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營銀行百年風雨路(1 / 2)

民營銀行百年風雨路

專欄

作者:王幸平

近日,對民國金融史頗有嗜好的我從台灣地區同仁手中討得一本由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於1977年列印的《陳光甫先生傳略》。全書以文言文撰寫、繁體字豎排,紙張泛黃,頗有古籍風範。朋友叮囑說,當年刊印5000本,早已散盡。此書乃舊書畫市場淘得,彌足珍貴。

1881年出生於江蘇鎮江的陳光甫先生被譽為“中國最優秀的銀行家”、中國近代旅遊業創始人、“中國的摩根”,或可稱之為中國民營銀行之父,其獨特之傳奇經曆至今仍為兩岸金融史研究的專家們所津津樂道。

古人雲,禮失求諸野。中國大陸學者對民營金融之探討、對民國曆史人物之研究,不可不看台灣地區現存的資料。而該書作為陳光甫先生創辦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出版、刊印,對於陳光甫先生之經曆敘述,當有權威地位。誠如書中序言所雲刊印此書之目的:“分贈先生親友及本行同仁,並待史家之采摘焉”。

翻閱書本,追隨光甫先生的足跡,思緒亦隨曆史的腳步而飛揚。

勇於創新

光甫先生早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此乃常青藤名校,亦為當今中國赴美留學生之首選學校。此後回國創辦民營銀行。親力親為,嘔心瀝血,是為百年基業打下基礎。

1915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以新式經營手法於上海灘麵世,僅有員工八人,資本金十萬,謂之“小小銀行”。但獨樹一幟、影響非凡。例如儲蓄一元開戶、付款一人臨櫃,開辦倉庫與貨物抵押放款,派員進駐鐵路沿線貨物押送彙款,突破外資銀行限製開辟國際彙兌業務等等。如今看來多為尋常之事,但在當時情況下乃金融創新之先。

創辦中國旅行社亦是光甫先生金融生涯的神來之筆。蓋因當時並無經營行業的跨界限製。以至於開倉庫存貨、辦信托辦保險等等,有興趣有能力皆可為之。如今,香港中旅集團的公司曆史陳列室依舊有光甫先生照片高懸,足以佐證中旅集團之前世今生之由來。而今海峽兩岸分別有兩家“中國旅行社”營運,大陸地區為坐擁資產百億計、行政級別定為副部級的國企;台灣地區則為小巧的民營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之附屬機構。

近年來,一篇有關冀朝鼎以其經濟學家身份在民國政府中縱橫捭闔的故事廣為傳播,如人民網上的一篇文章所言,“麵試冀朝鼎的乃持中將軍銜的陳光甫先生”,令筆者不得要領。然《陳光甫先生傳略》書中所述,讓筆者茅塞頓開——“政府於抗戰開始,擴大軍事委員會之組織為大本營,設立第一至第六部,將政府與戰時有關之行政部門一律受最高統帥之節製。特任先生為貿易調整委員會主任委員,軍階為中將銜,以便利與軍事機關之接洽,與出入國境之方便。”是以“銀行家”與“陸軍中將”並非不可同日而語。

書中對陳光甫先生在抗戰中利用在美留學之深厚同學淵源出任國民政府外交專使事例有詳細描述。例如,1935年中國幣製改革,受托出訪美國簽訂“白銀協定”,又促成中美兩國政府之間為籌集抗戰軍費之“桐油借款”、“雲南滇錫借款”,為便利中美經貿往來而設立的政府背景的世界貿易公司等等均有所細述。

今天在上海設立的中國外彙交易中心之運營模式。對人民幣彙率與一籃子貨幣掛鉤來維係、掌控,亦與光甫先生當年主持“中美英平準基金委員會”有異曲同工之處。話說當年法幣與白銀脫鉤後,其幣值則與美元、英鎊掛鉤來維係。故在1941年4月,當時的民國政府分別與美國財政部簽訂了平準基金借款5000萬美元,又與英國簽訂了平準基金借款500萬英鎊,加之政府出資2000萬美元來設立“中英美平準基金委員會”;又於1947年設立“外彙平衡委員會”,其對彙率之操控如書中所言“此一委員會自開始至37年(1948年)5月,共九個月,前後調整彙率二十一次”。

光甫先生經曆頗豐,交友亦廣,朋友圈橫跨大洋兩岸中美之間,或官或商或公或私。書中曾出現多位美國財政部官員的名字,他們大多與中國社會及曆史事件有某種關聯。如摩根索、勞海,還有艾得勒——此君在1950年代,為避“麥卡錫風潮”迫害而來華定居,1994年逝於北京。尤其令筆者在意的是,書中兩次提及“美國朋友懷德先生”——即那位在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拋出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方案而大出風頭的美國財政部部長助理哈裏·德克斯特·懷特(Harry Dexter White)。懷特代表美方參與了光甫先生受命赴美與美國財政部簽署“白銀協定”的談判;另一方麵,懷特還主導了對華的“桐油貸款”項目決策——從美國借款2500萬美元,購買了大量軍需及民用物資為備受煎熬的中國抗戰軍民輸血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