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1 / 3)

章節4

心得·啟迪

承宮一邊給學校砍柴,一邊苦苦地學習,最終學有所成,還培養了許多學生。讀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呢?我們現在生活的很幸福,更應自強自立,學習更多的知識,將來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盡一份力。“女學生”鄧綏

東漢時有個叫鄧綏的女孩子,從小聰明好學,6歲就會認字,並且能讀古代的“大篆”。12歲時,她已學習了許多儒家的經典著作。哥哥弟弟們讀書的時候,鄧綏就虛心地向他們請教。

那時候,女孩子很難得到讀書受教育的機會。鄧綏卻特別喜歡讀書,對女孩子們那些穿戴打扮和針線活,一概不感興趣。她的母親責備她說:“你不好好做些針線活,一心想讀書,難道你還想去朝廷做官嗎?”

為了不讓母親生氣,於是鄧綏就白天做一些針線活給母親有個交代,到了晚上,她就抓緊時間讀書背書。家裏的人見她讀書讀得入迷,就開玩笑地稱她為“女學生”。隻有她的父親對她的學習十分支持。有時候,家裏有什麼重要事情,父親還專門把女兒叫來一起商議,讓她出主意。

鄧綏15歲那年被選入宮廷,22歲時立為漢和帝的皇後。入宮以後,鄧綏有了良好的學習條件。她專門請當時的女學者給自己講課,不但學習經書,還學習了不少天文、數學等方麵的知識。她25歲時,漢和帝死了,她被尊為皇太後,臨朝聽政,成為我國曆史上一位有名的女政治家。

心得·啟迪

在古代,像鄧綏這樣喜歡讀書的女性還真不多見,在母親極力反對的情況下,還依然堅持苦讀,她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不是很值得我們敬佩呢?學無止境,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啊!賈思伯求學質衣

賈思伯是北魏的大臣,齊郡益都(今屬山東)人。

小時候,賈思伯就十分好學,一心想學習知識,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他曾經求學於老師陰鳳的門下,但由於家中貧窮,籌集不起拜師的學費,他為此非常苦惱。

那時,正是數九寒冬的季節,北風呼呼地刮著,大雪紛飛,人們都躲在家裏生火取暖,不願出門去。賈思伯在棲身的破屋子裏長籲短歎,絞盡腦汁想看怎樣才能籌集到學費。大雪封住了道路,上山砍柴換點錢的願望也破滅了,他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法子。最後,他看到了自己身上穿的棉衣褲,那一身衣服雖然不是新的,但由於他一直懂得節儉愛護,因此還不錯,也算是他最值錢的家產,或許典賣出去還能換些錢湊學費。想到這裏,他趕緊把衣服脫了下來,換上單薄的衣衫出門去。

來到街市,陣陣寒風透過薄薄的衣衫像刀子一樣吹刮著他,但為了能讀上書,他咬緊了牙。當熟悉的鄰裏得知他為了求學而要典當唯一的禦寒衣服,紛紛為他刻苦求學的精神所感動,大家便湊了不少絲綢之類的物品讓他去送給老師。

陰鳳老師知道實情後,也為他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堅決不肯收禮,並盡心竭力教導他,終於使他成為有用的人才。

心得·啟迪

自古求學多艱難,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無限的思索。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但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有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始終向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奮進。浪子回頭金不換

皇甫謐是魏晉時人,他編撰了被當代學界譽為影響中國100本書的《針灸甲乙經》。另外,他的《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烈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我國曆史學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皇甫謐年幼時父母雙亡,跟著叔嬸長大成人。

皇甫謐家原是“富貴人家”,隻是到了他父親一代,家境漸漸沒落。他從小養成了懶散的習慣,既不願勞動,又不肯讀書,整天和一些遊手好閑的人鬼混,叔嬸的話聽不進去。盡管皇甫謐不爭氣,但他的嬸母任氏待他仍然很好,他對嬸母也很孝敬,有什麼好吃的,總要拿回家請嬸母嚐嚐。嬸母覺得他越長越大,再不改掉不良習氣,很難成器,就決心狠狠刺激他一下。

