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力量,來自以往抗震救災的磨煉和平時的演練——
從解放軍到武警部隊,從公安消防部隊到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從國家衛生應急隊到國家礦山救援隊,一支支救援隊伍從各地趕往災區……地震發生當天,共有166支救援隊伍進入災區,災區迅速聚集了2.4萬多名搶險救援人員、1.1萬多名醫療衛生人員。
巧合中包含著必然。地震發生前一天,四川公安消防總隊剛剛結束一次代號“閃電-A”的跨區域地震救援演練。20日上午,這支隊伍直接開赴災區。
這力量,來自改革發展所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
震後,中央財政緊急撥付救災資金10億元。國家發展改革委緊急協調向災區組織調運油品4300多噸、活動板房1.1萬平方米。民政部立即向災區調運5萬頂帳篷、10萬床棉被、1萬張折疊床……
一輛輛“搶”字號專列在鐵路大動脈上疾馳,一輛輛裝載著救援物資的車輛向災區進發,一架架軍用直升機直接對災區進行定點空投。
“越是艱險越向前”——自強不息,多難興邦,在大地震顫中,迸發出感天動地的“中國精神”,給人力量,給人信心
“越是在困難的情況下,越是要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同舟共濟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氣神。”
4月24日,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強調。
這是一種不等不靠、頑強自救的自強精神——
“我不哭,我很堅強。”互聯網上,一張“微笑女孩”的照片迅速流傳,純真的笑容讓人們感受到自信與堅強。
一個個慘烈而真實的故事,讓人們的心弦一次次為之觸動。
獨自搬開上百斤重預製板救出兒子的母親,徒手刨出被牆壁壓著的母親的19歲男孩,含淚告別亡母即返醫院救治傷員的年輕護士,支持丈夫赴災區而進行一場沒有新郎的婚禮的美麗新娘……
高山上,峽穀裏,在基層黨員幹部的帶領下,一個個村莊的人們奮起自救,組織運糧隊,搭起簡易帳篷,廢墟上再次升起嫋嫋炊煙……
生命的頑強不屈、堅忍不拔,讓人們的心靈一次次受到震撼。
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人本精神——
12歲的高詩琴,在蘆山地震中被垮塌的建築物砸中導致腹腔出血、失血性休克、脾髒破裂、肺部挫傷、肋骨骨折,一度生命垂危。什邡救援隊肩扛手抬把她送出山區,解放軍醫生在野戰方艙中為她緊急手術,北京的專家通過遠程診療係統指導,合力把花季少女從死神手中搶回。
這位地震災區進行的第一例重症手術救治對象,術後30多個小時便拔下了呼吸機管。“感謝阿姨叔叔,是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這是小詩琴拔下呼吸機管後說的第一句話。
廢墟上,帳篷裏,山路上,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已經深植於這個國家的肌體。
這是一種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拚搏精神——
蘆山地震的震中和受災地區都在山區,地震引發山體滑坡和崩塌,造成電力、通訊道路等基礎設施嚴重損毀。各路救援隊伍排除萬難不斷向前挺進。
地處大山深處的寶興,一度成為“生命孤島”。20日19時10分,兩部海事衛星電話通過空降方式送達寶興縣委縣政府,災情及時報出。21日淩晨,30多名公安消防隊員經過艱難跋涉,出現在寶興縣靈關鎮。22日淩晨,靈關鎮通往縣城穆坪鎮的公路全線搶通,最後一個“孤島”不再孤獨。
這是一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精神——
地震發生23分鍾後,中國第一支由民間專業人士組成的緊急救援公益機構四川藍天救援隊集結完畢。海南地震救援隊、瀘州山地救援隊、北京紅星救援隊、陝西災害救援隊……更多的民間救援隊伍在短時間內相繼進入災區。
“磨刀老人”把兩年來積攢的1966.2元硬幣全部捐給災區, “稀飯哥”三天義務為災區群眾熬60鍋粥……凡人善舉,凝聚起抗震救災的強大正能量。
“今天,我們都是蘆山人”,互聯網上,地震傷亡數據不斷刷新的同時,祝福祈禱、微博尋親、民間捐贈、報名獻血,來自民間的愛心迅速湧向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