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歡寫完,修改了幾個字。正在這時,父親走來了。父親一見成群的麻雀在那裏糟塌正在成熟的莊稼,非常生氣,拿起一根荊條就要打顧歡。顧歡看到父親,非常高興:他把父親當成他第一篇作品的第一個讀者了。父親拿過顧歡寫的《黃雀賦》,看了一遍,歎了一口氣,把荊條扔到地上。
顧歡到了八歲,就能讀不少古代的典籍。隨著年齡的增長,顧歡刻苦學習的勁頭有增無減。他白天下地幹活,邊幹活邊背誦讀過的詩文。顧歡憑這樣的用功自學,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心得·啟迪
有一種精神叫自強不息,它可以使一個人變得堅強;有一種勇氣叫永不放棄,它可以讓一個人獲得真正的成功。我們從小就要學會自立自強,學好本領,長大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牛角掛書勤發憤
李密是隋末瓦崗義軍首領,著名軍事家、戰略家。
李密少年時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好動,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個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心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次,李密騎在牛背上,出門去看望朋友。一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這時,正好宰相楊素坐著馬車從後麵趕上來,看到前麵有個少年在牛背上讀書,暗暗奇怪。
楊素在車上招呼說:“哪個書生,這麼用功啊?”
李密回過頭來一看,認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楊素作了一個揖,報了自己的名字。
楊素問他說:“你在看什麼?”
李密回答道:“我在讀項羽的傳記。”
就這樣,楊素跟李密親切地談了一陣,楊素覺得這個少年很有抱負。回家以後,楊素就對兒子說:“我看李密這孩子的學識、才能,比你們兄弟幾個強多了。”
後來,李密參加了反對隋朝腐朽統治的農民起義軍,以出眾的智謀和膽略,連連挫敗隋軍的鎮壓,很快成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人物。
心得·啟迪
每個人都有不如意的時候,有的人退縮了,而有的人卻變得更加努力了,並最終贏得了喝彩。要是你麵對這樣的情況,你會如何做呢?徐曠夜讀
徐曠是隋朝末年的一位儒學大師,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密、王世充等,都當過他的學生。
徐曠幼年時,因為戰亂頻繁,全家人在逃難中離散了,他和哥哥文林流浪到河南的愜師縣。為維持生計,哥哥去幫別人賣書賺錢,他在家裏做飯,哥兒倆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
哥哥的工作給徐曠的學習創造了條件。白天,哥哥出去賣書,徐曠做完飯就到山上撿些枯柴回來。晚上,哥哥帶著賣剩下來的書回到家裏,徐曠就用枯枝點火照明,專心致誌地閱讀。由於這些書第二天要拿出去賣,賣掉就再也見不到了,所以必須讀得很快。徐曠常常一讀就是一夜,每天都讀好幾本書。他讀書雖然快,但也能夠融會貫通,邊閱讀邊思考,所以讀書的效果很好。僅僅幾年工夫,他就讀完了四書五經,並對這些書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獨特的見解。
有一次,京城裏來了一位頗有名望的老先生,在太學(古時候官辦的最高學府)裏主講《左傳》。徐曠去聽了幾次課,發覺老先生並未闡明《左傳》的精妙之處,就和老先生辯論起來,最後老先生不得不承認徐曠的見解中肯。
後來,徐曠因為學問出眾,被朝廷推舉到太學講授“五經”。由於他功底紮實,基礎雄厚,講起來舉例生動,論證有力,使聽講的人心悅誠服。
心得·啟迪
自立才能自強,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誰都不缺少夢想,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一生碌碌無為,這是為什麼呢?很簡單,勤奮是成就偉大事業的唯一法寶。嶽飛沙中練字
嶽飛是南宋時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小時候,家裏因為遭遇水災,被衝得一貧如洗。全家人隻好依靠母親幫人家做針線活、紡紡紗、織織布,賺點錢糊口過日子。
嶽飛雖然家境貧寒,但十分喜歡讀書。他白天上山拾柴,晚上就在母親的教誨下,把枯柴點起來照明讀書。沒有錢買紙和筆寫字,嶽飛就想了一個主意,把路邊的細沙弄回家,在地上鋪平當成紙,然後折一段樹枝當成寫字的筆,就一筆一畫地在沙子上認真寫起來。寫完了,嶽飛就把沙子抹平,又重新開始練習。
經過刻苦學習,嶽飛掌握了許多知識。嶽飛的母親看著兒子的進步,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就省吃儉用,為嶽飛找了一個私塾老師。從此,嶽飛的進步更快了。
讀了幾年書,嶽飛十幾歲了,家裏因為實在太窮,沒錢交學費,嶽飛隻好停止讀書,到一個地主家裏去幹活。
嶽飛雖然每天要幹許多繁重的農活,但仍然不放棄學習。白天勞動空閑時,夜晚睡覺前,他都用來讀書寫字,有時甚至通宵不眠。
嶽飛還一麵讀書,一麵練武,後來成為文武雙全的抗金名將。
心得·啟迪
任何一個人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他的辛勤付出。有一份耕耘,才會有一份收獲。你既然不缺少夢想,那就不要吝惜你的執著,努力吧,成功永遠屬於自強不息的勤奮者!布萊葉發明盲文
布萊葉是盲文的發明者,於1809年出身在法國庫普雷城一個皮鞋匠家庭。3歲那年,他不慎被鑽子刺傷了眼睛,從此雙目失明。小布萊葉是個樂觀向上的孩子,他對自己說,一定要頑強地生活,創造自己美好的世界。在家裏,他摸索著練習走路,有時候撞翻了桌子,撞倒了椅子,自己摔得頭破血流。但他一點也不灰心,他堅信,隻要多練習,慢慢就會習慣了。小布萊葉6歲那年,父親把他送到教堂去學習,這是小布萊葉夢寐以求的事情,因此不管刮風還是下雨,他每天都堅持去上課。神父給他講人文地理,講曆史故事,講科學發現……他聽得津津有味,並努力將它們牢記在心裏。
在小布萊葉10歲的時候,神父把他推薦到了巴黎皇家盲童學校。當時,盲人讀的書本都是用厚紙和布條糊成的,一個個凸起的法文字母拚成字句,使書本又大又重,認一個字也很不容易。但小布萊葉憑著一股求知的拚勁,居然摸索出了一套辦法,認字速度十分快。
畢業後,布萊葉留校當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他感到這種舊的讀書方法很不實用,於是,他決定研究出一種專供盲人摸讀的書和文字來。經過五年時間的反複研究,布萊葉終於創造出了“點字盲文”。這種盲文由打在厚紙上的6個點子組成,通過它們不同的排列方式和多少,可以表示所有26個字母。可是,由於長期的勞累,布萊葉在發明的盲文還沒有被公認之前,便離開了人世,終年隻有43歲。
心得·啟迪
強者能同命運的殘酷抗爭;在這個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在努力地創造有利於自己的環境,如果沒有,他們就要盡一切可能去創造這種環境。布萊葉就是這樣人,盡管生命短暫,但其精神永存,所創造的盲文永存。一張包裝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