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營銀行百年風雨路(2 / 2)

百年坎坷

歲月悠悠,光甫先生創辦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命運多舛,曆經坎坷。從“寧漢分裂”、北伐到八年抗戰,到淪陷區的苦撐,再到1965年在台灣地區複業,一路走來存續至今,恰100年整矣,令人唏噓,百年風雨,實屬不易。

如今在台灣地區的金融機構管理機關的“金融管理委員會”(職能類似於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名冊裏,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位列“民營銀行”序列中,但是其子公司——上海商業銀行,回發源地——上海,開辦的一家分行,在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名冊裏卻位列“外國銀行分行”之序列。同一銀行兩樣身份,令人陡生時空錯位之感,這也是曆史之造化也。

如書中所記載,當年與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開業同時,並存著數家民營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四明銀行、中華商業儲蓄銀行、浙江興業銀行、聚興誠銀行、鹽業銀行、邊疆銀行。如今這些銀行已難覓蹤跡,早已作古。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卻步履蹣跚、誠惶誠恐地走過這百年風雨路,這還是曆史之造化也。

與這家百年老店相得益彰的是,其主事者頗為高壽。光甫先生在1976年以96歲的高齡辭世後,繼任者朱如堂董事長亦有活99歲的新紀錄,而現任董事長榮鴻慶先生已屆93歲,依舊精神矍鑠、氣定神閑。

如今,中國的金融改革正逐步推向深入,《儲蓄存款保險條例》業經國務院公布實施、五家民營銀行也於年初相繼開業,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正迎來一個大好時光。2015年6月3日,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百年誕辰的紀念日。陳光甫先生在一百年前的開業典禮上,向出席來賓發表之演說,讀起來依舊感同身受、餘味悠長:“一國工商業之發展,全恃金融機構為之樞紐。凡一國國民苟無遠識大誌,即無可以立足之地。我國實業今在幼稚時代,欲培植之,啟發之,必當先有完善之金融機關。”

當然,今日之中國與當年積病孱弱之舊中國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現穩居世界貿易大國、製造業大國之地位,人民幣國際化蓄勢待發,亞投行謀劃一呼百應。然回顧民營經濟發展、民營銀行建設難言一帆風順,而溫故知新,常懷危機意識,謹記曆史教訓,是謂醍醐灌頂也。

書末,刊載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白話文的倡導者胡適先生在光甫70歲時、抄贈其在1919年所作“新體詩”一首,寓意深遠。特轉抄如下,供讀者評鑒:

大樹被砍作柴燒,

樹根不久也爛完了。

砍樹的人很得意,

他覺得很平安了。

但是樹上還有許多種子,

很小的種子裹在有刺的殼裏,

上麵蓋著枯葉,

葉上堆著白雪,

很小的東西,誰也不注意。

雪消了,

枯葉被春風吹跑了。

那有刺的殼都裂開了,

每個上麵長出兩瓣嫩葉,

笑眯眯地好像是說:

“我們又來了!”

過了許多年,

壩上田邊都是大樹了。

辛苦的工人在樹下乘涼,

聰明的小鳥在樹上歌唱,

“那砍樹的人到哪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