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7
懸梁刺股的故事
古代的中國人很重視讀書。為了鞭策和激勵自己努力讀書,他們想出了許多有趣的方法,例如孫敬的“懸梁讀書”和蘇秦的“刺股讀書”,便是很好的證明。
孫敬是西漢信都人,他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是一名通曉古令的大學問家。
他年輕的時候發憤求學,常常讀書到深夜。看書時間久了,有時不免會打瞌睡,等到一覺醒來,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正抬頭冥思苦想,目光停在房梁上,頓時眼睛一亮。
於是,他找來一根繩子,把頭發掛在房子的梁上。當瞌睡來的時候,頭會垂下來,但懸掛在梁上的頭發便扯著頭皮,這樣,疼痛會使自己驚醒,頓時睡意全無。
從那以後,他每天晚上都用這種辦法苦讀。
年複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在當時的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學子不遠千裏來向他求學解疑,討論學問。
蘇泰是東周洛陽人,是戰國時的謀略家。他年輕時曾四處遊說各國君主,希望能夠謀取一官半職。然而,他得不到任何一個君主的賞識,隻好失望地回家。蘇泰為此很傷心,暗下決心要好好讀書,增長學問。
蘇秦日夜埋頭讀書,可是每到深夜就會打瞌睡。為了驅除睡意,他便將一把錐子放在身邊。每當自己昏昏欲睡時,就拿起錐子刺向自己的大腿,一陣劇痛令蘇泰睡意全消,於是,再提起精神讀書。這樣一年以後,蘇秦終於學有所成,再四處遊說各國君主,便得到了重用。
心得·啟迪
有的人讀了這個故事會說,他們兩個真是太傻了,累了睡覺有什麼不好?這就錯了,其實這個故事是向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不管是什麼事情,隻要認真去做,努力去拚搏,去奮鬥,就一定能成功。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是西漢人,出身在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幼年起就酷愛讀書。白天要勞動,沒有多少空餘時間,晚上很想讀書,卻窮得點不起燈,他為此很苦惱。後來,他發現鄰居家夜夜有燈光,就想了個辦法。因為鄰家點燈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間,隻隔著一堵牆,於是,他便在牆上鑿了個小孔。燈光果然從小孔裏透過來了。他高興得跳了起來。從此以後,他每夜蹲在牆腳,借著這一線亮光讀書,直到鄰居家熄了燈,他才心滿意足地去睡覺。
過了不久,又發生了另一個問題:他僅有的幾冊書早已被讀得滾瓜爛熟,卻一直沒有錢買新的,向有書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釘子,他又開始苦惱起來。
當地有個叫“文不識”的富豪,家裏藏書很多。匡衡便請人介紹,去文家當長工。到了文家,他幹活既賣力又不要一文工錢。“文不識”覺得很奇怪,就問匡衡道:“你為什麼自願做工,而不要工錢呢?”
“我給您做工,不為別的,隻希望您把書借給我,讓我好好閱讀。”“文不識”答應了他的請求。匡衡一得到豐富的圖書,就像幾天沒有吃飯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樣,貪婪地、津津有味地讀啊讀啊,讀完一冊又讀另一冊。
這樣日積月累,他終於成了著名的大學者。
心得·啟迪
匡衡在那麼艱苦的環境裏都能認真讀書、刻苦學習知識,而我們生活在這麼好的物質環境裏,是不是更應該努力學習呢?不管在什麼狀態下,我們都要勤奮學習。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源泉,能讓人間更美好。鍾會循序漸進
三國時有一個叫鍾會的人,是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
鍾會的母親張氏很注意對兒子的培養和教育。鍾會4歲的時候,張氏就教他讀《孝經),7歲時讀《論語》,8歲開始讀《詩經》。”
鍾會從小就非常聰明,母親教他的功課,他不費多大力氣就領會掌握了。因此,小鍾會學習起來就不太用心。母親發現後,十分生氣,說:“我教的功課,你都會了嗎?”
