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鬱調經種子湯治不孕症亢海榮
餘曾治療二十多例婚後十多年不育的婦女,都治愈生子。分析此類婦女多是情誌抑鬱不暢,肝氣鬱滯,久則鬱傷氣血,損及衝任,氣滯血澀。因此疏肝解鬱、通經活絡、調理衝任,是治療本症的大法。據此自擬解鬱調經種子湯。方劑組成:當歸15g、益母草15g、牡丹皮12g、製香附15g、紅花10g、丹參30g、菟絲子15g、葛根30g、炒杜仲24g、川牛膝10g、川續斷24g、沉香10g(研末衝服)。每月於經前1周連服7劑,連續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至孕停服。
如王某,女,36歲。於15歲初潮後月經即不正常,常是50天至半年一行,25歲以後月經常是50天一行。每次經前有明顯腰痛酸脹,少腹拘急。結婚16年未育。西醫檢查為“幼稚子宮”,宮體僅如棗大。餘投以解鬱調經種子湯二十餘劑。第3個月經行過期70多天,來院檢查,主訴喜吃涼飲,疲乏多眠,惡油食。查脈象弦滑有力,青蛙試驗陽性,診為早孕。至期生一男孩。
不孕症與男女雙方都有關係,不能單責婦女。然對女子來說,“求子之道,首先調經”,治療得當,可種子。
瘀血活血貴經期武秦
月經期禁用或慎用破血藥物,為古今醫家所強調,筆者以往亦為此言所囿,凡婦女經期求診,破血藥物絕不肯用。
臨證偶治一不孕婦女,月經長期量少,經來二三天即止,經行腹痛難忍,腰痛如折,經色紫暗有塊,塊下則痛減,舌暗紅有瘀斑,脈弦緊,反複思忖,證屬血瘀,遂遵“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之訓,毅然進當歸15g、桃仁15g、紅花15g、川芎15g、川牛膝15g、赤芍15g、三棱15g、莪術15g、小茴香15g、肉桂9g。3劑,意在活血祛瘀,調經止痛,反複囑病家血多即停藥,若下血逾月經之量即來就診,以免延誤病情,不意患者藥後來告,用藥後此次經行並未大下,然伴隨症狀蕩然無存。其後連續3個月每逢經期投上方3劑,經血量、色、質漸次正常,3個月後告已孕。
此例對筆者頗有啟發。月經是髒腑、氣血、經絡作用於胞宮的現象,血有餘則注入衝脈而為經水。故月經與血實有根本區別,它是有餘之血。因此就功能而言,它絕無正常血液的那種濡養滋潤的作用。正如唐容川所說:“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換,除舊生新,舊血即是瘀血,此血不祛,便阻化機。……瘀血不去則新血斷無生理,觀月信之去舊生新可以知也”。又雲:“凡離經之血與榮養周身之血已暌絕而不合,……此血不能加入好血,反而阻血之化機,故凡血證,總以祛瘀為要”(《血證論》)。由此可知,經血總以通行為順。若內有瘀血,則見月經不暢。輕則活血以行之,重則破血以祛之,均為必行之法。然活血祛瘀,於平素用之,往往瘀血未去,反有傷好血之虞。如斷為瘀血,於經血下行之際趁而祛之,則如順手牽羊,必收事半功倍之效。猶似熱結旁流用承氣,乃通因通用之法,因勢利導之意,故瘀血證於經期運用破血藥,非但不當畏懼,實乃理出必然,當然,“衰其大半而止”,自不待言也。其後,餘遂定上方為“活血通經方”,臨床治血瘀型不孕症患者,經期每投上方3劑,多獲良效,並無1例壞證。
和法貴在配伍精當項平
