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7(2 / 3)

陶宗儀,浙江黃岩人,年輕時參加過鄉試(當時每三年在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考中的稱為“舉人”),因為沒有考中,回家就開始刻苦自學,鑽研學問。同時,他還到浙東一帶,找了許多有名望的人當老師,向他們學習寫作。

當時正是元朝末年,戰火紛飛,天下大亂。陶宗儀因為家裏實在太貧窮,隻好背井離鄉,到江蘇鬆江一帶去當教書先生。後來,他在鬆江南村買了幾畝地,於是就居住下來,一邊教書,一邊從事生產勞動。

每當陶宗儀去田裏幹農活時,他都習慣地把筆墨帶在身邊。幹活幹累了,他就坐在樹蔭下麵休息,一邊摘下樹上的葉子,把平時學習的心得體會或者平時耳聞目睹的重要事件,都記載在一片片樹葉上。寫完了,他就把樹葉隨手扔進一隻瓦罐裏。幹完農活回家前,他就把瓦罐埋在樹旁的泥土下麵。

就這樣,月複一月,年複一年,十年時光很快過去,陶宗儀寫滿字的樹葉足足裝滿了幾十隻瓦罐!後來,他把這些瓦罐全部挖出來,在學生幫助下,通過抄錄整理,編成了《南村輟耕錄》三十卷。在這部書中,琴棋書畫、字帖碑刻、語言文字、風土人情、曆代掌故等等,均有涉及,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的曆史、經濟、文化等,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心得·啟迪

陶宗儀集十年之力才給後人留下了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南村輟耕錄》。這就告訴我們,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一個漫長而曲折的奮鬥過程,不能急於求成,而要踏踏實實地去認真完成。專心讀書的小女孩

居裏夫人即瑪麗·居裏,出身在波蘭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她酷愛學習,曾發現了“釙”和“鐳”這兩種元素,兩度獲得諾貝爾獎。

瑪麗從小就愛讀書,而且一讀起書來就特別專心,不管周圍怎麼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有一次,瑪麗的姐姐和同學們一起玩,她們唱歌、跳舞、做遊戲,非常熱鬧,而瑪麗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聚精會神地讀書。夥伴們看到瑪麗專心致誌讀書的樣子,就想試一試她是不是真的這樣用心。夥伴們經過討論想出了一個辦法,她們悄悄地搬上椅子,躡手躡腳地來到瑪麗的身後,將椅子堆成椅子塔,這樣隻要瑪麗一動椅子就會倒在地上。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可是瑪麗仍然沒有動靜,她還沉迷在書的世界中,夥伴們都有些著急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瑪麗終於看完書站了起來,隻聽見身後一聲響,椅子塔倒了。瑪麗看了看倒在地上的椅子,又看了看發出笑聲的夥伴們,她的眼裏滿是疑惑,她還沒弄清楚是怎麼回事。等瑪麗明白了以後,她也並沒有生氣,隻是拿著書又到隔壁的房間去學習了。看到瑪麗用心學習的樣子,夥伴們再也不逗她了,而且表示要像她那樣專心讀書,認真學習。

少年時的瑪麗就是這樣專心致誌學習的,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靠著勤奮學習和不懈努力,瑪麗成為了一名傑出的女科學家,在科學領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心得·啟迪

瑪麗通過自己的勤奮學習和不懈努力終於成為了傑出的科學家。愛迪生曾經說過:“成功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可見努力有多麼重要。如果自信和努力你都做到了,那麼燦爛的成功之花就會悄然綻放。15歲獲獎的小作家

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雨果的父親是一位軍人,他出生後不久,母親就帶著他隨同父親轉戰南北。

雨果的母親很喜歡看書,經常從租書店借些文學名著來讀。看到母親讀得那樣入迷,他也要看看,漸漸地,他對文學產生了興趣,母親手中的書成了雨果最關心的事情。後來,母親讓孩子們代她到書店取書,小雨果總是搶在哥哥前麵把任務攬下來,這是他最喜歡幹的事,因為又可以到書店盡情瀏覽了。

