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婦科雜病醫話(一)(1 / 3)

第一節癥瘕醫話

子宮肌瘤的經期用藥閻潤茗

婦女患子宮肌瘤,由於瘤體影響,使子宮增大,月經量過多,月經期延長。屬於氣滯血瘀的實證,這是病的“本”。然而,患者表現的症狀則是月經量過多、出血不止、月經期延長等氣陰兩虛的虛證,這是病的“標”。在治療時就要依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應用以下治療方法。

月經期

由於出血多、時間長,應以止血為主。氣為血之帥,氣行血行,氣滯血滯。《傅青主女科》在治療少婦因內外之氣皆動、而血不止之崩時,以補氣為主,而少佐以補血之品,用固氣湯。李東垣當歸補血湯中重用黃芪以益元氣,從而使氣固血生,即益氣止血之意。故止血宜先益氣,同時因失血過多,則陰亦虛,應用益氣養陰固經的藥物治療。用黨參、黃芪、生牡蠣、墨旱蓮、白芍、五味子、仙鶴草、麥冬、川續斷等藥。如兼有熱象,血色鮮紅,可加地榆炭、炒槐花等清熱止血藥,使氣固血止。此為“急則治其標”的方法。

月經後

此時出血已止,應以消散積聚為主。積之生成是由於氣機阻滯、瘀血內停所致,應用行氣活血軟堅之法以消之。但是由於出血雖止,而陰虛體弱之征尚在,用藥不宜攻伐太過,既要消積,又要照顧到病人的體質,宜用軟堅散結為主、養陰柔肝為輔的藥物,如太子參、懷山藥、生地黃、熟地黃、煆瓦楞子、夏枯草、赤芍、三棱、莪術、生牡蠣、昆布、萊菔子、懷牛膝等藥物,扶正祛邪,寓攻於補,即“緩則治其本”的方法。

月經前

患者經過出血期(經期),血止後的一段治療,下次月經又將來潮,此時應考慮到本病經期出血量多的症狀,宜早予防治,凡行氣活血藥不宜多用,應以健脾益氣為主,兼以軟堅調經之品,如黃芪、黨參、炒白術、茯苓、白芍、夏枯草、昆布、生牡蠣、川續斷、大棗等藥,既能消積散結,又有益氣調經、防止月經量多的作用,是標本同治之法。

對一些患有子宮肌瘤的婦女,應用以上方法,經過幾個月經周期的治療後,不但能使患者經期的出血量明顯減少,而且有部分患者經婦科檢查,證實其治療後的子宮與治療前相比,有不同程度的縮小,甚至可以避免手術之苦。以上說明,在臨床上一定要根據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采取相應的治標與治本的方法才能收到效果。

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和協華

婦女血證因情誌而發者,臨證十有六七。輕者月經不調,重者成為幹血癆,繼發不育。尤其久病入深,虛實夾雜,常在疑似之間,若不能慧眼獨見,則難以發眾人所未發,治眾醫所不治。1949年麥收,治一滎陽農村婦女,臥病在床,身發潮熱,納食甚少,氣短乏力,起則頭眩,麵目皮膚發青,肌膚甲錯,月經時多時少,腹痛按之有塊,指甲薄脆凹陷,脈弦無力。雖經多方醫治而無效。吾往視之,詢其發病乃因前生一女嬰夭亡,情懷不暢,鬱悶久而成疾。據病因、脈症診為氣滯血瘀,已成癆症,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為法,藥用當歸尾、蘇木、幹漆、紅花、香附、桃仁、陳皮、木香、蒸大黃、焦三仙等藥。連進18劑,潮熱緩解,飲食增加,頭眩、腹痛減輕,經下血塊亦少,能起床活動。仍以上方繼服,沉屙漸起。複進藥三十餘劑而邪祛正安,謹慎調攝1年,體力複原,懷妊連生2男。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謂大黃蟲丸證為:“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幹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立意於以通為補,究其藥味,多用蟲類破血攻伐之藥,少有補益之品,僅以甘草、地黃、芍藥滋陰緩中而已。冠大黃於方名之首,其通重於補之意甚明。本案與大黃蟲丸證雷同,但若以丸藥緩圖,恐難抑病進之勢,故將丸藥易為湯劑。攻破雖有傷正之嫌,然《黃帝內經》明言“有故無殞,亦無殞也”。非專指妊娠之胎兒,乃廣言人體之正氣。

