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婦科雜病醫話(三)(1 / 3)

五苓散加味治療輸卵管積液羅明察

輸卵管積液是婦科常見病,現代醫學常以手術治療,祖國醫學治此病用保守療法,亦每多見效。餘曾治療多例均痊愈。現介紹一例。

邵某,年30歲,生育一女孩後,5年未繼孕,經某院婦科檢查,發現其左側輸卵管增大如雞蛋,疑為囊腫,後作超聲波檢查有液平,確診為“輸卵管積液”,留院觀察。餘以溫陽行水之五苓散加小茴香10g、莪術10g、葶藶子10g。患者服藥後,腹部較前舒適。繼進原方,共服30劑。複查:患者左側輸卵管腫塊消失,超聲波未見液平,住院1個月,出院後不久受孕,生一男孩。

輸卵管積液的病因病機,筆者初步體會為脾腎功能失調,膀胱氣化功能不足。腎主生殖,與膀胱相表裏,生殖能力的強弱與腎有直接的關係。積液多與腎陽不足,陽虛不能蒸化水氣,水液積聚有關。五苓散以桂枝溫陽行氣,白術理脾燥濕,豬苓、茯苓、澤瀉引水濕而利尿,再加莪術、小茴香引氣散結,葶藶子宣肺逐水,可起提壺揭蓋之義,因此,諸藥配合而收逐水之功。

氣滯血瘀型不孕症(輸卵管阻塞)證治龐泮池

不孕症係由於輸卵管阻塞而引起的,其發病機製為氣滯血瘀,由於癥瘕聚阻脈絡,脈絡不通,以致精不能施,婚而無子。考癥瘕之成,多因經、產(包括流產)之時,胞脈空虛,外邪乘襲,留滯作祟,或內傷七情,氣血乖亂,血滯成瘀,阻於胞脈。癥瘕形成後,影響肝腎與衝任,以致不孕。

臨床見證為經前乳脹乳痛,經行下腹脹痛等,以實證居多,患者常為青壯年婦女,其中一部分往往患病於人工流產或流產之後。經婦科檢查,一般無異常,經期準時,但作輸卵管造影則出現不通、積水等現象,有部分病例兼有一些腰酸腿軟等腎虛現象,治則應以行氣化瘀、消積除障為主,使氣血宣行,胞脈通暢,則肝、腎、衝任功能恢複而受孕。

女子以血為本,如投峻劑,難免耗血傷正,當選較為平和的理氣活血軟堅之品。如有腎虛現象,虛實夾雜,有虛有瘀,或因瘀致虛,在治則上則須兼顧,除理氣化瘀外,酌加補腎之品。在持續治療過程中,應當內服活血化瘀之品,經前注意理氣疏肝,經後酌加補腎之藥,並在經後做活血化瘀藥穴位理療,10次為1個療程,一般做3個療程。1984年餘總結本病40例,有的經輸卵管造影為雙側輸卵管不通,少數病例為一側不通,或一側通而不暢,病程最短2年,最長達9年。治療結果受孕率50%,並經動物實驗及血液流變學測定,證實活血化瘀方藥確實具有通暢輸卵管、消散瘀結的作用。

如:王某,39歲,結婚8年未孕。患者經期尚準,經前乳脹,心煩易怒,臨經下腹脹痛,經行量多色紅,下肢浮腫,鼻衄,經後大便溏薄,平素帶下色黃,質稠量多,脈弦細,苔薄質暗紅。婦檢正常,輸卵管造影提示兩側輸卵管不通,證屬肝鬱氣滯,日久鬱熱內蘊,氣血瘀阻,以致胞脈不通,精不能施,治用理氣疏肝、活血化瘀、清利濕熱法。經臨前以疏肝理氣為主,佐以清熱健脾,以丹芩逍遙散加減。處方:柴胡6g,當歸9g,白術、白芍各9g,牡丹皮9g,製香附12g,生地黃、熟地黃各9g,艾葉9g,路路通9g。經後治以活血化瘀、疏通脈絡為主,佐以益腎柔肝。以通管湯加減。處方:當歸9g、赤芍9g、白芍9g、牡丹皮9g、熟地黃9g、製香附12g、石菖蒲9g、生茜草9g、敗醬草30g、路路通9g、海螵蛸9g、肉蓯蓉9g。兩方按月經周期交替使用,每次經淨,並用活血化瘀的婦透方藥進行直流電穴位導入10次,3個療程之後,患者經檢尿妊娠試驗呈陽性。

