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陳勝立鴻鵠之誌
秦朝末年,陳勝和吳廣一起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點燃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的熊熊烈火。
陳勝即陳涉,年輕時終年像牛馬一樣在地裏幹活,有一次他和幾個雇工談起對當時統治者的仇恨時說:“將來如果我們中間誰富貴了,可不要忘了窮哥們!”
有個夥伴聽了冷笑道:“我們現在窮成這個樣子,靠給人家當雇工過活,哪會有什麼富貴呀?”
陳涉歎口氣說:“小小的燕子和麻雀怎能知道鴻鵠的雄心壯誌(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燕雀,指燕子和麻雀,比起天鵝(鴻鵠)來,燕雀當然渺小得多啦。
後來陳涉終於領導反抗暴秦的起義。這次起義最後雖然失敗了,可是在它的影響和推動下,各地群眾紛紛舉起起義的旗幟,終於消滅了秦王朝。陳勝在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心得·啟迪
陳勝的傑出之處,就在於他率先看到了貧賤、富貴的不平,並提出了改變這種不平的樸素而勇敢的要求。有了遠大的誌向,並為之不懈努力,就必定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王充書鋪讀書立誌
王充是我國東漢初年具有唯物主義思想和批判精神的傑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時代,父親就去世了。王充竭盡全力奉養母親,後來到了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當時著名的學者班彪做老師。他喜歡廣泛地閱讀,善於抓關鍵問題,因而進步很快。
王充讀書非常專心,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又很強,所以隻要讀上一遍,就能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甚至能夠背誦某些精彩的章節。但是,家庭窮困,買不起很多書,為了滿足如饑似渴的求知欲,王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當時的洛陽街上有不少書鋪,王充便決定把書鋪當做他的“圖書館”,每天吃過早飯後,他就帶上幹糧,到書鋪裏去閱讀出售的書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論晴天雨天,他讀了一冊又一冊書,跑了一家又一家書鋪。就這樣,他終於讀遍了諸子百家的重要著作,掌握了書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於出身貧苦,因而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認識,基本上是從勞苦人民實際生活的情況出發的。他在讀遍了諸子百家的主要著作之後,對於某些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唯心主義的說教深感不滿,下決心給予嚴厲的批判。於是便集中精力獨立思考,著手寫書。為了不耽誤時間、不打斷思路,他在住宅的門上、窗上、爐子上、柱子上甚至廁所裏,都安放了筆、紙,想一點,寫一點,走到哪裏,寫到哪裏。經過長時期的努力,他終於寫成了充滿著批判精神、閃耀著唯物主義光輝的《論衡》。
心得·啟迪
王充讀書立誌的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有遠大的誌向,他那不屈服於貧窮的精神和非凡的毅力更讓人佩服。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是不是更應該好好學習,練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呢?大器晚成的崔林
東漢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紹處當門客。
“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崔琰被曹操所俘獲。曹操看他是位人才,便把他留在自己身邊任職。
曹軍幾次狠狠地打擊前來侵犯的匈奴人,最後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並送來大量貢禮。匈奴使臣回國前,要求曹操接見他,並說:“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想來形貌一定威嚴,願意一睹風采。”
曹操聽了手下的報告,覺得匈奴使臣的要求合理,不好拒絕,便讓有關人員安排會見的時間。
會見前,曹操覺得自己的個頭太小,不夠威武,很難令外國使臣敬畏,便讓相貌俊雅的崔琰假扮自己接見匈奴使臣,自己則扮作貼身衛士,手扶配刀,站在一旁。
會見結束後,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詢問對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臣說:
“魏王長相風流文雅,氣度寬宏,可他身邊手扶佩刀的衛士卻很威嚴,令人望而生畏,有帝王之相。”
曹操聽了匈奴使臣的評價,覺得此人很有眼力。
實際上,崔琰不僅長得相貌堂堂、舉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愛惜人才。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崔林平時說話不多,性格比較內向,平時很少在親友之間走動,特別是成年以後淡泊功名,一時之間沒有什麼大成就。
為此,親友們談起崔林,都會顯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樣子,評價崔林說:“崔林這個人不會有什麼大作為,與崔琰比可是差遠了。”