雨果12歲時,一家人回到巴黎,雨果進了中學。那時法國詩歌盛行,幾乎人人都喜歡朗誦詩歌,雨果很快也成了詩迷,就是躺在被窩裏,還想著沒寫完的詩。有一次,雨果碰傷了膝蓋,不得不臥床休息。盡管膝蓋很痛,可是他心中竊喜,因為他可以不去上課,而可以專心寫詩了。雨果的父母都是文學愛好者,他們對雨果的文學創作十分支持,母親還經常和他一起探討、推敲,怎樣把詩歌寫得更富有文采。雨果在三年的時間裏寫了許多詩歌。

在他15歲那年,法蘭西科學院征文,雨果把自己寫的一篇詩作《讀書之益》寄去,家人並不抱什麼希望,沒想到真的獲獎了,還得到國王1000法郎的獎學金。這件事大大增強了雨果的自信心,從此,他創作的熱情更高了。

心得·啟迪

雨果從小就開始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並一直支持了下來,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在為理想奮鬥的過程中,我們要認清自己的目標,並堅持下去。隻要有恒心有毅力,成功就不會遙遠。奇特的小紙條

傑克·倫敦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他的成才靠的是他的頑強勤奮以及刻苦精神。

凡是到過傑克·倫敦家中的人都會發現他的家裏有著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窗簾上、衣架上、櫥櫃上、床頭上、鏡子上、牆上……到處貼滿了形形色色的小紙條。小紙條上邊寫滿了各種各樣他搜集來的材料:有美妙的詞彙,有生動的比喻,有五花八門的故事,真是包羅萬象!這些小紙條都是傑克·倫敦平時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因為他從小家境不好,為了生存,他幹過各種各樣的工作,與形形色色的人打過交道,經曆了艱苦的拚搏,他沒有機會很係統地進行學習,所以傑克·倫敦總是不想讓時間白白地從他眼皮底下溜掉,他利用一切可用的時間來學習,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傑克·倫敦閱讀了大量的小說和其他讀物,並將它們製成了獨特的小紙條。睡覺時,他默念著貼在床頭的小紙條;第二天早晨一覺醒來,他一邊穿衣,一邊讀著牆上的小紙條;刮臉時,看鏡子上的小紙條;在踱步休息時,他一邊回憶小紙條上的內容,一邊到處尋找啟發創作靈感的詞彙和資料,就連吃飯的時間他也不肯放過,腦子還在不停地搜索資料。

隨著小紙條數目的增加,傑克·倫敦的知識也日漸豐富,寫作的素材也就越來越多。正是由於傑克·倫敦這樣楔而不舍地搜集、積累材料,一點一點地把材料裝進了自己的腦子裏,並且靈活地加以運用,他後來才寫出一部又一部光輝的著作。

心得·啟迪

傑克·倫敦正是由於注重平時的點滴積累,並加以靈活運用,才寫出了一部部光輝的著作。我們也要向他一樣,踏實勤奮,注重積累,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堅實的足跡。珍貴的夢

19世紀,化學界的許多問題都處於探索階段,諸如自然界到底有多少種元素,元素之間有什麼異同和存在什麼內部聯係,新的元素應該怎樣去發現等等。世界各國的許多科學家都為此而刻苦努力,卻仍是不得其解。22歲的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也在不分晝夜地研究著,反複測試,不斷思考。麵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不氣餒、不屈服、不灰心,堅持到底。過度的緊張使他經常昏眩。一天,一陣昏眩再次襲上他的大腦,門捷列夫立刻抓住椅背穩住自己搖晃的身體,對自己說:“我也許是太累了,太困了。我應該睡上一小會兒。”於是,他在椅子上坐下來,趴在桌子上睡著了。