下鬼胎張斌

“鬼胎”,於《諸病源候論》、《傅青主女科》論之甚詳。1951年,曾治一“鬼胎”,患者姓馬,年三十餘,據其夫稱素體尚健,無明顯宿疾。閉經2年,初起似有妊娠反應,但早逾產期,不僅毫無臨盆征象,反而日見消瘦,腹大如鼓,麵色蒼黃,肌膚甲錯,如魚鱗,青筋暴露,四肢幹枯,呼吸細弱,語聲低微,飲食很少入,二便不行,眼看命在旦夕。診其脈細軟欲絕,關尺重按尚有弦象,舌質紫暗,無苔少津,遂令飲以米湯,湯入即吐,吐清稀綠水。乃斷為“鬼胎”臨危之證,已屬胃腎兩敗,肝膽肆虐。欲補之,反助其邪上逆;欲下之,反傷其正下脫。思之再三,憶起一外治法,與病家商妥,姑試之。

幼年時,叔父口授一方,外用治療癥瘕積聚。考“鬼胎”一病,與“鬼”無關,實乃七情鬱結,氣血瘀阻,胎未成而穢惡已積胞宮之證,與癥瘕積聚之類同。此病人內服藥物已難下咽,遂先以針刺百會、合穀、三陰交3穴。百會留針扶正,補合穀、瀉三陰交以助胞氣下行,使胞胎易下,並急用巴豆1粒、紅娘子3個、急性子9g,同搗極爛,用生蜜少許調敷臍中,外襯厚紙,用熱物熨其上,以溫通行氣活血攻下。同時另邀一位西醫協助,給予補液救護。當晚,“鬼胎”即下,盡是大量黑紫血塊和穢惡之物,遂擬四物湯合六君子湯加減,調理痊愈。

重用疏肝行氣活血化瘀劑治療盆腔腫塊高爾鑫

盆腔位於下焦,與足三陰、足陽明、足太陽,以及任、衝、督、帶、陽維、陰維等經脈相關連。其中與足厥陰肝經的關係尤為密切。若肝失條達,疏泄失常,常可引起盆腔氣滯血瘀,日久則瘀結成塊。餘宗此理,治療盆腔包塊、肌瘤、囊腫等,常收良效。

1979年冬,餘治一劉姓老婦,年近八旬,少腹墜脹作痛已年餘。視其少腹膨隆,觸之臍下可及約12cm×8cm之腫物,質軟有彈性,觸痛明顯。進行超聲波檢查及腹腔穿刺證實為盆腔囊腫。因其年事過高,恐手術治療發生意外,而轉來中醫治療。

診其形體消瘦,麵色黧黑,少腹青筋暴露,疼痛隱隱;伴有口幹、食少、神疲、乏力、溲頻、大便難,周餘一行。舌質暗紅,有瘀斑數塊,脈來沉弦而澀。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法治之。方用二磨飲加味:沉香9g(後下),天台烏藥、刺蒺藜、丹參各30g,川楝子、當歸尾、川芎、玫瑰花、綠萼梅、赤芍、白芍、片薑黃、製香附各30g,三七末3g分吞。投藥3劑,患者少腹脹減,隱痛漸止,溲頻消失。按上方再進7劑,患者食欲大增,精神好轉。觸診臍下包塊明顯縮小,約為6cm×5cm。此後又服上方10劑,少腹已觸不到包塊,超聲波探測囊腫消失。家屬欣喜不已,連連道謝。

自擬穿山甲散治療卵巢腫瘤敖保世

關於卵巢腫瘤之病,《靈樞·水脹》有:“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係,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之載;《素問·骨空論篇》有“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之載。以上論述包括腹腔腫瘤在內。筆者遵照“堅者削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虛則補之”的原則,以自擬穿山甲散治療卵巢腫瘤8例,7例獲痊愈,1例死亡。痊愈者,療程1~3個月的3例,3~5個月的4例,療效比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