通,打破國界,擴大市場。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歐洲共同體得以建立。

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提出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倡議,德國、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和意大利等國紛紛歡迎。1951年4月8日,六國外長簽訂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1957年3月25日,六國外長又簽訂了《歐洲原子能聯營條約》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這便構成人們通稱的歐洲共同體。

歐洲共同體設有下列組織機構:部長理事會,它是共同體最高決策機構;歐洲委員會,為共同體常設最高執行機構;歐洲議會,是共同體的監督和谘詢機構;歐洲法院則是共同體的最高仲裁機構。此外,歐洲共同體還設有審計院、經濟社會委員會、歐洲投資銀行等機構。

原歐洲共同體共有六個成員國,後來英國、愛爾蘭、丹麥、希臘、西班牙、葡萄牙也相繼加入共同體,成員增加到12個。1995年,擴大到15個。2004年,成員國增加到25個。名稱也由共同體變成歐洲聯盟。它已經成為當代國際關係格局中一支可忽視的經濟政治力量。

萬隆會議

1955年4月18日,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勝利召開。參加這次盛會的除五個發起國外,還有阿富汗、柬埔寨、埃及、埃塞俄比亞、黃金海岸(加納)、伊朗、伊拉克、約旦、老撾、日本、黎巴嫩、利比裏亞、利比亞,尼泊爾、菲律賓、沙特阿拉伯、蘇丹、敘利亞、泰國、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國、南越、也門和中國,共29個國家,代表著全球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開幕式後,22個國家的代表先後在大會上致詞。發言的主流是譴責殖民主義,促進經濟合作和呼籲世界和平,但也有少數國家的代表偏離大會的主旨,捉出亞非國家當前麵臨的主要問題不是反對殖民主義,而是反對共產主義,使會議氣氛一度異常緊張。

為了阻撓這次大會的召開,特務在中國代表團的包機“克什米爾公主號”上放置炸彈,致使11人罹難。但這阻止不了中國參加會議的決心。4月19日,以周恩來總理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以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了各國代表普遍接受,為會議的順利進行和最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4月24日,最後一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大會宣告勝利閉幕。

“華約”的形成

“華沙條約組織”直接產生於前蘇聯及東歐國家與北約組織的對抗過程中。在“北約組織”成立之初,前蘇聯指責“北約”的矛頭是直接指向前蘇聯的。

對此,前蘇聯、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東德,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八國於1955年5月11日至14日在華沙舉行會議,締結八國友好互助條約,建立“華沙條約組織”。條約有效期為20年,期滿後可以延期10年。規定一個締約國受到軍事攻擊時,“華約組織”國家將行使集體自衛權利,提供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援助。“華約”最高機構是政治協商委員會,下設國防部長委員會、外交部長委員會和聯合武裝力量司令部等機構。至此,“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終於完全形成。

前蘇聯在“華約組織”中居於控製地位。聯合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和總參謀長均由前蘇聯人擔任。前蘇聯除了利用“華約”對抗“北約”和與美國爭霸外,還借以控製締約國。如1968年,占領捷克斯洛伐克鎮壓政治經濟改革運動。1976年後,越南、蒙古和老撾等國以觀察員身份參加“華約”活動,使“華約”勢力向亞洲擴張。

1989年後,由於前蘇聯、東歐發生政治劇變,“華約”各國原政權土崩瓦解,前蘇聯解體,“華約組織”遂於1991年6月正式宣告解散。

蘇伊士運河戰爭

蘇伊士運河戰爭,又稱第二次中東戰爭,是英、法聯合以色列對埃及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蘇伊士運河是連接地中海和紅海,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的一條重要國際水道,但運河一直由英、法等國控製的“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所霸占,英國還在運河區派駐了近10萬軍隊。埃及人民為了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進行了長期的鬥爭。1954年10月,埃及和英國簽訂《關於蘇伊士運河基地的協定》,迫使英國分批撤軍。1956年7月26日,埃及納賽爾總統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運河航道由埃及管理。

英法兩國為了奪回其失去的利益,勾結想削弱其阿拉伯對手軍事力量的以色列,於10月底對埃及發動了軍事侵略。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以45萬人分四路進攻埃及西奈半島。英、法政府借口保護蘇伊士運河,隨後向埃及宣戰。英、法派出飛機、軍艦、炮艇瘋狂轟炸開羅、塞得港、亞曆山大等城市,公開施行野蠻侵略,埃及軍民奮起進行了英勇抗擊。多數亞、非、拉國家和中國都同情和支持埃及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各國從外交、政治、經濟上給予了積極的支持。美國為了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滲入地中海,乘機不支持英、法、以的軍事行動。聯合國也通過決議,要求英法停火。

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英、法兩國被迫於11月6日宣布停火和撤軍,承認埃及對蘇伊士運河擁有主權,第二次中東戰爭宣告結束。埃及人民獲得了對蘇伊士運河的主權。

戴高樂

夏爾·戴高樂,出身於教師家庭,畢業於聖西爾軍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遭到覆沒。因此,雪法國戰敗之恥,重振法國雄威,再次分享世界霸權,便成為戴高樂的政治理想。1959年1月,68歲的戴高樂就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後,便開始實施他的這種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