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1 / 3)

章節3

心得·啟迪

陶弘景經過許多天的觀察,終於揭開了蜾贏的秘密。這也就告訴我們,凡事最好親自觀察,對自己的判斷充滿自信,絕不能人雲亦雲。賈島專心致誌推敲詩句

賈島是唐代詩人,曾經出家為僧。後來,韓愈讀了他的詩,勸他還俗。他屢次考進士沒有成功,到唐文宗時才任長江主簿,人稱賈長江。他的一生始終在窮困中度過,寫詩喜歡寫荒涼枯寂的境況,貧寒苦難的言辭很多。以五律見長,寫作態度嚴謹,注重詞句錘煉,講求對仗,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其詩句“僧敲月下門”而來。

賈島初赴京城,一天騎在驢背上想出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寫完後,思索良久,想把“推”改為“敲”。但考慮再三還是不能取舍,於是坐在驢背上低吟起來,並時時用手做勢。這時,韓愈的官車就在旁邊,賈島因為精神高度集中,對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不知不覺竟然撞了上去,直到韓愈的部下們擁到他身前,他還在做手勢,定不下該用“推”還是“敲”。

韓愈的部下把驚恐萬狀的賈島押到韓愈跟前,韓愈問明情況後,為賈島的詩句定了“敲”字。

韓愈幫賈島斟定“僧敲月下門”,是取了“敲”字的聲音,他認為上句的“鳥宿池邊樹”,該已經夜深人靜、關門上閂的時候,門用“推”是推不開的,所以隻好“敲”了。

心得·啟迪

古今中外,許多有成就的先賢,研究學問無一不是專心致誌、一心不二。英國科學家牛頓無時無刻不在研究項目,錯把手表當成雞蛋放在鍋裏煮。我們要想自己的學問有所進步,就要專心致誌,就要有堅忍不拔的意誌力。陸遊的“書巢”

陸遊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也是著名學者。

他從童年開始,就熱愛讀書。先秦兩漢以來的各種重要著作,無不閱覽鑽研。白天讀,夜裏思考,堅持不懈。

他是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民族危機深重的年代裏長大的。敵人的殘暴,人民群眾的英勇鬥爭,激發了他的愛國精神。他勤學苦練,為的是挽救國家的危亡。

為了吸取曆史經驗,尋求救國之道,陸遊發憤苦讀,並且給自己住的房子取了個形象的名字:“書巢”。

有人問他:“喜鵲在樹上結巢,燕子在梁上結巢。上古有有巢氏,是因為那時還不會修房子。帝堯時代,老百姓也曾經結巢而居,因為那時洪水泛濫,平地上住不成。你現在幸而有房子可以住,門啊,窗啊,牆垣啊,應有盡有,和一般人的房子一模一樣,卻偏偏叫做‘巢’,這是什麼原因呢?”

他回答說:“在我的房子裏,櫃中裝的是書,麵前堆的是書,床上枕的、鋪的也是書。總而言之,一眼望去除了書還是書。偶然想走動走動,卻被亂書包圍起來,簡直寸步難行,往往自己也笑起來說:‘這豈不是我所說的巢嗎?’”

客人不信,陸遊便帶他走進“書巢”看看。起初,這個人被書擋住了,進不去;後來,好不容易鑽進巢,又被書圍得水泄不通,左衝右突,還是出不來。於是客人哈哈大笑道:“一點兒也不假,像個巢,像個巢!”

心得·啟迪

陸遊為尋求救國之道發憤讀書,房子裏堆滿了書,就像一個鳥巢。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是不是也應該激勵自己,為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美好而發憤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呢?不斷克服自己的弱點

歌德是德國著名詩人、劇作家和思想家。

歌德小時候身體很虛弱,有嚴重的頭暈病,一到高處就覺得天旋地轉的,非常害怕。於是小歌德決心通過鍛煉,克服自身的弱點。

他家附近有一座高高的教堂。一天吃完晚飯,他獨自跑到那裏,一層一層地往上爬,一口氣爬到了教堂的頂樓。開始,他害怕得不得了,靜靜地坐在那裏,緊閉著雙眼,不敢向四周看一眼。十多分鍾後,他才鼓起勇氣,讓眼睛慢慢睜開一條縫,朝外麵看一兩眼,但還是覺得很害怕,他又趕緊閉上雙眼。過了一段時間,小歌德的膽子大了一點兒。他在心裏暗暗對自己說:“再勇敢一點兒,一定要麵對困難,戰勝它。”然後,他堅定地睜大了雙眼,一動不動地向四周眺望。一幅壯觀美麗的圖畫展現在他的麵前:蒼翠茂盛的樹木,寬闊碧綠的原野,高低不齊的房屋……充滿生機的大自然,使小歌德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於是他不再害怕了,還覺得站在高處看到的景色更美。他對著窗外,張開雙臂,開心地叫道:“啊,我終於克服了自己的弱點,戰勝了恐高症!我勝利了!”

