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轉型進程中的生態布局
時事報道
作者:鄧聿文
建設"美麗中國",善待我們的生態和環境,歸根結底,取決於政治和經濟體製的改革程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係。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曾提出了一個觀點: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對建設"美麗中國"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鄧小平當年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個觀念後來被人們廣泛接受,從而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發展。
今天,正是環境問題的敏感期,各類環境事件層出不窮,霧霾、禽流感等更使得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要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進而使生態環境成為每個人都能分享到的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前提是我們要把生態環境本身看作生產力。應形成這樣一個基本觀念,並讓人們首先是各級領導幹部廣泛接受。
從生產力和生態環境的關係來看,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外部生態環境。作為維持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命支持係統,生態環境為人類提供了生產力三大基本要素中的各種自然要素,如勞動資料中的土地,勞動對象中的礦藏、森林等。
可以說,生態環境是影響生產力結構、布局和規模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它直接關係到生產力係統的運行和效益。優良的生態環境不僅能夠轉變為經濟優勢,它本身就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重要的公共品,使生活於其中的每個人都受益。
所以,十八大才會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其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在長期的發展中,由於我們未能理解發展的真義,更由於存在現實的脫貧和現代化的趕超壓力,很大程度上,我們的發展是以破壞環境和生態為代價的,環境受破壞的嚴重程度遠超經濟增長的速度。但如果說,過去囿於生存壓力,普通百姓對於環境問題尚能容忍的話,現在,隨著人們環境權益的提高以及對生活的要求更高,這種容忍度越來越低。這種情況下,需要從生產力的角度,從公共品和民生福祉的角度來看待環境問題,改變目前"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的傾向,真正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
為此,須改變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決策模式和管理方式,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係,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係、考核辦法、獎懲機製;同時,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製度和生態補償製度;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製度和環境損害賠償製度等各種製度。
其中,最根本的要做好兩點:一是決策須民主化、透明化;二是建立一個市場化的補償機製和獨立的環評機製。凡是政府的公共工程、項目建設,不論是否存在環境破壞,在整個決策過程中,都要做到公開、透明,涉及到相關利益群體的,須參與政府的決策;與此同時,形成一個很好的協商補償機製,如果預期會產生環境損害或者已經發生了環境損害,需要根據市場原則產生一個大家都可接受的市場補償價格。自然,這也就要求確保環評的獨立性。
一個合乎自然和人性的發展,不僅要有經濟增長,還要青山綠水,幹淨的環境和清潔的空氣。建設"美麗中國",善待我們的生態和環境,歸根結底,取決於政治和經濟體製的改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