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產後病醫話(二)(1 / 3)

剖腹產後發熱從瘀論治餘莉芳

本人多年來治療不少應用抗生素治療無效的剖腹產後發熱患者,臨床特征為輕度或中度持續發熱,汗出熱不解,患者無特殊痛苦,多見麵色少華、神疲乏力、動則汗出,或稍有惡寒、頭痛,手術切口無感染,乳不脹,腹不痛,惡露量少,無臭味,色不鮮,或淡或暗。血檢白細胞總數及分類不增高,西醫認為係剖腹產後病毒感染性發熱,中醫多認為屬產後血虛發熱或產後暑熱症等。

剖腹產後發熱與一般產後發熱有何異同?同者,因產後耗傷陰血致陰血驟虧,陰不製陽而生內熱;或正虛受邪,正邪交爭而發熱。不同者,是剖腹產患者手術創傷及術後宮縮欠佳,故產後惡露欠暢,導致血留胞宮,瘀而發熱。

針對剖腹產後發熱的特點,本人治療時從“瘀”著眼,用藥時有意識地加入活血祛瘀之品患者服藥後隨著惡露通暢,色澤變鮮,發熱亦解除。此後餘自擬“蘭芍生化益母湯”為基礎方,辨證加減。治療剖腹產後非細菌感染性發熱,獲得滿意療效。

方藥組成:澤蘭葉15g、赤芍10g、當歸10g、川芎5g、桃仁10g、炮薑3g、製香附10g、益母草15g、生甘草3g。

辨證加味:氣虛者加太子參、黃芪;陰血不足者加生地黃、白芍、地骨皮;虛熱偏盛者加青蒿、銀柴胡、香白薇;兼感風邪者加荊芥、生葛根;兼風熱者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兼暑熱者加藿香、佩蘭、香薷。

“蘭芍生化益母湯”在生化湯的基礎上加澤蘭、赤芍、香附、益母草組成,重在活血祛瘀。然藥性平和,行而不峻,辨證加味,相得益彰,瘀血得除,熱無所戀而自清,一般服藥3~5劑,便使惡露暢通,熱退症解。

產後發熱高樹人

1981年秋天,少婦張某,新產2日即覺發熱,體溫逐日升高。經用大量抗生素和激素(氫化考的鬆)治療,其熱不退,延至旬餘,病情增劇,急邀餘會診。症見:高熱(40.4℃)汗出,口渴,煩躁,泛惡嘔吐,惡露量少,溲赤。舌紅苔黃,脈洪數。血象:白細胞16×109/L,中性0.9。餘診後告曰:此乃新產陰傷,複感毒邪,侵犯氣分所致。倘汗出再多,津液內竭,必有亡陰痙厥、昏迷譫妄之虞,遂急投清熱解毒、養陰生津之劑。方用:金銀花100g(後下)、生石膏50g(先煎)、蒲公英50g、蘆根15g、天花粉25g、麥冬15g、連翹15g、大青葉50g、玄參15g、黃連5g、沙參15g、甘草10g。2劑,水煎取汁800ml,每2小時口服100ml。病人服藥即吐,再服又吐,取藥汁250ml,改為高位保留灌腸,用後1小時,便泄1次,體溫下降(381℃),嘔吐亦止,煩躁俱平,已能安寐,繼續口服用藥。3日後再診,患者體溫明顯下降,每餐能進幹飯100g。血象:白細胞5.8×109/L,中性0.58。病人自覺頭暈目眩,耳鳴心悸,乳汁減少。舌紅少津,苔薄白,脈弦細。此係餘邪殘留,陰血虧耗之象。治宜清餘熱,養氣血。方用:沙參15g、生地黃15g、人參20g、炒白術15g、白芍15g、當歸12g、五味子15g、地骨皮15g、麥冬15g、牡丹皮10g、甘草5g,水煎300ml,日服3次,每次100ml。患者連服4劑,諸症悉除。

對本例中醫診為“產後發熱”,究其病因是產後百脈空虛,複感邪毒所致。俗有“產後忌涼”之戒,但病人熱毒熾盛,非清不濟。方中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大青葉清熱解毒;生石膏解肌透發體內之蘊熱,又使胃津得複,且能消除煩渴;麥冬、玄參、天花粉、蘆根生津止渴,解熱除煩;甘草和中。諸藥合用,則邪熱得除,惡露得清,津液得存。複以養陰扶正之品收功,病乃獲愈。

實踐證明,改變給藥方法和投藥途徑,是提高中醫治療高熱急症的重要一環。本例開始服藥即吐,以致進藥不足,這是邪正相搏的劇烈表現,病勢非輕,故除用藥劑量加大外,還采取高位中藥保留灌腸,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產後發熱,天然“白虎”顯奇功陳慧儂