崔琰卻有自己的主見,他每次遇到親友,都對他們說:“我與諸位的看法不同。我以為人的發達有遲有早,我不過早作了幾年官罷了,哪裏比得上崔林呢?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以他的見識和才幹,將來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崔琰的眼光果然沒有錯。崔林的才能的確很出眾,他從小雖然默默無聞,但一直刻苦學習,注意天下大事的變化,暗中積累了很多的知識,他相信自己總有一天能成為利國利民的有用之才。不久,崔林的才能被曹操發現了,曹操先是任命崔林為主簿,後任命他為禦史大夫。到文帝時,崔林竟官至司空,封為安陽侯,成為魏國的股肱之臣。
心得·啟迪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很早就已經聲名遠揚了,而有的人卻要等到年齡很大了才會有所成就。生活中麵對別人的成功要耐得住寂寞,需知人才是需經過長期的磨煉方能有所成就的,隻要你有著足夠的毅力就一定會走上成功之路。宗愨少年立誌
宗愨是南北朝時期的一名剛強少年,出身武術世家,從小就隨父親和叔父練拳弄棒。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剛強。
他哥結婚那天,家裏賓客盈門,熱鬧非凡。有十幾個盜賊也乘機冒充客人,混了進來。
正當前麵客廳裏人來人往、喝酒賀喜之際,這夥盜賊卻已潛入宗家的庫房裏搶劫起來。有個家仆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大聲驚叫著奔進客廳。
霎時,客廳裏的人驚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隻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出佩劍,直奔庫房。
盜賊一見來了人,揮舞著刀槍威嚇宗愨。宗愨麵無懼色,舉劍直刺盜賊,家人也呐喊助威。盜賊見勢不妙,丟下財物,奪命而逃。
賓客見盜賊被趕走了,紛紛稱讚宗愨機敏勇敢,少年有為。問他將來長大後想幹什麼?他昂起頭,大聲地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
後來,當林邑王範陽邁侵擾邊境,皇帝派膠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時,宗愨自告奮勇請求參戰,被皇帝任命為陣前大將軍。
一次,檀和之進兵包圍了區粟城裏林邑王的守將範扶龍,命宗愨去阻擊林邑王派來增援的兵力。
宗愨設計,先把部隊埋伏在援兵的必經之路,等援兵一進入埋伏圈,伏軍立即出擊,把援兵打他個落花流水。
宗愨為宋國打了無數次勝仗,立下赫赫戰功,被皇上封為洮陽侯,實現了他少年時“乘風波浪”的遠大誌向。
心得·啟迪
宗愨從小就立下了“乘風破浪”的遠大誌向,長大後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像宗殼一樣從小就立下遠大的誌向呢?人生總應該有所追求。每個人都應該和著時代的節拍,高唱一支自強不息的追求之歌。鑒真東渡傳佛
鑒真(公元688~763年),日本佛教律宗創始人。唐代揚州江陽(今江蘇揚州)人。十四歲出家,二十二歲受具足戒。不久遊洛陽、長安等地,遍研三藏,尤精律藏。後住揚州大明寺,專弘戒律。
當時,日本受中國影響,他們仿照唐朝修建佛寺,大力提倡佛教。日本政府還派榮睿和普照兩位年輕的和尚到中國學習佛經,並想聘請中國的高僧去日本傳授佛學。
榮睿和普照在洛陽、長安學習佛法的期間,他們聽說鑒真是一位精通佛理、學識淵博的高僧,就想請鑒真到日本去。公元742年,榮睿、普照來到揚州大明寺,求見鑒真,邀請他到日本講學。鑒真看他們非常誠心,就問身旁的弟子:“你們有誰願意接受邀請,去日本傳法嗎?”在場的僧侶沒有誰回答這個問題。過了半天,一個名叫祥彥的僧徒站起來說:“日本離我們太遙遠了,而且中間隔著茫茫大海,途中恐怕生死難料,所以不敢去。”鑒真說:“為了弘揚佛法,怎麼能顧惜生命呢?你們既然都不願意去,那就讓我去吧!”僧徒們見師父態度很堅決,都很感動,紛紛表示願意跟隨師父東渡日本。
正當他們要開船遠航的時候,浙江一帶出現了許多海盜,四處搶掠財物,沿海關防檢查十分嚴格。鑒真的弟子道航和如海發生糾紛,被官府知道了,沒收了他們的船隻,第一次東渡宣告失敗。這以後,鑒真又進行了三次東渡,不是因為海浪太大就是準備不充分都失敗了。
天寶七年(748年)61歲的鑒真做好了第五次東渡的準備。六月的一天夜晚,鑒真和他的弟子們登上大船出發了,不久就遇到了海浪。船漂到浙江海麵,在一些小島附近避風。直到十月才繼續啟航。沒料到出海沒有半天,海麵上突然又刮起暴風。風越刮越大,浪越來越高,烏雲遮日,狂風怒號。船上的人,一個個嘔吐不止,頭重腳輕,隻有船夫還能支持。船上的淡水用完了,隻好喝海水。喝後腹脹難忍。他們一連在海上漂了14天,船終於靠岸了。上了岸才知道現在是到了海南島最南端的振州(今海南島崖縣)。
這時候,不幸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了。先是榮睿因旅途顛簸,患病去世。鑒真哀慟悲切,加上水土不服,得了眼疾,導致雙目失明。不久,鑒真最得意的弟子祥彥也去世了。這一係列的打擊和挫折,並沒有使鑒真倒下,相反,他更加堅定了東渡的決心。
公元753年,鑒真所乘的船抵達日本九州島,曆盡千難萬險的東渡終於成功了。
鑒真在日本整整度過了十年,公元763年,76歲的鑒真在奈良病逝了。日本朋友將他葬在唐招提寺,並且世世代代紀念他。
心得·啟迪
挫折關照人生,總是與人生相隨。往往有這樣的情況:成果未得,先嚐苦果;壯誌未酬,先遭失敗。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越是好強上進,就越能敏銳地感受到挫折。在心中樹立一個目標,並堅持不懈地努力,終究有一天,成功會如影隨形。歐陽修畫荻練字
歐陽修是北宋文學家。他4歲時,父親就死了,家裏很窮,上不起學,也買不起文具,他母親鄭氏就用獲草(一種形狀像蘆葦的植物)杆當筆,把沙子鋪在地上當紙,教他認字。他認字很專心,不到10歲,已有自學能力,便向親友借書來讀,重要的就親自抄一遍。讀書之餘,就練習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