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

“彭祖”,傳以長壽見稱,原是先秦傳說中的仙人,後道教奉為仙真。彭祖生於六月初六,係上古顓頊帝玄孫,軒轅黃帝第八代傳人。

傳說,帝堯的時候,他因為進獻雉羹,堯便把彭城封給他,所以後世稱他為彭祖。舜的時候,他從師尹壽子,學得真道,遂隱居武夷山。

到商代末年,彭祖已有800餘歲。盡管年紀很大,可他仍不顯衰老。他自幼喜好恬靜,不追求名譽,不汲汲於世事,不刻意打扮自己,終日以養生修身為事。商王請他作大夫,他推托不了,隻好應允,卻常常以有病為由,不上朝聽政。他精通補導之術;常常服用水桂、雲母粉、麋角散。平日沉默寡言,從不誇耀自己有道,也從不作一些詭惑變化鬼怪之事,以博取名譽。

他也常常雲遊四方,從不乘車馬,即使要出外周遊數十日、百日,也不帶幹糧,回來之後,衣食與平常無異。他也善於導引行氣,經常從早到晚閉氣內息,之後,揉擦眼睛,按摩身體,舐唇咽唾,才站起身來。有時身體疲乏不適,他就導引閉氣,攻治患處,使其九竅、五髒、四肢以至毛發都氣流通暢,身體又舒服如初。商王聽說後,便親自來向他問道,他閉口不語;給他數萬金,他如數收下,全部分給百姓。

彭祖因首創“雉羹”治好堯帝厭食症,被尊稱為“廚行的祖師爺”;並以“善導引行氣”,開創我國氣功練身之始;以“延年益壽”而聞名於世,被後人敬仰。

容成公

“容成公”,又稱“容成子”,道教仙真。

容成公事跡載於《黃帝內經·素問》、《神仙傳》、《列仙傳》、《軒轅本紀》等書中。葛洪《神仙傳》曰:“字子黃,道東人。”稱其“行玄素之道,延壽無極”。《列仙傳》稱其為老子之師。又稱曾為黃帝師。善補導之術,守生養氣,發白更黑、齒落複生。南宋曾慥編集《道樞》,撰有《容成》一篇。《福建通誌》稱容成公棲太姥山煉藥,後居崆峒山。房中家多祖述容成公。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編者趙道一認為,容成公“煉精於玄牝”之道實非房中。《漢書?藝文誌》著錄有《容成陰道》26卷。《後漢書·藝文誌》著錄有《甘始容成陰道》10卷。

務成子

“務成子”,又稱“務成昭”、“巫成”,是道教興起前傳說中的神仙。

務成子傳為帝堯之師,又傳說為帝舜的老師。《荀子·大略》中說:“舜學於務成昭。”又傳說為古代房中家。其養生原則是順從天地陰陽四時變化的規律,以利於身體健康。馬王堆出土醫書《十問》雲:“巫成以四時為輔,天地為經。”《漢書·藝文誌》著錄有《務成子陰道》36卷。《抱樸子·內篇·明本》裏載錄“務成子煉丹法”。

河上公

“河上公”,又稱“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黃老之道的開山祖師,道教仙真。

河上公曾為老子《道德經》作注《河上公章句》,成書早,流傳廣,影響大,但是其真實姓名生地無人能知。《神仙傳》載:“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修仙得道之處在琅琊(今山東日照)天台山。對此,東晉葛洪在《嵇中散孤館遇神》中說:“紀年曰: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鼇背負之山也,浮遊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斬鼇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於琅琊之濱。後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有嵇康者,師黃老,尚玄學,精於笛,妙於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嚐遊天台,觀東海日出,賞仙山勝景,訪太公故地,瞻仙祖遺蹤,見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猶存。”日照狀元張行簡在文中也對此有所記載:“念我日照,雖偏居海隅,卻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勝,背依泰沂,懷抱東海,更兼仙山飄渺,河流縱橫,自古為日神祭祀之地,黃老成仙之鄉。河上公、安期生、於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漢武到此尋仙訪道,可謂盛極一時也。”

河上公最著名的弟子是北極真人安期生。《史記·樂毅列傳》太史公曰:“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巨公,樂巨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安期生

“安期生”,又稱“千歲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稱之為北極真人。他或居天庭,或遊山中,或飄海上,或隱地下,世人傳為海上仙人。

關於安期生的傳說,《列仙傳》和《曆代神仙通鑒》、《史記》等書均有記載,書中稱其為琅玡阜鄉(今山東諸城境內)人,賣藥於東海邊,當時人們都稱他為千歲翁。相傳秉始皇東遊時,聞其名而邀請相見,與他交談了三天三夜,始皇稱之為異人,於是喝以黃金玉璧。安期生將黃金玉璧放在阜方亭內,並留書一封,以一雙赤玉舄為報,讓秉始皇於數年之後到蓬萊技他。秉始皇於是派遣徐市(徐福)盧生等數百人入海探尋,船未至蓬萊山,則遇風暴而還。秉始皇目到阜鄉亭,在東海邊修建祠堂十餘處來祭奉他。秉朝滅亡後,安期生與好友蒯通一同前往,西楚霸王項羽想請他為官,於是他又遠走他鄉,不知所終。《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劉徹仰幕仙道,方士李少君就對武帝說,他曾於東海之上親自見到安期生,所食之棗大如瓜。漢武帝被李少君所言打動,除了親自祭祀安期生外,還派遣方士乘船到東海尋找。直到李少君仙化後,這種活動才稍微停息。後方士欒大又對武帝說,他在東海之上曾與安期生結伴為友,於是武帝又派遣欒大到東海向安期生求長生不死之藥。

另據《史記·樂毅傳》載,安期生曾拜學於河上丈人,書曰: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後以道授馬鳴生,馬授陰長生,陰授朱先生。然安期生所傳授的不止馬鳴生一人,還有毛翕公、李少君、東漢王老等。

其實,安期生的仙跡不僅僅在海上,而且遍及全國各地,《賈氏說林》記載,大河之南有人得到過他的大棗,煮之三日始熟,香聞十裏,可使死者生,病者起,健康之人食之,則可白日飛升。

麻姑

“麻姑”,又稱“麻姑元君”,道教仙真。

葛洪《神仙傳》稱其為仙人王方平之妹,建昌人,於牟州東南姑餘山修道,為上真元君之亞。東漢桓帝時,王方平仙人降於蔡經家,召麻姑。隨鼓簫之聲,眾官簇擁而至,衣著錦繡,光彩奪目,手似鳥爪,頂中作髻,餘發垂至腰際,自稱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王方平設宴招待,麻姑撒米祛穢,所撒之米全部變成珍珠。宴畢升天而去。或謂麻姑,唐朝時人,姓黎,字瓊仙,先入宮為宮人,後在麻姑山丹霞宛陵洞天(相傳在江西南城縣城西,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修道,並於此得道成仙,事見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