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壓反革命運動5(2 / 3)

在毛澤東和中央的直接指示下,全國各地相繼取得了鎮反的初步勝利。

毛澤東批示必須穩、準、狠

1950年12月19日,在中南海的豐澤園,空氣顯得異常凝固。在毛澤東書房的辦公桌上,堆放著厚厚的來自全國各地、大軍區有關土匪發動暴動、騷亂的告急電文、報告、材料。毛澤東一邊抽著煙,一邊翻閱著那大堆的文件。他看了一會兒,煙霧漸漸散去,他望著窗外,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之中。

自從鎮壓反革命運動在全國大規模地展開以後,身居北京的毛澤東運籌帷幄,密切注視著這場運動,指揮著這場全國範圍內的重大戰役。

為了指導這場運動正確進行和勝利發展,毛澤東起草和批閱了一係列關於鎮壓反革命問題的文件和指示,製定了一套正確指導鎮壓反革命運動的方針和政策,並在許多地方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就在這時,秘書急匆匆送來了一份沉甸甸的報告,潛意識裏他覺得這是一份非常緊急的文件。毛澤東很快地點燃了一支香煙,習慣地用手解開衣服上麵的兩顆紐扣,仔細地閱讀著這份報告。他那寬闊的前額漸漸開始緊鎖了,目光也變得越來越銳利。

這是中國共產黨湖南省委書記、湖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克誠,以及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書記鄧子恢於12月7日寫的一份鎮反綜合報告。

報告上寫著:

湖南全省執行中央十月鎮反指示以來,鎮壓了一大批反革命分子,大多數人是擁護的。這個堅決行動,打掉了敵人氣焰,鼓舞了群眾鬥誌,清醒了幹部頭腦,收獲極大。但目前個別地方發生逮捕範圍擴大,處理方式簡單的情況。下麵幹部勁頭很大,如果繼續堅決而猛烈的鎮壓下去,殺人將很大的超過中央規定的限度。今後,采取目前猛烈辦法,一定會發生混亂,引起全局緊張,孤立自己。因此,在鎮反工作正處高潮的時候,我們必須注意策略,與反革命進行鬥爭要做到有準備、有重點、有分寸。

毛澤東覺得,黃克誠同誌之所以提出這個意見,與湖南當時的具體情況有很大的關係。

中共中央發出“雙十糾右”指示以後,湖南省委結合本省實際,立即部署和開展大規模的鎮壓反革命運動。

初始階段,對中央的精神進行層層地傳達貫徹,大張旗鼓地宣傳,放手發動群眾,糾正了對反革命過於寬大的右的傾向,使運動很快形成高潮。全省各地有計劃、有準備、有聲有勢地依法搜捕了一大批作惡多端的反革命分子,使那些公開暴露的敵人受到應有的鎮壓,反革命的囂張氣焰很快被打了下去。對群眾的威脅除掉了,他們拍手稱快,情不自禁的高呼“又一次解放”,大膽地站出來控訴、檢舉和捕捉反革命分子。

但是,在鎮壓反革命運動出現高潮後,產生了“左”的偏向,一些人勁頭十足,不注意策略,難以遏止,開始出現草率捕人殺人的現象,造成極不好的影響。

當黃克誠察覺了這一問題後,經過多日的思考,毅然作出決定,會同鄧子恢,即報告了中央,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

毛澤東閱讀完報告後,提起筆在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他指示秘書,迅速回電黃克誠,並轉告鄧子恢:

12月7日的綜合報告收到,很好,你們的方針是正確的。對鎮壓反革命分子,請注意打得穩,打得準,打得狠,使社會各界沒有話說。

這就是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毛澤東及時提出的“穩、準、狠”的方針,這是關於鎮壓反革命的全套策略問題,對於保證鎮壓反革命運動的健康發展和取得勝利,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1951年1月17日,同樣在中南海豐澤園的辦公室,毛澤東接到中南局轉來湘西四十七軍的一份《關於對反革命分子必須打得穩、打得準、打得狠的電報》,他翻閱著報告,提筆在報告上這樣批到:

在湘西21個縣中殺了匪首惡霸特務4600餘人,準備在今年由地方再殺一批,我認為這個處置是很必要的。隻有如此,才能使敵焰下降,民氣大伸。如果我們優柔寡斷,姑息養奸,則將遺禍人民,脫離群眾……

隻要不殺錯,又注意策略(事先事後向各界人民多做宣傳解釋工作,注意時間地點,分期分批,分軍隊地方等等),對於真正的匪首惡霸及堅決的特務分子,必須在人民群眾擁護的基礎之上,堅決地處以死刑。特別是那些土匪猖獗,惡霸甚多,特務集中的地方要大殺幾批。所謂打得穩,就是要堅決地殺掉一切應殺的反動分子(不應殺者,當然不殺)。隻要我們不殺錯,資產階級雖有叫喚,也就不怕他們叫喚。

毛澤東

一月十七日

毛澤東迅速將批複電報遞給秘書,叮囑馬上轉給中南局和湘西四十七軍。

第八、依法謹慎收縮

史良說:“反革命決不會自甘死亡的!”

毛澤東說:“鎮壓反革命必須嚴格限製在匪首、慣匪、惡霸、特務、反動會道門頭子等項範圍之內。”

毛澤東說:“殺人不能太多,太多則喪失社會同情,也損失勞動力。”

史良作正確鎮反的報告

1951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批準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

這個條例的公布,是新中國立法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使鎮壓反革命的鬥爭走上新的階段。條例所規定的處理反革命案件的原則和方法,為鎮壓反革命的鬥爭提供了法律的依據和量刑的標準,進一步推動了鎮壓反革命運動的發展。

這個條例是根據黨的鎮壓與寬大相結合,即“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政策而製定的。對於各種反革命的首要分子,對於解放後怙惡不悛、繼續進行反革命活動的特務間諜分子,采取了從重處理的原則。

2月23日,在人民大會堂,一場《關於正確鎮壓一切反革命活動》的報告大會正在進行。

“寬大無邊”右傾偏向的產生和蔓延,究根求源,可說是主客觀原因兼而有之。客觀上是建國伊始百廢待興、百端待舉,任務繁雜及專政機關初創,機構尚未健全,法製不盡完善,力量比較薄弱,缺乏司法經驗等等。但其症結在主觀。如曲解和偏廢黨的“鎮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

對此,司法部長史良在報告中曾有精辟地剖析:

有些幹部把“鎮壓與寬大相結合”的完整政策割裂地了解為“鎮壓”就是“殺”,“寬大”就是“不管”,因而對於“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立功受獎”的原則亦發生偏差。機械地認為一案或一地的首惡隻有一個;其餘的反革命分子,縱然罪惡滔天,也都不算首惡;以為“脅從不問”即是根本不管,甚至把“脅從”、“從犯”及“共犯”混為一談,也概予“不問”;對於“立功”也不區別立的是真功與假功,把坦白認罪、據實招供和在監獄中的假積極也都視為“立功”而予以獎勵。因此,在審判量刑上失去了準繩,而失之過寬。其次,是有的幹部陶醉於革命的勝利之中,產生和平麻痹思想。

1951年3月,北京市首先處決了一批罪大惡極的反革命分子。

在處決之前,15日召集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和政協委員會的擴大會議,討論了懲處反革命罪犯問題。24日又召開了有5000多人參加的市、區各界人民代表聯席會議,會上展出了反革命分子破壞活動的大量罪證,並由受害者進行血淚的控訴。會議實況由電台向全國直播。第二天,公安部門將該殺的近200名罪大惡極的反革命首犯,押赴他們過去作惡多端的地區,由人民法院開庭公審後宣布罪狀,當場宣判,就地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