一次,皇甫謐拿瓜果回家,任氏很不高興地對他說:“你以為拿點瓜果回來就算是孝敬嗎?《孝經》上說:‘三牲之養,猶為不孝。’每天早晚都能給長輩送上牛、羊、豬肉,也不算孝。你都十幾歲了,還是不務正業,不認真學習,不懂得道理,我怎麼能感到安心呢?”任氏的話讓皇甫謐愧悔交加,痛下悔改的決心。

第二天,他便不再遊蕩,並和那些遊手好閑的子弟斷絕了來往。他拜了附近的學者席坦做老師,經常向他請教做人的道理。在老師的指教引導下,皇甫謐日漸長進。每天早上起來,他扛著鋤頭,帶著書本下地勞動,休息的時候,就拿出書本來讀。幾年工夫,他便博覽了各種典籍,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心得·啟迪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錯誤,也不可能不走彎路,但是,隻要能認識到自己的過失,痛改前非,還是能夠有所作為,實現自身價值的。一個人犯了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永遠也不知悔改。劉峻燎麻燒發

劉峻,是南朝梁代平原(今屬山東)人。他在8歲那年,一夥強盜把他捉去,賣到河北。當地有一個叫劉實的人,看小劉峻孤苦伶仃,十分可憐,就出錢把他買下來,帶到家裏,教他讀書、寫字。不久,劉實打聽到劉峻有一個親戚居住在河北,就把劉峻送到他親戚家裏。

劉峻的親戚也是一戶窮苦人家,沒有地方住,就讓劉峻住在屋簷下麵。艱苦的生活並沒有讓劉峻垂頭喪氣,相反,更激發了他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鬥誌。白天,劉峻幫著親戚在田裏幹活,到了晚上,別人都睡著了,劉峻還獨自在屋簷下點著麻梗,刻苦地學習。有好幾次,因為太累,他讀著讀著就睡著了,為此他非常著急。一天晚上,他又打起了瞌睡,不小心頭發挨著燃燒的麻梗,一下燒了起來,劉峻痛得從睡夢中驚醒,頓時瞌睡跑得無影無蹤。劉峻從這件事中得到啟發,以後每逢困倦難忍,他就用麻梗燒一下自己的頭發,這樣就可以徹夜不眠,一直學習到天明。

隨著年齡的增長,劉峻掌握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可他仍然如饑似渴地四處找書籍閱讀。有一次,他聽說京城裏有很多藏書人,他就背著行李,千裏迢迢趕到當時的京城所在地南京,找有書的人借書讀。有些人看他破衣爛衫的樣子,不肯把書借給他,他就忍氣吞聲,苦苦哀求,直到感動對方,答應把書借給他。

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劉峻終於成為很有名望的學者,許多人都拜他為師。

心得·啟迪

我們現在再也用不著像劉峻那樣為了多讀書而“燎麻燒發”了,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不讀書了,而是要格外珍惜現有的讀書機會,培養自己自立自強的品格,多讀書,讀好書,儲蓄能量,長大後報效我們偉大的祖國。顧歡作《黃雀賦》

南北朝時有個叫顧歡的人,六七歲就很愛讀書寫字,而且有很強的自學能力。他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沒有條件進學校讀書,就常到本村的一個學堂去,偷偷地躲在門外聽老師講課。就這樣,顧歡學到了文化,增長了知識。

有一天,顧歡的父親忙著幹別的農活,讓顧歡去穀子地裏趕麻雀,保護莊稼。那一天,麻雀特別多。顧歡趕了一陣麻雀,想坐在田邊背幾段書;剛坐下,麻雀又成群結隊而來。趕了幾次之後,顧歡坐在田邊發起呆來。他觀察著麻雀貪婪啄食的情景,想到麻雀給農民帶來的損害,多麼像那些地主老財對農民的壓榨盤剝啊!想著想著,竟然吟成了一篇《黃雀賦》。顧歡從懷裏掏出紙筆,就把這篇《黃雀賦》寫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