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不孕症醫話
調經是治療不孕症關鍵之一錢伯煊
不孕症除器質性病變外,大多兼見月經不調,調整月經,多有受孕之可能。
臨證我常用以下幾個方劑為基礎,根據具體情況加減。氣虛者用補中益氣湯;血熱者用加減玉女煎(去熟地黃、牛膝,加生地黃、牡丹皮、瓜蔞、白茅根、燈心草、藕節等);氣滯者用逍遙散,若肝鬱化火則改用丹梔逍遙散;寒凝者用《金匱要略》溫經湯,若感風寒致瘀阻胞脈可用《證治準繩》吳茱萸湯;瘀積者用《普濟方》琥珀散;氣血不足取八珍;肝腎不足選左歸丸、右歸丸。然不可拘泥於原方組成和劑量,要根據臨床所見證,用藥取舍,藥味偏重有所調整。所以說用方容易,加減難,難在恰合病情。處方者本人感覺不出,往往旁觀者最清,方劑的增損正是表現了臨床經驗的“火候”。如以補中益氣湯治療氣虛而致的月經先期、量多,即可不用當歸,因其活血而潤腸,可加赤石脂,取其重澀固下,有利於月經量的控製。在劑量上除重用人參、黃芪外,健脾的白術、調氣的陳皮、升提的升麻、柴胡等用量,要根據其症狀表現不同,靈活掌握用量。
(魏子孝整理)
調肝補腎法治療無排卵型不孕症李澍蒼
餘臨證常見無排卵型不孕症,辨證究因,但見肝鬱腎虛為多,遇此每治以調肝補腎而能奏效。曾治馮某,36歲,結婚3年不孕,15歲月經初潮,常有閉經3~5個月不等,靠服藥或注射黃體酮方潮,經前乳房脹痛,心煩急躁,食欲不振。經來量少色暗,有小血塊。婦科檢查:子宮發育正常,基礎體溫單相,宮頸黏液為不典型羊齒植物狀結晶,餘先用疏肝養血法,以逍遙散加味治療。月餘複診,全身症狀得以減輕,惟性欲仍低下,脈弦細而沉,又擬補腎益精法,藥用:墨旱蓮12g、菟絲子15g、淫羊藿21g、巴戟天9g、肉蓯蓉9g、生熟地黃各12g、白術9g、刺蝟皮30g、杭白芍9g、生薑3片、紅棗4枚。連服十數劑後月經比較規律,基礎體溫呈雙相,症狀基本消失。仍照原方續服2個月,經停,尿妊娠試驗陽性,超聲波證實懷孕。本例屬肝鬱腎虛之證,腎陽不足本當補腎扶陽,以鼓動真火,因有肝氣鬱結,氣機被遏,倘單用純陽助熱,恐助肝火而犯標本虛實之戒,故先以逍遙散之類調肝養血,繼以漸次扶陽以助命火,陰平陽秘,故能攝精以成孕。
(周春霞整理)
談談輸卵管不通的治療體會許潤三
由輸卵管阻塞而引起的不孕,中醫辨證屬於瘀血內著,胞脈阻閉,治療宜采用較大劑量的活血化瘀藥,使瘀血消散,胞脈通暢,則受孕有望。這些病人雖然瘀的現象並不明顯,但有瘀的本質。當然,瘀是其基本矛盾,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視辨證,仍需根據個人的不同見證(脈、舌),配以益氣溫陽或養血滋陰之品,調整全身功能,為局部病灶恢複創造條件。
對本病的治療,餘習用四逆散加味,以柴胡、枳實、赤芍、生甘草、丹參、三七粉、葛根、生黃芪、麥冬等藥物為基本方。方取柴胡、葛根,宣通鬱結,清瘀祛滯;枳實、赤芍,行氣活血,涼血散瘀,消結除滯;生甘草清熱通脈;丹參、三七化瘀消腫,祛留滯;生黃芪益氣養血;麥冬滋陰生津,意在寄補於通之中,寓潤於散之內。另可酌加通絡之品,如穿山甲、路路通、石見穿等。蓋脈絡病變,非通不能入脈,非通無以流暢氣血也。
同時配合外治,可彌補內治所不及。蓋“積聚日久,則正氣另辟行徑,不複與邪相爭,或邪另結窠囊,不礙氣血隧道之故,此為難治,以藥不易到也”(《醫碥》)。故強調“凡治積……必兼用膏藥熨貼及艾灸乃除。”對此病,餘亦很重視外治法,常以行氣活血、散結祛滯藥為主,輔以氣味俱厚、通經走絡、開竅透骨之品,組成灌腸方、熥藥方,配合內治法進行治療,通過臨床觀察,已顯示出內外合治法較單純內治法為優。
在服藥期間,個別患者可能出現小腹劇痛症狀,斯為藥物抵達病所之有效反應,切莫以為誤藥病重而改弦易轍,仍當守方繼服,治則不變。例如,餘曾治高某,年30歲,剖腹產術後2年未孕,經常腰痛腰酸,月經正常。半年之前在某醫院做輸卵管通液和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均顯示輸卵管不通,經中、西藥治療罔效。婦科檢查,盆腔無異常發現。舌質黯紅,苔薄白,脈弦細。乃予四逆散加味方,然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曾先後兩次出現少腹陣發性撕裂樣疼痛,皆守原方續服後而腹痛消失。患者共治療月餘,服藥四十餘劑而妊。繼予壽胎丸(作湯)益腎固胎,囑每月服10劑,連服3個月,後足月正產一女嬰。