和法運用範圍廣泛,適應的病情也較複雜,因而對藥物的配伍是很有講究的。其或以解表藥配清裏藥,以治邪在少陽之證,如小柴胡湯之柴胡配黃芩;或以祛邪藥配扶正藥,攻補兼施,以治肝鬱脾虛之證,如逍遙散之柴胡、薄荷配當歸、白術;或以祛寒藥配清熱藥,寒熱並用,以治腸胃寒熱錯雜之證,如半夏瀉心湯之黃芩、黃連伍生薑、半夏;或以升散藥配伍降逆藥,升降相因,以治肝脾不調、升降失常之證,如四逆散之柴胡配枳實。總之,它們都是根據證情,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性味而作用又較和緩的藥物配伍在一起,使邪氣緩消,正氣漸複,這就是和法方藥配伍上的特點,也是我們臨床運用和法時必須遵循的一個原則。了解了這一點,臨證即能舉一反三,隨證靈活配伍,而不致泥於成方。餘曾治一冒姓女子,年方24歲,婚後2年餘未孕,閉經1年,漸至腹大如孕,胸部滿悶,飲食少進,夜不成寐,腰酸腿軟,大便幹結。曾投活血通經藥不效,求治於餘。察其舌色淡、苔薄白而膩,脈來沉細。再細詢病史,揣摩病機,乃知患者素體腎虧,加之婚後求子心切,肝鬱氣結,血行不暢,累及衝任胞宮,故諸症由生,即《續名醫類案》所謂“氣胎”之證也。遂以逍遙散合腎氣丸化裁,以柴胡、大腹皮、陳皮、薄荷疏利肝氣,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益脾養血,鹿角膠、懷牛膝溫通奇脈,更益以腎氣丸吞服,緩培先天。因藥之與證較為合拍,故先後服藥28劑,諸恙悉平,於次年4月足月順產一女嬰。於斯可知,臨證運用和法關鍵在於配伍精當,誠不我欺也。
“欲孕三難”說豐明德
生育,人之常也。大凡女子發育成熟,月經如期,兩精相搏,即能成孕。不孕,人之異也,莫出兩端。其一,先天稟賦不佳,古名“五不女”,螺、紋、鼓、角、脈五種是也,藥難為功。其二,後天罹病而成,鄙稱“孕三難”,即乳脹、少腹痛、脈大三類是也。善診者,多有驗效。
長期乳脹
長期乳脹有兩種證型:其一為肝氣鬱結,其二為肝胃不和。常見胸悶,痛引脅肋,甚或劇痛,難以名狀,經來脹緩,每月如期有潮。若舌質紅或正常,苔薄白,脈弦,多由情誌抑鬱,肝失條達,氣血失於疏泄,衝任不能相資所致。若舌質暗紅,長期乳脹,觸有塊狀,脈弦細而數,此乃肝氣橫逆犯胃,屬於乳癖、乳癆之範疇。有些醫家一雲痛經,即著眼於少腹,其實乳脹亦屬於痛經之一種。臨床所見,有些患月經病的婦女,單有乳脹而無少腹痛者亦不乏其例。筆者認為,肝脈瘀阻可致少腹痛,胸脅氣滯可致乳脹。如患者宋某,因患乳脹,長期不孕,餘以疏肝理氣、化痰軟堅為治,選用四海疏鬱丸(湯)加黃藥子、香附、枳殼、半夏,患者連服15劑,治療1個月後成孕。但也有病人患乳脹有塊,久治不愈,終身不孕的。
少腹痛
經期少腹痛,雖有經前、經後之別,但總稱為痛經,少腹痛為其主要特點,尤以30歲以下婦女為多見。其痛多劇烈,輾轉反側,雖有時得緩解,良久複作,伴月經量少、淋漓不暢、色紫暗或黑而有塊、舌質暗或有瘀點、脈弦等。曆代醫家認為“痛則不通”,可見其病機為氣滯血瘀,然有兼寒、兼熱之別,熱壅多為灼痛,伴口渴飲冷、煩躁麵赤、溺短赤、苔黃脈數;寒凝多現少腹冷痛、拘急喜溫、喜飲熱湯、手足厥冷、麵色蒼白、冷汗淋漓、嘔吐清水、苔白滑、脈沉遲等。總之,痛經多屬實證,虛證少見。或由寒凝,或因熱壅,致氣血運行不暢。由氣滯致血瘀者有之,由血瘀致氣滯者亦有之,證情較複雜,很難截然分開。根據氣滯血瘀的孰輕孰重,用藥有所側重,偏熱、偏寒有異,兼溫、兼清當別,主要根據“通則不痛”的原理,通暢氣血,以行衝任,常用少腹逐瘀湯增損為治,療效尚稱滿意。如榮某,22歲,經來色黑,少腹疼痛,喜熱飲,服少腹逐瘀湯6劑而愈。餘在20世紀60年代曾見昌某之妻從月經初潮至絕經期前,每次月經來時少腹痛甚,因治療不夠,遂終身不孕。
女子脈大
女子脈大,氣旺於血也。女子以血用事,血液旺盛,其脈柔和。女子之脈,通常弱於男子,此其常也;反之,肝脾腎及衝任功能失調,血少,胞宮失養,氣旺於血,即現脈大,故難成孕。臨床上常用左歸飲為主方,以滋補肝腎,通調衝任,亦多獲效。吾曾在弱冠初入醫林時,見田某之妻,六脈弦數勁急,別無其他症狀,然而終身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