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閱讀
作者:蘇豔霞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據傳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並博覽史籍,16歲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29歲到南京參加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正當他躊躇滿誌,第二年赴京會試時,因牽涉程敏政、徐經科場舞弊案而交惡運。與他同路趕考的江陰大地主徐經,暗中賄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試題,事情敗露,唐寅也受牽連下獄,遭受刑拷淩辱。唐寅涉險出獄後,被謫往浙江為小吏,唐寅恥不就任。
這一事件對唐寅來說是極其嚴重的,從此唐寅絕意仕途。歸家後縱酒澆愁,遊曆名山大川, 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以表其淡泊名利、專事自由讀書賣畫生涯之誌。
唐寅36歲時選中城北桃花塢,建了一優雅清閑的家園,度其清狂生活。桃花塢原是宋人章莊簡的別墅,但經風雨滄桑,早成一片廢墟。不過這裏景色宜人,環境十分幽靜,一曲清溪婉蜒流過,溪邊幾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很有幾分山野之趣。第二年唐寅用賣畫的錢建成了桃花塢別墅。雖隻幾間茅屋,簷下卻懸著雅致的室名“學圃堂”、“夢墨亭”、“蛺蝶齋”等匾額。唐寅一生酷愛桃花,別墅取名“桃花庵”,自號“桃花庵主”並作《桃花庵歌》。
明正德九年(1514), 他被明宗室寧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後發現身陷寧王政治陰謀之中,遂佯裝瘋癲,脫身回歸故裏,後來寧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脫了殺身之禍,但也引起不少麻煩,從此思想漸趨消沉,轉而信佛,自號“六如居士”。
明嘉靖二年(1523),54歲的他健康狀況更差,這年秋天,應好友邀請去東山王家,但見蘇東坡真跡一詞中有二句: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正好觸動唐寅心境,他一陣悲傷,告別回家後,從此臥病不起,不久結束了他淒涼的一生。死後葬在桃花塢北。
曆史上的唐伯虎盡管才華出眾,有理想抱負,是位天才的畫家,但他那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於這個社會。他一生坎坷,最後潦倒而死,年僅54歲。他臨終時寫的絕筆詩就表露了他刻骨銘心的留戀人間而又憤恨厭世的複雜心情:“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隻當飄流在異鄉。”
唐寅文學上極富成就,工詩文,其詩多紀遊、題畫、感懷之作,以表達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對世態炎涼的感慨,以俚語、俗語入詩,通俗易懂,語淺意雋。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輯有《六如居士全集》。
《桃花庵歌》是唐寅詩詞中最著名的、流傳最廣的一首,乃是自況、自譴兼以警世之作。 原詩如下: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複日,花落花開年複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這首廣為人知的《桃花庵歌》,唐伯虎雖然在詩中以“桃花庵裏桃花仙”自命,表現出一副安貧樂道的曠達胸懷和一種詩酒逍遙的人生境界,但他最終還是將時間看做了衡量人類一切希望和欲望的尺度,其結局也仍然不免要歸結到虛無,歸結到一個不可抗拒的人生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