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主流
時事報道
近期,兩個分別在北京和台北舉行的書畫展引人矚目——
“美麗台灣——台灣近現代名家經典作品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用近170幅經典名作,追溯了1911年至2011年百年台灣美術的發展曆程。
“中華畫院藝術大展”在台北孫中山紀念館展出,以國畫、書法、西畫、現代藝術、立體造型等形式,展出了50多名大陸藝術家、200多名台灣及海外藝術家的作品。
兩個展覽,兩個城市,互相眺望。
近年來,兩岸美術交流持續升溫。2004年和2005年,“潤——大陸優秀青年水墨畫家作品展”和“韻——台灣當代水墨名家畫展”先後在台北和北京舉辦,“潤”、“韻”相互呼應,可見其深意;2006年,“台灣美術發展1950—2000展”在北京舉辦;2007年,劉國鬆在北京故宮舉辦“劉國鬆繪畫一甲子”展。
1949年前後,一大批大陸美術家赴台灣,這些藝術家的大陸身份、美術淵源和在美術界的影響力,給台灣美術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中華傳統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主流。一直以來,大陸文人畫對台灣美術影響甚大,成為台灣重要的繪畫傳統。雖然日據時期傳統的文人畫被壓抑,膠彩畫盛行,但兩岸之間不斷的交流彌補了特殊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差異。”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說。
雖然同在中華傳統文化浸潤下,大陸和台灣的美術卻因近現代曆史遭遇不同而各有特點。例如,人們普遍認為大陸的寫實傳統要大於台灣,而台灣在現代探索、觀念和技法的更新上似乎走在前麵。
“台灣美術和大陸美術給人的感覺很不一樣,日據時期台灣美術受日本影響較大,而大陸美術在1949年以前主要是受法國、比利時的影響,1949年以後是受蘇聯影響。不管是受到哪裏的影響,這些外來的藝術觀念、樣式、技法,其人文氣質都是歐洲的。因此,在受外來影響方麵,大陸和台灣的曆史境遇其實是很相似的。”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說。
其實,大陸美術與台灣美術的同與不同,都是在相互觀照中走過的。渡海藝術家與大陸的文化淵源,讓台灣美術不斷得到傳統文化的啟示,而大陸藝術家也從對岸的現代探索中汲取了靈感。
· 兩岸訪談 ·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
希望進一步深化桂台經貿文化合作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率廣西經貿文化參訪團抵台,開始了為期5天的經貿、文化交流之旅。彭清華成為十八大後,也是2013年大陸首位到台灣參訪的省市區主要領導。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代表主席馬英九歡迎經貿團訪台。
吳伯雄首先對四川雅安地震災區表達關切與慰問之意。他在致辭時強調,兩岸和平穩定的局麵來之不易,大家都要珍惜。一是珍惜“九二共識”的基礎,二是加強經貿合作,三是深化文化交流。
彭清華感謝台灣同胞對地震災區展現的血濃於水的情誼。他介紹,此次廣西經貿文化參訪團以“心手相連、共創繁榮”為主題來台參訪,希望進一步深化桂台經貿文化合作特別是產業合作,促進桂台各界交流,增進兩地民眾的了解和感情。
在台期間,參訪團將拜會台灣政商界人士、在高雄舉辦“兩岸產業高峰會議——2013年桂台經貿文化合作論壇”、到花蓮等市縣與台灣民眾深入交流。
彭清華表示,此次廣西經貿文化參訪團以“心手相連、共創繁榮”為主題來台參訪,希望進一步深化桂台經貿文化合作特別是產業合作,促進桂台各界交流,增進兩地民眾的了解和感情。
在台期間,廣西參訪團將舉行一係列的經貿交流活動:一是拜會台灣政商高層人士;二是在高雄舉辦“兩岸產業高峰會議——2013年桂台經貿文化合作論壇”,拓展桂台產業合作;三是到花蓮等市縣與台灣民眾廣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