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婦科雜病醫話(四)(2 / 3)

李醫生的病治愈後,她經常介紹患這種病的患者前來求治,先後又用此法治愈多例。

陰挺宜升陽與益腎並舉楊守玉

1983年初夏,曾治六旬之廖氏老婦,因過去胎產多,褥期失調,而成胞宮下墜,突出於陰門之外,腰膝痛,脈象沉細。遵李東垣之益氣升陽法,守補中益氣湯原方,連進數劑,症稍瘥而苦依然。益氣之力尚不足乎?增益北黃芪45g、台黨參30g,再進數劑,症情不減。法當中病而效不嘉譽,何也?苦思良久,終悟其理,《黃帝內經》雲:“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腰膝酸痛乃腎精不足之外候也,當升提中氣之時並進填精益腎。上方增金櫻子、枸杞子、覆盆子、五倍子、大熟地黃。連進十餘劑而安。用藥如用兵,其理確然。

(黃業芳整理)

第五節陰吹醫話

陰吹之治李廣文

陰吹,是指婦女陰道有氣排出,並帶有聲響的一種病證,首見於《金匱要略》。此證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經產、體弱之婦,而室女及未育者則較少見。陰吹之疾,在經產婦中並不罕見,隻是因為病家多隱而不宣,故發病率似乎較低,醫籍中亦缺乏詳細記載。正如張璐說:“陰吹正喧,乃婦人恒有之疾,然隱忍不言,以故方書不載”。

仲景曰:“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吳謙等認為,陰吹是胃氣實而腎氣虛,治以訶梨勒丸(以訶梨勒固下氣之虛,以厚樸、陳皮平穀氣之實);若氣血大虛、中氣下陷者,治以十全大補湯加升麻、柴胡。吳鞠通認為,陰吹的病機是“痰飲蟠居中焦”所致,他在《溫病條辨》中說:“飲家陰吹,脈弦而遲,不得固執《金匱》法,當反用之,橘半桂苓枳薑湯主之”。說明了陰吹病機非止一端,當然證治也就不同。

以現代醫學的觀點看,陰道出氣的情況很多,如陰道壁及盆底組織鬆弛、直腸陰道瘺、會陰Ⅲ度裂傷、前庭肛門瘺、滴蟲性陰道炎、神經官能症等。古人“陰吹”所指,主要是多產體弱之婦,外陰不能遮陰道口,陰道壁及盆底組織鬆弛,陰道前後壁不能緊密相貼,當仰臥、吸氣等陰道形成負壓時,空氣進入陰道穹隆,當動作或腹壓增加時,空氣從陰道排出並帶有聲響。故陸淵雷把“陰吹”說成是“空氣得以竄入,因身體動作而擠出陰門,亦發音如放屁。”

陰吹辨證,首先應分清是陰道真出氣還是假出氣。假出氣者,指病人自己感覺陰道出氣,而醫生檢查不能察覺者,一般見於神經官能症的患者;真出氣者,不僅病人有所感覺,而且他人亦可覺察。對陰道真出氣者,應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通過檢查排除前庭肛門瘺、直腸陰道瘺及Ⅲ度會陰裂傷。因這三種情況,雖有典型的陰道出氣,但用藥無濟於事,亦不屬於古人所說的陰吹範圍。滴蟲性陰道炎引起的陰道出氣,其氣隨陰道分泌物一起而出,聲音細小,而且以外陰癢、帶下就診。所以,祖國醫學所說的陰吹,主要是指陰道壁及盆底組織鬆弛的一類。此類病證辨證多分以下三型。

1.中氣下陷型臨床有多產、難產或產後勞力過早史。陰道時有氣出,且有聲響可聞。小腹下墜,四肢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薄白,脈虛細。婦科檢查:陰道壁及盆底組織鬆弛,或伴有會陰陳舊性裂傷。治以補氣升提,以補中益氣湯加味,藥用:升麻、柴胡、木香、陳皮、當歸、白術、枳殼各9g,黃芪、黨參各30g,炙甘草6g,水煎服。

2.氣血大虛型臨床有產育過多、過頻或產後大失血史。陰道出氣有聲可聞,麵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心悸怔忡,神倦懶言。舌質淡,脈細弱無力。婦科檢查同上。治以大補氣血。十全大補湯加味:黨參、黃芪各30g,白術12g,白芍、當歸、茯苓、熟地黃各9g,川芎、肉桂、炙甘草、生薑各6g,大棗4枚,升麻、柴胡各9g,水煎服。

3.陰虛便燥型身體瘦弱,大便燥結,數日一解,排便艱難,前陰出氣之多寡與大便燥結程度有關,常伴有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口幹尿黃,舌紅或絳幹,少苔或無苔,脈象細數。婦科檢查同上。治以通腸潤便之豬膏發煎:豬膏250g,亂發如雞子大3團,將發合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2或3次服。

又經驗證明,用香油、蜂蜜適量調服,既簡便易行,又療效可靠。

陰吹治肝1例李成恩

《金匱要略》謂“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醫宗金鑒》認為本病是腎氣不固,氣從下泄所致,主以訶梨勒丸。張璐有本病案2例,一為閉經3個月,小腹痛貫徹於心而陰吹,用失笑散。一為小產後寒熱腹痛而陰吹,予焦山楂熬焦、黑糖為丸,用伏龍肝煮水澄清,煎獨參湯送3錢。《溫病條辨·下焦篇》有“飲家陰吹”之證,謂不得固執《金匱》法,當反用之,主橘半桂苓枳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