鍾會回答:“會了。”
母親讓鍾會背誦,鍾會就流利地背誦;母親讓他講解,鍾會就詳細地講解。母親又提出幾個問題讓鍾會回答,這一下可把幼小的鍾會難住了。母親認真地說:“學習可不能驕傲自滿,要一步一個腳印,走得才紮實。”
從此,鍾會開始靜下心來,嚴格按照母親布置的計劃,循序漸進地學習。他10歲讀《尚書》,11歲讀《春秋》、《左傳》、《國語》,12歲讀《周禮》、《禮記》,14歲讀父親鍾稱寫的《易記》。15歲開始,鍾會被送到太學讀書。
臨去太學前,母親把鍾會叫到跟前說:“我怕你學習不深入紮實,所以一直讓你循序漸進。現在,你的基礎已經打好了。從今以後,你可以獨立地找書讀,盡可能廣泛地學習知識了。”
鍾會進入太學後,讀了許多書,常常夜以繼日地刻苦鑽研。後來,他成為魏國一個非常有名望的將領。
心得·啟迪
任何一個人成就的取得,都非一日之功,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有了遠大的理想,就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勤奮。人的一生中,每天都是奮鬥,在奮鬥中磨煉,在奮鬥中成長。喂雞求學的諸葛亮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著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裏。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裏麵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裏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已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了。
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娘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麼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
“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
師娘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裏,隻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娘笑著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才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喂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心得·啟迪
諸葛亮刻苦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我們的學習條件好了,更應該發奮學習,拚搏進取,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力,成為有用之才。囊螢映雪
車胤是晉代人,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家裏沒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晚上的時間他就用來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看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忽然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裏麵,再紮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以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隻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做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學識不斷提高,後來終於被朝廷重用,擔任過輔國將軍、史部尚書(協助皇帝處。政事的官職)等重要職位。
同時代的孫康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早早睡覺又讓他覺得時間這樣白白流逝,非常可惜。
一個隆冬的深夜,他從睡夢中醒來,無意間把頭側向窗戶,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他推開一點窗,見窗外正飄著雪花,地上的積雪已厚厚一層了。他隨手拿起桌子上的書.上麵的字清晰可辨,不正可以利用雪光來看書!他頓時睡意全無,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堂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放過這樣的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學識突飛猛進,後來成為有名的學者。
心得·啟迪
車胤、孫康的這種苦學精神,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當我們麵對困難時,千萬不要泄氣,而是要想辦法去解決。隻要不放棄自己的理想,隻要敢於拚搏,就一定會取得成功。玄奘西行取經
玄奘(602~664年),原姓陳,名禕,通稱三藏法師,民間稱唐僧。洛州緱氏人(緱氏,現在的河南省偃師縣緱氏鎮)。玄奘是他出家後的法號。
唐朝初年,玄奘到四川研學佛經。那時候,四川比較安定,從全國地方聚集了很多有名的高僧。玄奘虛心向他們學習,進步很快。他逐漸發現國內的佛學典籍多有不詳之處。於是,他決心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島)去學佛經。
玄奘於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從長安出發,踏上西行的道路。當時中國的西部地區還在突厥的控製之下,唐朝政府嚴禁百姓私自出境。官府拒絕了玄奘的申請。後來,玄奘終於得到一個信仰佛教的官員的幫助,通過了邊境。
經過半個多月的艱苦行程,玄奘終於走出八百裏沙漠,來到了高昌國(在今新疆境內)。
此後,玄奘又曆盡艱難險阻,翻越冰川,整整走了一年,公元628年夏天才到天竺。他訪問了伽倻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城),那裏有一棵五丈多高的菩提樹,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曾經在這棵樹下苦修。他到了佛經中所說的西天靈山,參觀了釋迦牟尼說法的道址。這些實地考察,使玄奘對佛經的研究更深入了。
然後,玄奘開始到處去尋訪名僧大師求學,先後遊遍了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家,最後遠居在那爛陀寺。
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那爛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學府,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曆史,常年有僧徒一萬多人在那裏學法。玄奘到寺院的那天,一千多名和尚和許多百姓都手捧鮮花迎接來自中國的客人。那爛陀寺的住持(當家和尚)戒賢,是個年過百歲的得道高僧,他早已不講學了,但是為了表示對中國的友好,破例收玄奘為弟子,給他講學,用15個月的時間,給玄奘講了最難懂的佛經。
玄奘夜以繼日地鑽研佛經,學習當地的語言,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那爛陀寺,能通曉20部經論的有1000人,通曉30部的500人,通曉50部的隻有10人,玄奘就是這10人中的一個。但是他並沒有停止學習。10年中,他在天竺到處求教,成為了像戒賢一樣的高僧,通曉了全部經論的奧妙。玄奘成為了印度當時最著名的佛學家。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初,玄奘帶著六百五十多部佛教經典書籍,經由原路,回到了中國的都城長安,安居在洛陽白馬寺。這時候,距離他從長安出發已經整整19年了。
心得·啟迪
不要懼怕前方的風雨,那裏是你成功的基石;不要懼怕前方的荊棘,那是你成功的階梯。麵對困難,我們不應該畏縮,應該勇往直前。真理,永遠都在鍥而不舍的追求之中。寫在樹葉上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