在以後的生活中,歌德不斷克服自身的一個又一個弱點,並不斷地走向成功。

心得·啟迪

膽小的小歌德終於通過鍛煉克服了自身的弱點,並一步步走向了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但這並不可怕,隻要你相信自己有勇氣戰勝它,那麼它就會退縮。當你的弱點一個個被征服,你將會變得更加自信。愛讀書的小夥計

高爾基小時候家裏很窮,沒有辦法,他隻好到一家裁縫店當學徒。在裁縫店裏,小高爾基一邊幹活,一邊想方設法讀書。老板訂了一份《俄羅斯報》,小高爾基就趁老板不在時,偷偷看這份報紙。

有一次,小高爾基從鄰居家借來一本小說,趁老板晚上睡著以後,在窗外借著月光津津有味地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月亮躲到了雲層後麵,小高爾基興致正濃,怎肯罷手,就點起一盞小油燈繼續看下去。不一會兒,老板醒過來,他看見小高爾基在油燈下如癡如醉地看一本厚厚的書,不由怒氣衝衝地說:“看什麼看,你把我家的燈油都快用光了!”老板娘也醒過來,像一頭母狼似的撲上去毆打小高爾基。

小高爾基無法忍受下去,他二話不說,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裁縫店。

小高爾基背著行囊來到伏爾加河邊,他注視著波光點點的伏爾加河,心裏感覺有些悲傷。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為他在一艘輪船上遇到一位和藹可親的胖廚師,並做起了胖廚師的洗碗小夥計。更讓小高爾基感到驚喜的是,胖廚師是個書迷,他有滿滿一箱的書,而且願意讓小高爾基隨便讀。小高爾基高興極了,一有空閑時間就如饑似渴地讀書,有時還和胖廚師一起討論書中的各種問題。

小高爾基一邊讀書一邊思索,從大量的書籍中明白了許多人世間的道理。大量的閱讀也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使他最終成為蘇聯大文豪。

心得·啟迪

人生總要有自己的夢想,哪怕從小就過著貧窮的日子。艱難的生活更能激發一個人的意誌,讓他始終奮勇向前。隻要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堅定自己的信念,再加上不懈的努力,就一定會成就偉大的事業。小鄧肯賣東西

鄧肯是美國舞蹈家,現代舞派創始人。在她很小的時候,她的父母親就離了婚,鄧肯便和她的哥哥姐姐跟隨母親一起生活。有一次,鄧肯的媽媽給一家商店編織了一些東西,準備用賺來的錢買食物,可是東西編織好以後,商店卻不肯要了。她媽媽非常傷心,因為這些東西賣不出去,就沒有錢給家裏買食物了,那麼全家人就要挨餓。她媽媽越想越傷心,最後就坐在門檻上哭了起來。

這時,小鄧肯走過去對媽媽說:“我們在這裏哭也不是辦法啊。媽媽,把這些東西給我吧,我一定會把它們賣出去的。”說著,就從媽媽手裏接過籃子。她先從籃子裏拿出媽媽織的帽子和手套戴在頭上和手上,然後挨家挨戶去叫賣。

聰明的小鄧肯把自己家的困難編成一首歌,每到一家就唱出來,並把帽子和手套展示給他們看。漂亮的帽子和手套立刻受到了農婦們和孩子們的喜愛,很快,帽子和手套全都賣掉了。小鄧肯高興地跳著舞,拿著賺來的錢去買家裏需要的食物了。

在後來的生活中,鄧肯遇到了更多的困難,但她從不屈服,總是鼓足勇氣,想出辦法克服它們。她的勇氣和智慧終於使她成為一位偉大的舞蹈家。

心得·啟迪

小鄧肯多麼懂事啊!她是多麼有自信啊!當你麵對困難時,是不是也應該像小鄧肯那樣鼓起勇氣,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它呢?相信自己,不斷激勵自己,任何艱難困苦都會向我們低頭的。耳聾的醫生

