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襄陽會戰(一)(1 / 2)

趙讓終於又享受了一回衝鋒陷陣的樂趣,不過在親衛和火山士的嚴密保護下,倒是絲毫未損。在揚州戰事快要結束時,他把剩下的工作交給李庭芝,自己則帶著所部回歸京城。

這次戰役徹底打破了蒙古對整個長江下遊乃至京城臨安的威脅,使宋朝有足夠的精力來應付兵臨襄陽的忽必烈和兵臨四川的蒙哥。他們分別領兵二十萬和三十萬,基本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組成,而漢軍因為不受信任,漢軍八個萬戶被逼帶著屬下士兵,北上長城一線,名義上是駐守後方,實際上卻是防備阿裏不哥。要知道他們都是出盡手上的精銳,留守的除了漢軍,都是些戰鬥力不算太強的部隊,一旦阿裏不哥趁他們在前麵打仗而出兵奪了他們的地盤,那就萬事俱休了。

在那些女真高官以及部分被趙讓的“楚風”控製的漢官多番讒言下,蒙哥和忽必烈兩人除了互相防備外,都被幼弟阿裏不哥的雄才大略所震驚,對他的警惕之心空前高漲。所以,盡管阿裏不哥不斷的像蒙哥表示忠誠,甚至想把自己的呼倫貝爾草原讓出來,但是卻無法讓蒙哥放心。這也是趙讓對付阿裏不哥的毒計之一,因為阿裏不哥有一個先天劣勢,那就是他不是蒙古的主事者而隻是幾股最大的勢力之一而已,不像趙讓那樣可以大權獨攬,發動全國的人力物力來打仗。趙讓要的,就是他受到蒙哥和忽必烈的猜忌,如果像嶽飛那樣被陷害死那最好,就算不能,逼得他自立門戶也好。

趙讓這五年來鼓勵商業發展,扶植農業,用自己前生從圖書館裏背下來的那些科技資料發展經濟,為這次戰爭儲備了極為豐富的資源。不過,由於南宋的底子很厚,趙讓的經濟政策又從最大的程度上提高了經濟增長的活力,所以南宋境內的百姓並沒有承受太大的經濟壓力。

其間趙讓還處心積慮的開始對文化和教育進行改造,這雖然是長期工程,可趙讓還是使出了幾招立竿見影的高招,那就是辦了報紙,吩咐禦用文人按照趙讓的意思在上麵進行思想宣傳,既打擊儒家思想裏那些頹廢的因素,又大力提倡“大漢中華”的概念,要求將天下間所有的領土都置於漢人的統治下,並消滅所有威脅漢人的異民族,並教化那些友善的落後種族。其實,這不過是趙讓根據後世希特勒關於種族的理論進行改編後得到的結果,綜合了儒家思想裏“貴華夏,賤夷狄”的成分、大漢族主義、民族複仇主義、種族優劣論等因素,極富煽動性和洗腦性。許多傳統儒生雖然也是大力反駁,但是在趙讓的官方壓力下並無多少效果,倒是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被這種思想所鼓動,並隨即影響他們周圍的人,使民風也有所改觀。趙讓驚喜的發現,任何時代都不缺憤青,尤其是在這個動蕩的年代,經曆過蒙古南侵的青年人尤其容易接受趙讓的這套新思想,個別偏激的青年文人還提出了種族滅絕理論,認為北方的那些草原民族從古至今一直都是漢人的敵人,無論的攻打或是安撫都不能盡全功,所以必須狠下心,為了漢人的後代不再遭受這些蠻子的傷害,要拿起屠刀把這些民族徹底滅絕,把草原乃至極北之地全部變成漢人的領土,這才能永絕後患。這種理論在軍隊裏更是流行,趙讓也是聽之任之,並且在聽說這理論的創始者之一居然就是自己的表哥陸秀夫,大喜之下,擢升了剛考取進士的他為禮部員外郎,專門負責宣傳鼓動教育,存心要把表哥這位原史裏抱幼帝投海自盡的悲劇人物改造成自己的“戈培爾”。

寧喜六年三月十六日,一直屯兵於襄陽一線,積極備戰的忽必烈大軍終於開始行動了。在經過了幾個月的準備,加上達春軍隊覆滅帶來的負麵影響,都使得忽必烈並不能完成最齊全的備戰工作。當然,宋軍無數小股遊擊隊的騷擾和破壞也是原因之一。

趙讓則是暗中帶著六萬禁軍奔赴襄陽,卻沒有去襄陽,而是駐紮在江陵。當然,表麵上,“趙讓”是去了襄陽,主持戰事,跟著去的還有三百親衛和一千火山士,很是煞有介事。

坐在江陵大營的大帳內,趙讓處理完複雜的情報,按了按有些發麻的太陽穴,暗道:“這戰爭真是勞心勞力的事,除了戰場的布局,還要顧及經濟、內政和文化各個方麵的因素,累死我了!唉,我也是勞碌命,就算是沒轉生到這裏,估計還是要當個為了糊口天天碼字的寫手。”

正當晌午,他叫火頭兵送來一份普通的午飯,踞案大嚼,心裏卻還在分析剛才閱讀的大量情報:“忽必烈帶著大軍在長江北岸紮營,一邊在籌備回回炮一邊在調集糧草。哼,眼下阿裏不哥的情況雖然不詳盡,可是基本上他的勢力還是被限製在長城北邊,對這南方的戰事施加不了什麼影響。若隻是麵對忽必烈和蒙哥,我怕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