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尋澄江文廟的曆史深處(2 / 2)

據了解,從明代隆慶年間,澄江府由現在的舊城搬到縣城後,到現在澄江的縣政府所在地都在這裏,隻是在具體的修建位置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整體都在文廟的古建築群內。順著澄江縣文管所工作人員指的方向看去,在文廟不遠處有一塊空地,澄江縣文管所的工作人員說:“那裏便是以前澄江府衙的所在地。”如此,澄江縣政府位於文廟內原來是有原因的。

珍貴石碑:孔孟之道藏於其中

從碑文可以看出,範忠宣在教育其孩子時,仍重孔孟之道,並推崇“仁”的思想。

再回到文廟中殿,才知道“趙孟頫石碑”原來藏於中殿之內。趙孟頫,字子昂,號鬆雪道人、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吳興人士,是元代著名大書畫家,楷書四大家之一,篆、隸、真、行、草五體均擅,尤以行楷著稱於世。

“趙孟頫石碑”呈黑色,嵌於牆壁之中,題款為:“知澄江府事王堃設趺敬立。”碑上刻有範忠宣教育其兒子的一段話,為“範忠宣公曰:我平生所學,唯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盡,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寮友,親穆宗族,未嚐須臾離此。又嚐戒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曹能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其大意為:我一生學習,所得到的隻有忠、恕二字,這兩個字一生也用不完,以至於在朝做官侍奉君王,接待同事和朋友,與親戚宗族的人和睦相處,從來沒有一刻離開這兩個字。又告誡子弟,一個人即使再笨,但他在指責別人時總是很聰明的;一個人即使再聰明,寬恕自己時總是顯得很糊塗。你們應當用指責別人的心情來指責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情來寬恕別人。這樣,不怕不具有聖賢的地位。

從碑上這段話可以看出,範忠宣在教育其孩子時,仍重孔孟之道,並推崇“仁”的思想,寓意尊崇孔聖之道,協和萬邦,凡事處置得體,但是卻有著區別。文中“我平生所學,唯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寮友,親穆宗族”偏向孔子的“仁者愛人”;而另一句,“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曹能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偏向孟子的憤世嫉俗,並強調“格”、“氣節”。

據查,碑上的範忠宣公就是範純仁,為北宋大臣,人稱“布衣宰相”。字堯夫,諡忠宣,今江蘇蘇州人,範仲淹次子。在其父過世後才出來做官,其家風儉樸,並言傳身教,著有《範忠宣公集》。

在石碑的落款處寫有:“延祐戊午嘉平月既望 吳興 趙孟頫 子昂書萬曆丙午扶溝後學劉懋武鐫石。”據查,劉懋武,為河南扶溝人,萬曆年間任澄江知府。在其石碑左下角的地方還有一部分小字,為:“此書圓腴遒勁,定為吳興真跡,且忠宣所言忠恕,都人士子終身行。劉公刻此,意深遠矣。兵燹後,餘由民間訪得,移置書院,後學其永寶之。”落款:“光緒壬午春,貴陽陳燦。”據查,陳燦,字昆山,貴陽人,光緒七年署知府,累官甘肅布政使。

此碑名為“範忠宣公忠恕碑”,行楷。有資料記載,延祐戊午年(1381年)嘉平月既望吳興趙孟頫書畫屏一堂,書法秀潤勁拔,至萬曆丙午年(1606年)劉懋武將屏字鑲刻在石碑上。在“鹹同之亂”後流落於民間,後得知府陳燦尋回重立。此碑輾轉流傳邊陲,曆經劫難而僥幸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