習醫誠不易,一得貢真愚韓百靈

中國醫藥學已被公認是一門科學。它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既有獨特的理論體係,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良好的療效。它已引起世界許多有識之士的重視。

但是,學習中醫,無人指導是有困難的。中醫學內容浩瀚,理論古奧,不經指點就會感到無處下手,即使入了門也不能一蹴而成,往往淺嚐輒止,要靠不斷地鑽研,日積月累,始能完善。醫道貴於圓通,不泥陳規,不執成方,善於變通,做到證變則法變、方變、藥變。

如吾曾診治一外國友人。此人是日本專家大石智良之妻阪本誌汁子教授,因苦於婚後數年未孕,而遍訪國內外醫學界名流,雖經多方診治,亦未能如願以償。1976年夏日,大石的專職翻譯持有關部門介紹信來求餘往診。餘望其形體不甚健康,麵色黯滯,精神抑鬱,舌苔微黃,問其發病之由,雲:性情急躁,無故多怒,胸脅脹滿,經期乳房脹痛,血量澀少,色紫黯有塊,小腹墜脹,經後乳痛腹脹減輕,手足幹燒,呃逆,不欲飲食,喜食清淡而厭惡油膩,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診其脈象弦澀有力。此乃屬肝氣鬱滯,脈絡不暢,疏泄失常,胞脈受阻而不孕,予以調肝理氣通絡之方:當歸15g、赤芍15g、川牛膝15g、川芎10g、王不留行15g、通草15g、川楝子15g、皂角刺5g、瓜蔞15g、丹參15g、香附15g。囑服3劑。7日後又診:患者症無變化,脈象如前,惟食欲不振,此因肝氣乘脾,脾氣不運之故,守原方加白術15g、山藥15g,以扶脾氣,又服3劑。1周後又診,患者雲:經期胸悶乳痛減輕,飲食增進,但腰酸痛。仍以前方減皂角刺、瓜蔞,加川續斷15g、桑寄生15g,以補肝腎,囑其永服為佳。1977年其夫婦返回日本東京。當年春,大石智良來信說:他們夫婦回國以後,其夫人懷孕生一女孩,為紀念中國,借用鬆花江的“花”字,將這女孩取名為“大石花”。並對中國醫生治好他夫人的多年不孕症表示衷心地感謝。

此乃屬肝鬱不孕症,是婦女最常見的疾病,也是比較難醫治的疾病。餘通過五十餘年的臨床實踐,治療此證取得了良好效果。古語謂:專泥藥性,決不識病;假若識病,未必得法;識病得法,工中之甲,理法方藥,不可有偏,是謂有學有術。若隻識醫理,罔知方藥,或識方藥,不通醫理,是謂有學無術。學術即得,又躬行實踐,是有的放矢。如本例用藥所選王不留行、皂角刺,古人認為這幾味藥均可通乳。乳者,精之化也,婦女之精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其藥既可通乳,又為何不可通經呢?所以選用此藥,果起沉屙。可見理法方藥融會貫通,如魚潛龍騰,千變萬化,運用自如者方為良醫。良醫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也。

乳鬁不孕秦德水

乳鬁,是指乳房腫塊而言。它多見於中年婦女,偶見於中年男子。本病多由氣滯痰鬱、衝任不調所致。

餘在臨床曾治一女患,自訴婚後3年不孕,兩乳脹痛,並有硬結,逐漸增大,經前腹部脹痛,性情急躁,善怒易哭。脈弦數,舌黯紅,苔厚微黃。體質較好,左側乳房可觸及3個腫塊,右側乳房可觸及4個腫塊,質硬,疼痛拒按。經西醫檢查為乳腺增殖症、不孕症。

本病由於肝氣不舒,氣血凝滯而致乳房結塊,衝任失調、胞宮失養而致久不受孕。故治以疏肝散結、活血消堅為主,兼以調理衝任。方用:柴胡15g、瓜蔞20g、丹參15g、香附15g、桃仁15g、赤芍15g、紅花15g、莪術15g、梔子15g、川貝母15g、皂角刺15g,經用21劑,患者乳房結塊全部消散。追訪1年後生一女嬰。

按:本例患者本來性情急躁,善感易怒,屬於肝氣鬱結所致。乳房乃肝經所過之處,肝氣不疏則兩乳脹痛,肝鬱氣結則凝滯結塊。肝氣鬱結可致衝任失調引起不孕。藥用瓜蔞、柴胡解鬱、疏肝、理氣;丹參、桃仁、紅花、莪術、梔子、赤芍活血化瘀,通脈散結;川貝母、皂角刺軟堅散結,使其乳房結塊消散,氣血調和,衝任得調,自能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