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世界曆史6(2 / 3)

戴高樂首先關注的是謀求法國的獨立自主。他提出法國要在政治、經濟、貨幣和防務等方麵獨立自主;建立獨立的防務,特別是發展獨立的核力量,反對美國的核壟斷,是戴高樂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容。1960年法國終於在撒哈拉沙漠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爆炸。同年,法國製定了“國防現代化十年計劃”,以加速建立法國獨立的核力量,並拒絕在部分禁止核試驗的莫斯科三國條約上簽字;在大西洋聯盟中沒有取得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地位時,戴高樂便采取了一係列脫離北大西洋公約軍事一體化的措施。1966年2月,戴高樂更是宣布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並迫使美國撤出其在法國的駐軍及拆除軍事基地。

為了削弱美國在歐洲的影響,使法國能夠取得以大國身份單獨同前蘇聯對話的資格,戴高樂積極發展法蘇關係。戴高樂深知,像法國這樣的國家要謀求大國的地位,還必須最大限度地聯合其他中小國家並取得他們的支持。戴高樂十分重視同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係,尤為重視中國的作用,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仍對中國進行封鎖的情況下,法國於1964年1月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戴高樂執政期間製定的外交政策,維護了法蘭西的獨立,提高了法國的威望,打破了美蘇稱霸世界的政治格局。

越南戰爭

1945年9月2日,印度支那共產黨(後為越南共產黨)領袖胡誌明宣布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9月21日,前殖民者法國軍隊卷土重來,拒絕承認越南獨立,越南抗法戰爭開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應胡誌明請求,中國政府給越南以大力援助。經多年戰爭,越南人民越戰越強,1954年3月發動奠邊府戰役,大敗法軍,共殲敵16萬人。法國政府無力再戰,於1954年7月在中、蘇、英、美、越等23國參加的日內瓦會議上,簽訂承認越南等印支三國獨立的“日內瓦協議”。

以北緯17度線為南北臨時軍事分界線,南北越南分裂局麵得以確立。美國政府拒絕“日內瓦協議”,接替法國在南越建立吳庭豔傀儡政權,為其提供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大肆“滅共”,殘酷鎮壓共產黨人和其他反對派人土。越南共產黨被迫在南方組織武裝反抗,開始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抗美戰爭。1961年,美國將農村人口強迫集中到以鐵絲網和碉堡包圍起來的所謂“戰略村”,實行嚴密控製,並且直接參戰,采用各種戰術和大量使用化學戰劑等,狂轟濫炸,將許多城鎮夷為平地。至1968年駐越美軍高達54萬人。然而,北越和南越的越共軍隊在中國和前蘇聯的支持下,有力地反擊美軍的進攻。1973年,美國被迫簽訂“巴黎協定”,同意從越南撤軍。美軍撤退後,西貢政權於1975年宣布投降,越南戰爭結束。

理查德·尼克鬆

1913年1月9日理查德·尼克鬆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約巴林達的一個雜貨店主家庭。1930年起他先後就學於惠蒂爾學院和杜克大學,在校期間成績優異,擅長演講。畢業後不久他成為律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1942年尼克鬆參加了美國海軍,1946年晉升少校。同年尼克鬆退役後當選聯邦眾議員。1950年起尼克鬆任聯邦參議員,1952年當選為副總統。1968年尼克鬆在大選中擊敗民主黨候選人,成為美國第37任總統,四年後獲連任。

麵對越南戰爭失利、通貨膨脹加劇和國內社會動亂,尼克鬆宣稱要轉向“新的”國內外政策。在內政上,尼克鬆認為克服危機的關鍵是扭轉長達三四十年的聯邦政府集權趨勢,實行“新聯邦主義”,還權於州,還權於民。據此,尼克鬆提出了改變福利規劃、稅收製度、選舉團製度、征兵製度、郵政製度等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簽署了被標榜為“新的美國革命”的《分享歲入法》。

尼克鬆的政績主要體現於外交方麵。他提出了“尼克鬆主義”,通過收縮“全球態勢”、要求盟國分擔義務、建立多極均勢等手段,來繼續維護美國利益並與前蘇聯爭霸。他改變了美國曆來實行的敵視中國的政策,於1972年正式訪華。他還與前蘇聯達成了限製戰略武器的協議。1973年,他終於與北越實現了停火。

1974年8月9日,尼克鬆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成了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任期未滿而被迫辭職的總統。

撒切爾夫人

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是迄今為止英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首相。1925年10月13日生於英格蘭林肯郡的格蘭瑟姆,父親是一名雜貨商。

1943年,她進入牛津大學讀化學,並加入了英國保守黨。1951年與富商丹尼斯·撒切爾結婚。1959年起成為保守黨下院議員,1969年擔任內閣教育和科學大臣,1975年擔任保守黨領袖。1979年出任英國首相,從此便揭開了“撒切爾主義時代”的序幕,並以鐵腕治理獲得了“鐵娘子”的綽號。初任首相的撒切爾夫人雖已年過半百,仍始終保持著緊張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她每天清晨6點半就起床,閱讀當天的報紙。之後她便開始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就寢。撒切爾夫人的記憶力是相當驚人的,而且工作起來刻苦用心。因此,她在參加議會辯論和答複反對黨議員質詢時,不僅顯得胸有成竹、有條不紊,而且還能對答如流、妙語連珠。

政治上,撒切爾夫人采取鐵腕政策,她非常善於利用反對黨工黨致命的弱點狠狠打擊對手。她很善於捕捉並果斷利用時機,在政治上取得最大的利益。1982年,撒切爾夫人的政策措施受到了廣泛的批評,威望大幅下跌。不久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爆發了“馬島之戰”。撒切爾夫人迅速抓住這個機會,在這一領土爭端中采取了極為嚴厲的強硬立場,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撒切爾夫人一夜之間就變成了大英帝國的“民族英雄”,她果斷地提前舉行大選,又一次蟬聯首相職位。

卡斯特羅

菲德爾·卡斯特羅於1926年8月13日出生在古巴奧連特省馬亞裏城郊一個大甘蔗種植園主的家庭。

卡斯特羅青年時代便性格堅強、雄心勃勃。在他的家鄉奧連特省,他看到人民生活的窮困、富人的貪婪、美國勢力的猖獗、人與人之間的殘酷無情、槍杆子就是法律等現象,使他萌發了變革現實的決心。還在13歲的時候,他就試圖組織蔗糖工人進行反抗他父親的罷工,以至發展到最後與家庭決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