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2 / 3)

歐陽修曾經說過:要寫好文章,離不開“三多”。所謂“三多”,就是:多讀優秀作品,多練習寫作,多和老師朋友們商討。他曾經對別人說:“我的文章多數是利用‘三上’進行藝術構思、打好腹稿的。所謂‘三上’,就是馬上、枕上和廁上。”

歐陽修的寫作態度很嚴肅,每寫完一篇文章,便貼在臥室裏的牆上,隨時看,隨時改,直改到自己認為毫無缺點,才肯拿出去。歐陽修老年時,文學修養更加深厚了,又拿出以前所寫的文章一篇一篇地修改,廢寢忘食,異常辛苦。他的妻子勸阻道:“何必自討苦吃呢?又不是小學生,難道還怕先生生氣嗎?”他笑著回答:“不是怕先生生氣,而是怕後生笑話啊!”

歐陽修通過自己的認真創作和大力提倡,開展了一個蓬蓬勃勃的古文運動,掃除了五代以來浮豔的、艱澀怪僻的文風,建立了平易流暢的文章風格,對宋代及其以後的散文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心得·啟迪

歐陽修雖然從小生活貧困,但是他有夢想,有為實現夢想而奮發的毅力,最終在文壇上獨樹一幟。有了夢想,就要為它插上翅膀,勇敢地去飛翔。成功永遠屬於有遠大誌向並為之不懈努力的人。喻皓勤奮學建築

喻皓,北宋初年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建築家,對我國古代建築技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喻皓從小就喜歡幹木工活,常常撿些破木頭、碎木片,通過細致地刨、削,做成小巧、美觀的房屋、家具、寶塔等玩具。到二十來歲時,他的手藝已經很出眾了,能夠建造亭台、樓閣、廟宇、廳堂等。年輕時他生活在洛陽,洛陽城裏的相國寺是唐朝時修建的著名建築物。有一次,他去那裏遊玩,看到相國寺的閣樓非常別致,尤其是向上翹起的飛簷,過去從來沒有見到過。為了掌握這種飛簷的結構,他常常跑到那裏仔細觀察,起初是站著看,累了就坐下來看,坐累了又躺下來看。邊看邊琢磨,一連好多天,他終於弄清楚了這種結構的奧妙,掌握了製造這種飛簷的技術。

喻皓一生負責修建過許多重大的建築工程,河南開封的開寶塔就是其中之一。這座八角形的塔技術難度很高,前後花了八年時間才全部竣工。完工時,人們看到塔身向西北方向傾斜,感到很奇怪,就問喻皓是怎麼回事。喻皓回答:“開封地勢平坦,四周沒有高山,又多西北風,經過風吹和濕氣浸潤,百年以後,塔身自然會正了。”後來,果然不出喻皓所料,開寶塔幾十年後就由傾斜變得筆直了。原來,喻皓不但努力學習鑽研建築藝術,而且每到一地都要仔細研究當地氣候條件、風土人情,作為設計工程的參考。所以,他的建築藝術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心得·啟迪

喻皓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一是興趣所在,二是他的勤奮。一個人一旦在興趣的基礎上樹立了遠大誌向,並為之刻苦努力的話,還怎會不成功呢?範仲淹吃粥

範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時,他的文才也非常好。他寫的《嶽陽樓記》,使嶽陽樓名聞天下,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成了偉大政治人物的生動寫照,一直被後人所傳誦。

範仲淹小的時候家裏非常貧窮,父親很早就死了,母親隻得帶著他另嫁他人。範仲淹就寄宿在一座廟宇裏,苦讀詩書。他每天早上燒好一鍋粥,等粥冷了之後切成幾塊,然後從母親帶來的一罐鹹菜中取點鹹菜,就解決了一天的吃飯問題。範仲淹的一位同學來看他之後,很同情他,就從家裏拿了一些好吃的東西送給了範仲淹。

過了一段時間,範仲淹的這位同學又來看他,看見自己送來的食物原封未動還在那兒放著,這些食物都已經壞掉了。

這位同學很生氣,覺得範仲淹很不尊重他,但又不好開口。

範仲淹看出了同學的想法,他拉著這位同學的手說:“我很感謝你對我的關心。我不是嫌棄你送來的東西,你送來的一定比我平時吃的粥和鹹菜好吃千百倍。但如果我吃了這些美味的食物,那我以後怎麼還能忍受粥和鹹菜的味道?哪能再過艱苦的日子呢?”

同學聽了這番話,心裏很敬佩範仲淹,他們結成了最好的朋友。

範仲淹在艱苦的環境下苦學不輟,終成大器。

心得·啟迪

範仲淹在艱苦的環境下依然苦讀,最終成為了流芳百世的大人物。越是艱難的生活,越容易使人立下偉大的誌向;生活太安逸了,往往會變得浮華,一事無成。顧炎武萬卷書

明末清初有一位愛國主義思想家,叫顧炎武。他從7歲進入私塾學習開始,就非常喜歡讀書。據說,他不僅熟讀了《論語》、《孟子》、《詩經》、《左傳》等儒家經典“十三經”,而且能夠背誦。

顧炎武超人的記憶力並不是天生的。他從小就用背誦詩文的辦法來訓練自己的記憶力。他把一本書背下來以後,總是經常複習,反複背誦。他曾經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複習兩百頁讀過的書,不複習完決不休息。他用這個辦法,使讀過的書能夠終生不忘。

顧炎武這樣勤奮地讀了二十多年書,到他45歲時,除了古代的經史子集等著作以外,他還讀完了各州、各府、各縣的地方誌和朝廷大臣的奏疏等共一萬二千卷,閱讀書籍的總數達到好幾萬卷。在他的家鄉,再也找不到他沒有讀過的書了。於是,顧炎武開始周遊天下,遍讀天下的書。

