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襄陽會戰(二)(1 / 3)

微風吹拂著新發芽的樹,讓小樹林翻滾起一波波的綠浪。平靜的小河裏沒有船來船往,卻有許多魚在歡暢的遊動。而一隻蒙古萬人隊正在河邊駐紮,火頭兵抓了魚,烤炙過後送與軍官吃。其他的士兵則隻能瞪著河裏的魚兒,啃食著沒什麼滋味的幹糧。

他們是幾隻繞過襄陽的防禦圈,突入宋境進行破壞的萬人隊之一。忽必烈大軍被阻,進展十分緩慢,而且糧草本就不充裕的他們已經開始為食物而著急起來。於是,忽必烈也顧不得達春全軍覆滅的前車之鑒了,派出幾名軍中最為謹慎小心的萬夫長,讓他們帶隊進入宋境探察。他和麾下幕僚認為宋軍的堅壁清野不可能在大範圍內實行,那樣對戰略縱深本就不夠的宋朝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這四個萬人騎兵隊得到的指令是步步為營,一旦發現有陷入敵軍包圍的可能就立刻撤回。

但是趙讓手下的軍事人才濟濟,對於襄陽城及周邊防禦線的構建精益求精,對於敵軍的突入境內的路線都有設置了足夠的兵力,那裏也實行了居民內遷,用來防止蒙古人驅使百姓攻城。

趙讓曆來對蒙古人趨趕漢民百姓做肉盾的攻城方式痛恨無比,所以這幾年早就防備著蒙古的這一手,而對於最大限度的殺死敵人,趙讓卻是認同的,所以他在揚州之戰沒有放過所有蒙古和色目士兵,在襄陽,這個慣例也不例外,至於以後對上那些蒙古、色目平民,趙讓一樣決心奉行種族滅絕政策,最低限度也要把他們徹底趕到歐洲去。既然留著是禍害,那幹脆就徹底抹掉好了,反正世界幾千年曆史,也不知道多少民族滅絕,趙讓可不管以後自己會有什麼惡名,被狗屁不如的“後世史學家”指責為屠夫,就像冉閔那樣。況且,趙讓也相信自己死後千年,還會有無數的大漢熱血青年認為自己是個英雄的。

在河對岸的林子裏,幾雙警惕的眼睛正在掃視那隻在進食的蒙古騎兵。他們是宋軍的精銳斥候,擅長的就是隱藏行蹤刺探敵情。其中一名斥候伍長見那隻騎兵隊就快要吃好繼續趕路了,便對身邊一名部下說道:“小劉,你速速離開,把這隻部隊目前的行蹤報告給王將軍,這些蒙古騎兵如果再趕上半天的路,就該到我們的東襄大營的攻擊範圍了。那裏有三萬部隊,足夠收拾他們了。”

那小劉應了一聲,便鬼魅一離開了這片林子。這裏到處都是地道,雖然傳遞消息的速度比不上信鴿,但是東襄大營離此地並不算遠,隻要一個時辰,那邊的守將就能得到消息。襄陽士兵每天都是枕戈待旦,隻需很少的時間就可以集結起來,迎頭痛擊敵軍。在襄陽周遍有五個大營,分別是東營、西營、南營、東南營和東北營,每個營有一萬五千人,編製為一千五百名騎兵、三千名步兵、兩千弓弩兵、一千火槍兵、一千火炮兵、一千預備役和五百火頭兵,戰鬥力十分出色,其中的中下層軍官大部分是第一期襄陽近衛軍出來的老兵,經驗豐富,正是強將手下無弱兵。不過,要讓他們把嚴酷訓練的成果轉化為真正的沙場經驗,還需要接受實打實的血與火的洗禮。

東襄大營實際上也是位於山中的村落型的軍營,地道密布,儲備有足夠的食物、火藥和藥物,可以支持打局部的長久戰。在接到小劉通過遍布周圍的情報點傳回來的消息後,東襄大營的守將王奔迅速集結了隊伍,出發趕到就近的一處山頭,準備伏擊那隻萬人隊。

萬夫長木度是沙場宿將,為人十分謹慎,在普遍驕橫殘暴的蒙古將領裏算是個異類,所以忽必烈很放心的讓他接受這次任務。他見一路都沒有村莊,甚至連人都見不到,隻得帶著部隊繼續前進。由於此地山地太多,騎兵隊不能自如的翻山,所以隻得巡著道路前進,可這正是宋軍方麵設計好的,他們通往的地方,正是東襄大營,中間還有個很適合伏擊的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