在夢裏,他看見一些奇形怪狀的東西在空中飄蕩,像字母,像元素符號,像……但又好像什麼都不是。這些東西分散聚合,奇妙無比,迷幻般地飄蕩著,飄蕩進那64個門中。那些門突然射出強烈的亮光,亮光中赫然顯現出一些符號和數字……

門捷列夫猛然間驚醒了。他跳了起來,迅速抓過紙筆,一邊念叨著夢中出現的那些符號,一邊飛快地寫了起來。

連一分鍾也不到,門捷列夫就記下了夢中出現的那些符號,然後他用表格將它們框進去。

門捷列夫盯著這表格看了足足有幾分鍾,突然他叫了起來:“這就是化學元素周期表,我把它畫出來了!我畫它畫了20年,現在不到一分鍾,我就把它畫出來了!”

心得·啟迪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生命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當你獲得了你夢寐以求的東西,將是怎樣地欣喜若狂啊!正是不懈地、執著地探索,門捷列夫才將大腦的靈感激發出來,獲得了成功。終身勤奮的天才歐拉

1707年,歐拉出生於瑞士的巴塞爾,13歲時進入巴塞爾大學。16歲從巴塞爾大學畢業時,他已成為巴塞爾有史以來第一位年輕的碩士。19歲他寫了一篇關於船桅的論文,獲得巴黎科學院獎。從此,他的創作熱情如江河滔滔,奔騰不息。

1727年,沙皇喀德林一世把歐拉請到了彼得堡。1733年,歐拉任彼得堡科學院教授,時年26歲。長期緊張地、夜以繼日地研究工作,加上炎熱的氣候,給歐拉的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傷害:他右眼失明了,這時他才28歲。但這個打擊並沒有動搖他獻身科學的誌向和決心。

歐拉更加勤奮地工作,即使在不良環境中仍始終如一,他經常抱著孩子,在喧嘩聲中完成他不朽的論文。

1741年,歐拉應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邀請,到柏林任柏林科學院物理、數學所所長,在那裏他工作了25年,是柏林科學院的創始人之一。

心得·啟迪

歐拉成為天才的過程就是他終生奮鬥不息的過程。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堅強的毅力、堅持不懈的努力是他一生的寫照,令人讚歎和欽佩。玉米花

高爾文是個身強力壯的愛爾蘭農家子弟,充滿進取精神。13歲時,他見到別的孩子在火車站月台上賣爆玉米花賺錢,也一頭闖了進去。但是,他不懂得,早占住地盤的孩子們並不歡迎有人來競爭。為了幫他懂得這個道理,他們無情地搶走了他的爆玉米花,並把它們全部倒在街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高爾文從部隊複員回家,他又雄心勃勃地在威斯康星辦起了一家公司。可是無論他怎麼賣勁折騰,產品依然打不開銷路。有一天,高爾文離開廠房去吃午餐。回來隻見大門上了鎖,公司被查封,高爾文甚至不能夠進去取出他掛在衣架上的大衣。

高爾文並沒有氣餒,積極尋找著下一次機會。

1926年他又跟人合夥做起收音機生意來。當時,全美國估計有3000台收音機,預計兩年後將擴大100倍。但這些收音機都是用電池作能源的。於是他們想發明一種燈絲電源整流器來代替電池。這個想法本來不錯,但產品還是打不開銷路。眼看著生意一天天走下坡路,他們似乎又要停業關門了。高爾文通過郵購銷售辦法招徠了大批客戶。他手裏一有了錢,就辦起專門製造整流器和交流電真空管收音機的公司。可是不出3年,高爾文依然破了產。此時他已陷入絕境,隻剩下最後一個掙紮的機會了。當時他一心想把收音機裝到汽車上,但有許多技術上的困難有待克服。到1930年底,他的製造廠的賬麵上淨欠了374萬美元。在一個周末的晚上,他回到家中,妻子正等著他拿錢來買食物、交房租,可他摸遍全身隻有24美元,而且全是賒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