某年長夏酷熱,暑氣逼人,餘遊教於桂南山莊。一日深夜,應邀出診一產褥病人。入室見關窗閉門,婦人厚衣覆被,情苦楚楚,氣短倦怠,卻坐臥不安。訴其苦雲:新產2天,惡露全無。今晨起腹痛逐劇,身熱而汗自出,口渴欲冷飲,溲少心煩懊,全身不適。難以名狀。切其膚,汗出津津而肌膚灼人,脈洪大,腹軟,宮底於恥上三指觸及,質堅,舌質紅,苔少,體溫39℃。

此病乃產後百脈空虛,暑邪乘虛而入,傷氣耗津,暑熱內陷與血搏結而致。餘即囑其家人:①開窗減衣、揭墊揭被。②速覓鮮西瓜1個,剖取其翠衣調服“六一散”,並頻服西瓜汁。其家人聽罷,表示疑慮,驚問:“產後宜溫,何以西瓜治之?”餘釋之雲:“新產之婦,本陰血大虧,應擬補之。但長夏酷熱,懼招風邪而閉戶關窗,厚衣複被,卻導暑邪乘虛內陷。今壯熱、口渴、大汗、脈洪大,此為感冒發自陽明經之症狀,非辛溫退大熱之法所宜。若恪守產後宜溫補之以辛溫之品,必有抱薪救火之弊,非用甘涼淡滲、清熱存陰之法不可。西瓜性寒解熱,甘淡存陰,有天然白虎湯之美稱,為夏日清熱解毒止渴除煩之佳品,配以六一散,清暑利濕。西瓜在此地易取平淡,但卻能起到輕以去實,熱祛陰存,惡露自下之效果。”

其家人聽後,雖隨即取回西瓜和藥物,但疑慮之情仍溢於言表,慮於求醫之難,皆懇求餘留下以觀察病情和應付意外。後按上囑,病人以得吮吸瓜汁為快,頻頻引服。服畢約1時餘,尿增而數解,身熱漸退,惡露逐多,色黯紅,腹痛減緩,病婦得以安寐。

餘再擬清暑益氣湯加減:太子參15g,西瓜翠衣30g、生荷梗30g、麥冬10g、淡竹葉10g、知母10g、六一散2支。囑其執藥續服。3天後其家人來院欣告痊愈。

對產後溫病辨證施治的體會劉春圃

自劉完素以後,溫病名家,代不乏人,溫病醫學漸臻完善,對於產後溫病則殊少專書論述,致使後世醫者,遇到產後溫病時,無成法可循。餘經過多年的實踐及對產後溫病的辨治,已略得其端倪,茲將生平治療產後溫病的方法,贅述於後,以為引玉之磚。

產後溫病,在病因、病機轉變及熱耗陰傷等方麵與一般溫病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產後氣血太虛,津液虧耗,對溫熱之邪的抵禦能力薄弱,因而證候比較嚴重,傳變也較迅速。其次,應特別注意產後惡露是否通暢,有無瘀血停滯等等。產後溫病既有以上之特點,在治療上就不能與一般溫病等同。如果不論惡露之有無,氣血之虛衰,一味清涼滋膩,勢必造成惡露停滯,乃致腹中發生脹痛不堪之證,甚或使正氣益加衰憊,以致不救。反之,如果不顧溫邪如何熾盛,隻知遵照“產後氣血大虛,當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證,以未治之”的論述來治療產後溫病,一味蠻補,則溫邪得補而內閉,熱勢因補而熾張,必致高熱煩躁,譫語神昏,口唇焦裂,甚則痙厥動風,氣敗津竭而死。必須根據具體證候,辨證分析,既要照顧產後體質虛弱的特殊情況,又不可泥於產後宜補之說,既要使溫邪透達,又要注意惡露之運行,方不致顧此失彼。茲列餘治產後溫病方法如下。

1.新產之婦,外感溫邪,發熱頭痛,表邪重者,惡寒較甚,裏熱重則發熱較甚,脈洪大,右甚於左,或兩寸獨大,舌苔厚而黃,口燥咽幹,大便燥或二日一行。此係表邪未罷而兼裏熱之象。惡露未盡者,可見尚有黑血,腹痛而脹,或四肢疼痛,皆因尚有停瘀之故。

治法為清透溫邪,兼化瘀血。方用:當歸、益母草、桃仁泥、薄荷、連翹、枳殼、黃芩,荊芥穗、蟬蛻、桑葉、薑炭、梔子、炙甘草、牛蒡子、鮮白茅根、蘆根。

腹痛甚者加:蒲黃、五靈脂。舌絳赤而熱甚者,酌加紫雪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