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湘子
韓湘子,道教八仙之一,法器為紫金蕭。
普遍的說法是,韓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侄子(有說侄孫)。生性放蕩不羈,不好讀書,好飲酒,二十歲時去洛下探親,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訊全無。後忽然回到長安,衣衫破舊,行為怪異,韓愈讓他入學校和學生讀書,但韓湘子和學員討論時一言不發,喜和下人賭博,喝醉了就睡在馬房中,或露宿街頭,韓愈擔心不已,問他:“人各有所長,就算小販也有一技之長,你如此胡鬧,將來能做什麼呢?”韓湘子說:“我也有一門技巧。隻是你不知道。”韓愈問:“那你能做什麼?”時值初冬季節,韓湘子令牡丹開花數色。後來,呂洞賓化名“官無上”,前來傳道、點化韓湘子,使韓湘子位列仙班。
曹國舅
曹國舅,道教八仙之一,法器為玉笏。
曹國舅是八仙中地位最尊貴的,盡管地位很高,被封為國舅,而且天資聰穎,但是他並不喜歡享受富貴的生活,不喜歡利用特權,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
曹國舅有一弟自恃為帝室的親戚,逞強行惡,搶奪百姓的田地據為己有,而且不法的小人多出自其門。曹國舅自始至終竭力規勸他,都不能使其改過自新,最後竟被其視為仇人。曹國舅說:“天下之理,積善者昌,積惡者亡,這是不可更改的。我家行善事,累積陰功,才有今日之富貴。如今我弟積惡至極,雖然明裏他能逃脫刑典的製裁,但暗裏卻難逃天法。如果一旦禍起,家破身亡,到那時想牽隻黃狗出東門,都是不可能的,我即感到恥辱又害怕真的會發生此事。”
於是曹國舅散盡家財,周濟貧苦之人。最後,他辭別家人和朋友,身穿道服,隱跡山岩,修心煉性。數年之後,他已達到心與道合、形隨神化的境界。一天,漢鍾離和呂洞賓遊至他修道之處,問他:“你閑居時修養什麼。”國舅答:“其他的無所作為,隻修道而已。”二仙問:“道在哪裏?”國舅指著天。二仙又問:“天又在哪裏?”國舅指著心。漢鍾離笑道:“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經洞悟道之真義了。”於是授他《還真秘旨》,令他精心修道。不久,曹國舅由漢鍾離、呂洞賓引入仙班。
驪山老母
“驪山老母”,又稱“黎山老母”、“驪山老姥”,道教神仙。
《集仙傳》載:“驪山老姥,古女仙也,風華絕代。”秦始皇曾在驪山閣道與她相遇,欲加輕薄,被她用法術懲罰。自此之後,她裝扮為老嫗,人們便以“姥”稱之。
又說,唐隱士李筌好神仙之道,曾於嵩山石壁中得《黃帝陰符經》,抄讀數千遍,竟不曉其義理。後入秦地,在驪山下遇一老母,衣衫襤褸,拄一拐杖,自語:“火生於木,渦發必克。”李筌大吃一驚,因為這正是《黃帝陰符經》中的文字,於是便恭敬地問她從何而得。老母回答說:“吾受此經,已三元六周甲子矣!”於是坐在樹下,為李筌講說陰符玄義。李筌食老母所賜麥飯而歸。自此以後,辟穀修道,成為仙人。
驪山老母不僅是道教供奉、祭祀的一位遠古尊神,民間祭祀老母的活動也由來已久。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是驪山老母廟會,曆時五天,屆時,各地香客、民眾數萬人上驪山朝拜、祭祀,場麵十分壯觀。
鎮元子
“鎮元子”,又稱“鎮元大仙”,為地仙之祖,道場設在西牛賀洲萬壽山五莊觀。
《西遊記》中,就有有關鎮元子的故事。鎮元子道術深厚精深,他種的人參果,九千年成熟一次,聞一聞神奇的人參果,就能活三百六十歲;吃一顆,就能活四萬七千年。鎮元大仙三綹美髯,貌似童顏,手無兵器,隻有一隻玉塵麈。在與孫悟空打鬥中,一隻玉麈抵得住千鈞之力的金箍棒,隻兩三個回合,他施展袖裏乾坤的法術,把唐僧師徒連人帶馬裝進袖子裏,本領著實厲害。但大仙心胸開闊,氣度不凡,當孫悟空請來菩薩救活人參果樹後,他不記前嫌,與孫悟空結拜為兄弟,並且慷慨舉辦人參果會,用珍貴的人參果宴眾仙和唐僧師徒,頗有大仙氣度。
龍王
“龍王”,道教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一,為道教諸神中司興雲降雨之神。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製。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道教中,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媽祖
“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後”、“天後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道教女神,為中國東南沿海及台灣、琉球等地所奉的航海保護神。
相傳,媽祖俗姓林,出生於宋朝福建省興化軍莆田縣湄洲島,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因此又稱林默娘。
默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誌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誌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隻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默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裏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默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年僅二十八歲的默娘與世長辭。這一天,湄洲島上人們紛紛傳說,他們看見湄峰山上有朵彩雲冉冉升起,又恍惚聽見空中有陣陣悅耳的音樂……
從此以後,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媽祖自北宋開始受人建廟膜拜。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期,是媽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一個高峰。此外,隨著大量而不間斷的華人海外移民活動,各地華埠(尤其是沿海地區)多可見媽祖廟的蹤影,譬如日本長崎、橫濱的媽祖廟、澳門媽閣廟、馬來西亞吉隆玻天後宮、菲律賓隆天宮。乃至於歐洲和美洲也開始有了媽祖廟。到清康熙帝時,媽祖被冊封為“天上聖母”,媽祖更被神格化,媽祖信仰的傳播範圍更廣、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