龐安常是北宋時的醫學家,醫術非常高明,別人都稱他為“神醫”。

龐安常小時候就特別聰明,很早就能認字讀書,書讀過一遍馬上就能記住。他的父親是個醫生,就教他記醫學上的口訣,還特別拿扁鵲這樣的名醫所用的治病方法來教他。教了沒多久,他已能領悟出其中的道理,並且時常有自己新的想法提出,跟父親爭辯也能據理力爭,而且讓人心悅誠服。父親非常吃驚,因為當時的龐安常還是個孩子。

後來,龐安常幼年時患下的耳病發作,聽力不行了,耳聾得厲害,與他談話,不得不用筆談。然而,這一點也沒有妨礙他對醫學愈來愈深入的研究,甚至正因為他耳朵聽不見,倒更加能夠專心於研究,從而達到了極高的造詣。

當時他的醫名傳遍全國,許多學者在筆記中常常提到龐安常的事跡。蘇東坡在《東坡雜記》中特別寫下了他和龐安常談話的情形,頗為有趣。東坡寫道:“龐安常善醫而憤,與人語,書在紙,始能答。東坡笑曰:‘吾與君皆異人也。吾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非異人而何?”’意思是說:“龐安常雖然耳聾卻聰慧過人,(別人)拿紙寫字,沒寫幾個字,(龐安常)就透徹地了解了寫字人的意思。我跟他開玩笑說:‘我用手(寫作)來作為嘴(說),您用眼睛(觀察)來作為耳(聽),(我們倆)都是這個時代奇異的人啊。”’

心得·啟迪

龐安常雖然耳朵聾了,但是這絲毫沒影響到他對醫學的深入研究,一種內在的力量在激勵著他,那就是自信。相信自己,為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努力吧。笨鳥先飛

清朝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名叫章學誠。他小時候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在私塾念書時,別的孩子念書背一功課,很快就滾瓜爛熟,而他則感到十分吃力。每天放了學,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玩耍去了,章學誠卻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複習當天的功課。

看到兒子這個樣子,父親又著急又難受,親戚們也說:“看來這個孩子智商有點問題,長大不會有出息了。”

章學誠聽了這些話,卻一點也不灰心。有一天,他讀到一本叫《禮記》的書,上邊有一段話:“別人學一次就會了,自己學它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自己學它一千次。如果能這樣做,再笨的人也一定能夠聰明起來。”他覺得這段話非常符合自己的情況,就默默地記下來。從此以後,章學誠就以更加頑強的意誌刻苦鑽研,學習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在刻苦學習的過程中,章學誠還慢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他覺得讀書應該腦勤和手勤,腦勤就是認真獨立思考,手勤就是大量地記讀書筆記。這樣,章學誠讀書真正做到了溫故而知新,學問和見識有了很大長進。後來,他寫了一部非常有名的曆史學著作《文史通義》,其中很多章節,就是來自於他平時所作的讀書筆記。

心得·啟迪

章學誠的智商不算高,但是他始終堅信並踐行著這句話:“別人學一次就會了,自己學它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自己學它一千次。如果能這樣做,再笨的人也一定能夠聰明起來。”相信這句話令你我都受益匪淺。主宰自己

一個年輕人跪在地板上擦上麵的髒物,這時,一位老者走了過來,他很疑惑,為什麼這個年輕人每擦一下就虔誠地磕一個頭。於是他上前問年輕人在做什麼,年輕人回答說:“我在感謝聖人呢!”

老者更加不解了,便問道:“你為什麼要感謝聖人呢?”年輕人回答:“聖人幫助我找到這份工作,我才有了固定的收入,過上安定的生活。”老者嚴肅地說:“我和你的情況很相似,我也曾經遇到過一位聖人,他使我成為一個富翁。或許你可以去拜訪一下他,他會給你更大的幫助。”

年輕人高興地說:“我從小沒有無母,是鄉親們把我養大的。如果您說的聖人能夠讓我得到更多的錢,我就可以報答那些幫助過我的人了。這位聖人住在哪兒呢?”老者說:“北邊有一座雪山,你在那裏可以找到他。”

年輕人聽從老者的話,隻身去尋找聖人。他風餐露宿,爬冰臥雪,曆盡艱辛,終於登上了雪山的頂峰。在寒風呼嘯的山頂,他到處尋找,卻連一個人的影子也沒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