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大西勁旅 161 千軍萬馬(1 / 2)

崇禎十二月二十八日和次年正月初八日,明承天府太監劉元斌兩次向朝廷報告張獻忠願意接受招撫。

正月初九日,張獻忠率部進占湖北穀城,把已經投降朝廷的闖塌天部下士卒趕走,貼出告示說:“本營誌在匡亂,已逐闖兵(指闖塌天劉國能部,不是闖將李自成)遠遁。今欲釋甲歸朝,並不傷害百姓”雲雲。

李定國見穀城已然穩定,周邊官軍也隻采取監視姿態,並未進軍,乃帶領鷹揚營離開穀城回均州貔子溝。他不反對假投降,也是考慮到如此可以為西營、為健伍軍爭取一段休整時間,甚至可以用受撫的官軍名義招攬一些人才,發展貔子溝的根據地。不過,他不想在受撫一事上過多的露麵,畢竟對他的大計而言,一個常勝將軍、一個有著堅強立場的李定國似乎更為有利。

張獻忠在李定國離開穀城後,又下令拘集當地鄉紳耆老為他具結作保,要求明朝廷同意招安。張獻忠知道熊文燦貪財好貨,派孫可望拿了兩塊尺多長的碧玉和兩枚徑寸珍珠獻給熊文燦。

這熊文燦原本是福建巡撫,任內招撫了海盜鄭芝龍,又與鄭芝龍勾結倒賣海外白銀,獲利不少。後來鄭芝龍打敗了東南海盜巨頭劉香等人,熊文燦也因功升為兩廣總督,頗得崇禎的信任。

楊嗣昌擔任兵部尚書後,保舉熊文燦為南直隸及五省軍務總理,擔當中原地區剿滅起義軍的重任。這熊文燦打仗沒有什麼本事,麵對眾多起義軍,卻想起了當初招撫鄭芝龍而立功的法子,一力招撫中原、湖廣各路起義軍。

此時各路起義軍遭遇官軍的壓力連連失利,見熊文燦的招撫,也就紛紛前往就撫。隻不過有的是真心想招安後當個官兒,如崇禎十一年正月投降的闖塌天劉國能;有的起義軍首領則想假投降爭取喘息之機,如現在的張獻忠。

熊文燦不辨真假統統接納,大受財寶的同時,卻把另一人樂和得合不攏嘴。誰?總兵左良玉!大量的小股起義軍投降後都歸入左良玉的部下,一時間,這位大明王朝的總兵官麾下,竟然有十三萬之眾,其中七萬為各部投降起義軍改編。明朝末年最大的軍閥由此產生。

熊文燦接受張獻忠的禮物後,派監軍到道推官張大經和雲南參將許名臣為代表,前往穀城。張大經任張獻忠部監軍,許名臣則負責改編張獻忠所部。

張獻忠怎能讓官軍改編調動自己的隊伍?借口“願帶馬兵七千、步兵三千合萬眾以剿賊自贖。”熊文燦自以為得計,“檄調其兵四千”,張獻忠卻以剛剛受撫“安集未定”作借口,拒絕奉調出兵。

朝廷裏,兵部尚書楊嗣昌耽心張獻忠不是真心投降,弄不好會養虎貽患,主張要張獻忠先襲殺闖將李自成和老回回馬守應,才許招安,否則趁此機會“厲兵剿殺”。朱由檢聽了太監劉元斌和總理熊文燦以及薛國觀的意見,唯恐剿之不勝,錯過了招撫的機會,當麵批駁楊嗣昌道:“豈有他來投降,便說一味剿殺之理?”這樣,在朱由檢親自決定招撫張獻忠部,授張獻忠副總兵的銜頭,所部留屯穀城。

李定國回到均州貔子溝後,著力整軍。

不久,闖塌天正式投降官軍,所部十多哨五六、萬人多數潰散,分別投奔尚未投降的張獻忠(張是三月正式投降,闖塌天是正月)、羅汝才和馬守應。其中很有一部分人慕“小柴王”、“萬人敵”之名,到均州貔子溝加入健伍軍。

到崇禎十一年三月,貔子溝內的健伍軍竟然快速壯大到一萬六千餘人。

這一日,李定國接了信鴿帶來的穀城消息,得悉明鄖陽撫治戴東旻即將派遣經曆劉拯倫前來點查,忙召集各營將領會議對策。

最近一段時間,健伍軍上下人等都是樂嗬嗬的。不是因為要換穿官軍的皮子,而是因為糧食源源不斷地運進山來,隊伍在快速地壯大,手裏的兵器也逐漸地換裝。眼看得,裝備訓練兩萬精銳的目標,很快就能實現,挺進四川打出天地的日子越來越近,怎麼能讓健伍軍上下人等不振奮呢?

可以說,這樣的結果連李定國也不曾料到。

看著手下的虎將們興高采烈的進入大帳,他的情緒也跟著高漲起來,帶著微笑道:“鄖陽撫治衙門要派人來核實人數,造花名冊?各位說說該如何應對?”

“官府來人?那咱拉上一萬人出去轉山,等官府的人走了,咱們才回來。這不就結了?”

“十個當官的十個貪,塞點好處就成。”

“不理他!來了給他個地方住,咱們各營輪流著開到中軍,晃花他眼睛就行!想一想,一萬六千大軍,他能數得過來嗎?”

李定國見這些年輕將領們個個滿不在乎,乃收斂了神色道:“貔子溝可不能出差錯,要不大帥在穀城就不好跟官府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