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又稱“九天玄女娘娘”、“玄女”等,為道教傳說中善兵法戰勝之術的女神。
杜光庭《墉城集仙錄》說,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蚩尤行法術,作大霧三日,內外皆迷,黃帝不能勝,因設齋於太山之下,西王母遣使以符授之,並告以精思禱天,必有太上之感應。後數日,玄女乘丹鳳,禦景龍,著九色彩翠之衣,降臨黃帝齋所。授以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策使鬼神之書、製妖通靈之印、九光玉節十絕靈幡命魔之劍等。黃帝率諸侯再戰蚩尤,遂滅蚩尤於絕轡之野,並用其神術誅榆岡於阪泉之野,平定天下四方。後黃帝於荊山下鑄鼎,得黃龍迎入天宮。
道教稱,黃帝兵法戰勝及登仙之術,皆九天玄女所授符圖秘訣,九天玄女為黃帝之師、聖母元君之弟子。
“九天玄女”雖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並不顯赫,但她是一個正義之神,形象經常出現在古典小說之中,成為扶助英雄鏟惡除暴的應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中的地位亦非常重要。
雷公
“雷公”,又稱“雷師”、“雷神”等,為道教諸神中司雷之神。
“雷公”信仰由來已久,起源於中國古代先民對於雷電的自然崇拜,因為遠古時代,氣候變化異常,晴朗的天空會突然烏雲密布,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雷電有時會擊毀樹木,擊喪人畜,使人們認為天上有神在發怒,進而產生恐懼感,對之加以膜拜。
“雷公”的形象眾多。《山海經·海內東經》雲:“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這種形象是半人半獸形,人們認為雷聲在天,而龍亦飛騰於天,將二者結台在一起;又將其腰間想象有一鼓,鼓發雷聲。
後來“雷公”的形象進一步變化。《酉陽親俎·前集》說:“豬首,手足各兩指,執一赤蛇齧之。”《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說:“豕首鱗身。”《鑄鼎餘聞》說:“大首鬼形,白擁項,朱犢鼻,黃帶,右手持斧,左手恃鑿,運連鼓於火中。”《集說詮真》引《搜神記》說:“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餘,狀如六畜,頭如獼猴。”《夷堅丙誌》說其形如奇鬼:“長三尺許,麵及肉色皆青。首上加幘,如世間襆頭,乃肉為之,與額相連。”總之,“雷公”形象不定,體形或龍、或人、或獸,臉形或人、或猴、或豬、或鬼。
明清時代,“雷公”的形象趨於統一,其標準形象概為《集說詮真》中所述:“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頦長而銳,足如鷹顫,而爪更厲,左手執楔,右手執槌,作欲擊狀。自頂至傍,環懸連鼓五個,左右盤躡一鼓,稱曰雷公江天君。”可見,“雷公”此時最明顯的特征是猴臉、尖嘴。雷公神誕之日為農曆六月二十四。
電母
“電母”,又稱“閃電娘娘”、“金光聖母”等,為道教諸神中司掌閃電之神。
電母信仰是從雷神信仰中分化出來的,早期雷神兼管雷電,稱“雷公電父”。後來,按照人們陰陽對立男女配對的心理特征,電父搖身一變成為女性,電母之稱至遲出於宋代,蘇軾有詩雲“麾駕雷車嗬電母”,《元史》雲“電母旗,畫神人為女人形”。
電母之職與雷公相同,原來是管理雷電。但自先秦兩漢起,民眾就賦予雷電以懲惡揚善的意義。
總之,電母為雷神屬部神,與雷神相配,民間信仰中多與其他氣象神合祀。蘭州金天觀中設有雷壇,專門供奉雷祖,左右分列十大雷神、雷公、電母、風伯、雨師恃立其下。電母形象端莊,穿朱裳白褲,兩手運光。
電母神誕之日與雷公相同。如今,道教信徒一般隻在祈求雨雪時才奉祀雷公電母,專門奉祀的已不多見。
風伯
“風伯”,又稱“風神”、“風師”、“飛廉”、“箕伯”等,為道教諸神中司風之神。
風伯崇拜起源較早。《周禮》的《大宗伯》篇稱:“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東漢蔡邕《獨斷》則稱:“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風。”
風伯之職,就是“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風是氣候的主要因素,事關濟時育物。《風俗通義》的《祀典》稱,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
春秋戰國以後,風神信仰逐漸統一,中原一帶信仰的風神為星宿,南方一帶信仰的風神則為鳥形或帶有羽翼的飛廉。
對風伯的奉祀,秦漢時就已經列入國家祀典。《唐會要》稱,奉祀風伯,升入中祀,並且要“諸郡各置一壇”,與王同祀。道教宮觀中也有設殿供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的,其風伯塑像常作一白發老者,左手持輪,右手執扇,作扇輪子狀,稱風伯方天君。風伯神誕日為農曆十月初五。
雨師
“雨師”,又稱“雨神”等,為道教諸神中司雨之神。
雨神信仰與風神一樣,起源很早。《周禮》的《大宗伯》篇稱:“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東漢蔡邕《獨斷》則稱:“雨師神,畢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雨。”畢星是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此當是以星宿為雨神。
另外,也有以人物為雨神。屈原《天問》雲:“蓱號起雨。”漢代王逸注稱:“蓱,萍翳,雨師名也。”《風俗通義》稱:“春秋左氏傳說,共工之子,為玄冥師。”玄冥,也是雨師名。晉《搜神記》稱:“赤鬆子者,神農時雨師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更以神鳥為雨師,稱:“雨師者,商羊是也。商羊,神鳥,一足,能大能小,吸則溟渤可枯,雨師之神也。”唐宋以後,龍王崇拜逐漸取代了雨師的位置。
雨師的奉祀,秦漢時已列入國家的祀典。《唐會要》稱,奉祀雨師,升入中祀,並且要“諸郡各置一壇”,與王同祀。道教雨師的塑像常作一烏髯壯漢,左手執盂,內盛一龍,右手若灑水狀,稱雨師陳天君。雨師之神誕日為農曆十一月二十。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土地公”、“土地爺”,是道教諸神中管理一方土地的神。
“土地神”源於古代的“社神”,《公羊傳》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漢應昭《風俗通史·祀典》引《孝緯經》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報功也。”清翟灝《通惜編·神鬼》雲:“今凡社神,俱呼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