顧炎武騎著一匹馬,然後用另外兩匹馬和兩匹騾子馱著自己的書,開始了長途旅行。他一路走一路複習自己讀過的書。到了一個地方,就向當地人了解風土人情、名勝特產、曆史傳說等等,然後一一記錄下來。如果發現與書本記載不相符合的地方,顧炎武就詳細調查,把考查的結果記在書本有關章節的旁邊。顧炎武經過長期讀書和積累,寫成了《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和《日知錄》三十卷等著作,成為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

心得·啟迪

顧炎武行萬裏路,讀萬卷書,這對一個沒有誌向和毅力的人來說是想也不敢想的,但是顧炎武做到了。如果你已有了遠大的誌向,就要不辭辛苦,奮發向前!曹雪芹創作《紅樓夢》

曹雪芹(?~1763年,一說1764年),清代偉大小說家。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滿洲正白旗包衣人,世代任江寧織造,家勢貴盛。

曹雪芹的祖先是東北遼陽地區的漢族人。他家在明朝末年成了清朝皇帝的包衣(家奴),隸屬於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清軍進關,他家祖先也跟隨入關,而且立下軍功,從包衣一躍而成為功臣,當了官,也發了財。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皇帝小時候的保姆,這樣,他家和皇室的關係更近了一層。康熙皇帝親政以後,對曹家特別信任,讓他家世襲江寧織造(駐在南京)官爵,還兼管兩淮鹽政。

13歲前的曹雪芹生活是優裕的。生活上有母親、祖母的照料和百般寵愛,當時曹家藏有豐富的圖書,曹雪芹天資聰慧,又廣聞博識,這些都是日後從事文學創作的基礎。

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鬥爭的牽連。雍正皇帝借口曹家貪汙公款,撤了曹頫的職,又把他家查抄了。

曹家被抄以後,即由南京遷到北京。從此,家道衰敗,以致陷入“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的生活狀況,也使曹雪芹告別了如夢年華,踏入了人生道路上的荒涼境地。他被迫來到北京西山腳下一個偏僻山村落戶。此處是“野水臨門”、“蓬蒿浸徑”,隻有一間用茅草蓋的屋。住在這裏,幾乎什麼門路都沒有,主要靠賣字畫換錢度日。

曹雪芹生活困頓,身居蓬蒿之中,心情雖然更加沉鬱,但他沒有去攀附權貴,寧願寄情於山川白雲,在大自然中尋找樂趣。

曹雪芹不幸的家庭變故,使他飽受了世態炎涼、人間滄桑,也成為他創作《紅樓夢》的強大動力。不朽的巨著《紅樓夢》是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中寫成的。他開始寫作,沒錢買紙,就用廢紙替代,甚至把皇曆拆了,把書頁反過來折上,訂成本子用。文學是痛苦的事業,偉大的作品往往出自苦難者之手。曹雪芹正是在撫今追昔的無限感慨中,嘔心瀝血寫就了《紅樓夢》。正像曹雪芹自己所說:“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當《紅樓夢》快要寫成時,意想不到的災難降到曹雪芹頭上,曹雪芹唯一的兒子被傳染上了痘疹。那時候,出痘疹要吃牛黃、珍珠等貴重藥品,他家窮得連鍋都揭不開,哪裏有錢去買藥呢?曹雪芹眼睜睜地看著活蹦亂跳的孩子一天天憔悴下去,真傷心透了。到了秋天,孩子病死,曹雪芹因為過於傷心,身體也垮了。不久,他也染上痘疹,病在床上。冬天,曹雪芹的病更重了。除夕那天,除舊迎新的鞭炮響了,可是這位文學巨匠卻“淚盡而逝”,寂寞地離開了人間。

心得·啟迪

人世滄桑,曹雪芹一一過目,銘刻於心。深蘊抱負而又被現實深深刺痛的他,可貴的是他並沒有在苦難中沉淪,反而激發了他對理想人間的追求、對人性美的追求。正是這份執著的追求,才會在茅草瓦礫間崛起一部光耀千古的《紅樓夢》。毛奇齡從小立誌

毛奇齡是浙江蕭山人,1623年出身在一個普通讀書人的家庭。他從小養成了勤學苦練的習慣,5歲開始讀《四書》,8歲開始讀《五經》,每天從晨光微露一直讀到暮色膨脆。經過幾年時間的苦學,就把當時讀書人必讀的幾本書讀得滾瓜爛熟。因為家境清貧,毛奇齡家裏書籍不多,他常常到藏書多的祁家借書閱讀,並且一定按時歸還,決不拖延。冬天,凍得手指不能屈伸;夏天,蚊子咬得渾身發癢,坐立不安。為了按期歸還,又能借到更多的書籍閱讀,毛奇齡總是不顧一切地拚命攻讀,還把疑難問題和心得體會記在筆記簿上,隨時請教老師和長輩。

數年以後,他的讀書筆記竟堆了兩尺多高。一些讀書人看到小小的毛奇齡如此用功,都稱讚他的學習精神。

明朝後期,有位名叫陳大搏的人做了蕭山的童子考試官。13歲的毛奇齡前去應考,陳大搏一見他便開玩笑說:“黃毛未退,敢來應試?”不料,毛奇齡順口答道:“鵠飛有待,此振先聲。”一句話,說出了自己年紀雖小,要幹一番事業的遠大誌向。陳大搏一聽,大吃一驚,驚歎這個小小年紀的考生思維如此敏捷,口才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