對於素體腎虛、子宮發育欠佳又兼輸卵管不通者,治療仍當以“通”為先,必待輸卵管基本通暢後,方可酌加補腎益精之品。曾治黃某,年39歲,17歲月經初潮,婚後3年曾懷孕,但於孕2個月時自然流產,並作清宮術。術後並發“附件炎”,1年後經某醫院先後兩次輸卵管通液均示不通,多方治療不效,因而數年未妊。詢其平時腰酸腹痛,經前乳房脹痛,經來腹痛加重,血量較少,血色暗紅夾塊。舌質黯,苔薄白,脈沉弦。婦科檢查:宮體偏小,雙側附件增厚,左側壓痛明顯。脈證相參,證係氣滯血瘀,腎虛血虧。先予理氣活血,化瘀通滯。疏方為:柴胡10g、枳實10g、赤芍10g、生甘草3g、當歸10g、川芎10g、三七粉2g(分衝)、石見穿20g、柞木枝10g、路路通10g。服藥30劑後,腹痛明顯減輕,經量稍增,經色轉紅,腰痛如故,繼服上方60劑後,腹痛消失,食納增加,惟腰痛未減,經量較少,脈搏細弱。瘀滯之象雖除,但衝任虛損之征益彰,遂以原方去柴胡、枳實、柞木枝、石見穿,加淫羊藿、仙茅、紫河車、山茱萸、黨參各10g予服,2個月而孕。
餘曾治療單純輸卵管不通的病人19例,有9例懷孕,尚未發現宮外孕或流產,嬰兒智力及身體發育均正常。輸卵管通後觀察2~4個月,未達到預期效果者,並不意味已經失敗,尚須觀察6個月~2年,其療效與年齡亦有一定關係,年齡越輕,效果越好。
婦科良藥——培坤丸杜林平
培坤丸創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西安中藥店藻露堂。該店現仍坐落在西安市南院門五味什字街東口,保留著古樸典雅的風貌。培坤丸的創製人係宋林元先生。他積幾十年治婦科病的經驗,製成婦科成藥培坤丸。該藥一問世,很快名振古都。清同治年間,藻露堂因一場大火而倒閉,後全靠培坤丸重振家業。現由陝西省西安國藥廠遵古炮製生產。
筆者曾用培坤丸治一張婦,婚後3年未孕,經行後期,量少色淡,經期腰酸腹痛,脈細緩。服培坤丸1個月,月經正常,諸症減輕,繼服培坤丸2個月,恙疾悉除。轉年娩一男孩。
又治一任某,女,婚後5年未孕。近1年來月經淋漓不斷,腰腹冷痛,神疲乏力,脈沉細。婦科檢查為子宮偏小。用培坤丸益氣養血,培補肝腎,服藥2個月,月經正常,又服藥1個月,受孕。
培坤丸是由八珍湯、歸脾湯、還少丹3方加減而成,有補益心脾、養血補腎、調經種子之功。主治腎虛、心脾不足、精虧血少、胞宮虛寒之月經不調、不孕等證。
三百多年來,培坤丸久享盛譽,治療婦科疾病功效卓著。此藥在國外也頗有影響,被譽為婦科良藥,遠銷東南亞各國。
肥胖不孕治驗秦增壽
餘師蔡公,業醫四十餘載,醫理明而醫術精,善於辨證,尤長於內、婦科雜病。鄰裏王某之妻,素體肥胖,喜靜惡動,白帶清稀而量多,月經量少而色黯,且日漸加劇,年逾四十,尚未孕育,求子心切。師曰:“此乃痰濕過盛,阻塞胞宮,治宜健脾燥濕化痰”。遂投白術、茯苓、半夏、山藥、澤瀉、甘草、山楂,5劑,白帶量減,精神轉佳。效不更方,服至30劑,白帶淨,身輕而神爽,月經亦趨正常。半年後懷孕,足月順產一女嬰。
朱丹溪曰:“肥人濕多”,汪宏亦曰:“肥者常多血少氣”,蓋肥胖之人,形厚而氣薄,本虛而標實。其氣不足,首推肺、脾、腎三髒,肺虛則不得宣化,脾虛則失運化,腎虛則不能溫化,三焦氣化不利,水液代謝障礙而停蓄。尤以脾虛“土不製水”,水液難以周流,聚而為濕、為痰、為飲,蓄於體內,其形自肥。濕為陰邪,其性重濁而黏膩,纏綿不已,阻滯氣機,壓抑經脈,使髒腑功能紊亂或發生障礙,則咳喘、帶下、嘔吐、眩暈、不孕等症叢生。餘師審證求因,從因論治,以氣虛濕盛為要害,用二陳湯與澤瀉湯合劑,治本兼治標,共奏益氣健脾、燥濕化痰、淡滲清利之功,使氣複而功能健,濕祛而氣血通,血氣調暢而妊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