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尋澄江文廟的曆史深處(1 / 2)

探尋澄江文廟的曆史深處

文化

作者:韓東起

· 它是雲南省比較大的文廟之一,是澄江縣境內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

但凡喜愛書法,並對此有研究的書法愛好者要是能收藏一幅趙孟頫的字,便如獲至寶。然而在澄江縣的文廟裏卻有一塊石碑,據說上麵就刻有趙孟頫的書法。

澄江文廟:銘刻時空記憶

文廟自清代建成以來,一直是澄江學子求學的一塊聖地。整個建築群基本保持了明清時的建築風格,凸顯肅穆恬靜,其規格是當時全省最高的。

據資料記載,澄江文廟始建於元朝大德年間。當時建文廟已在雲南興起,澄江路總管蒙古人魁納也在金蓮山建成文廟,以崇尚孔聖人。據載,自明隆慶五年(1571年),遷府城於舞鳳山下之後,改舊文廟為玉筍書院。新府城便無文廟,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任知府的黃元治為解決澄(江)陽(河陽)兩級學宮,便倡議在新府城建文廟,並於當年動工。又由於康熙年間澄江進士趙士麟在京任少宰,故澄江文廟突破一般府城規格,建築規模特別宏大、壯觀。乾隆、道光曾重修,光緒二年(1876年),地方紳士、官員又捐資重修。堪稱附近州縣廟宇之冠,也是雲南省比較大的文廟之一,是澄江縣境內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

文廟坐落於澄江縣城內,建築由大門、泮池、三孔石拱橋、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組成,全部建築均建在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上。

走進文廟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泮池和狀元橋。橋上護欄共有22個石雕,有雕龍、人物等。其石雕精美優雅,但可惜的是曆經歲月的洗禮,這些石雕有的已經殘破,橋麵的青石板和從夾縫中長出的雜草,以及古樸而光滑的橋麵同樣銘刻住了時空的記憶。沿橋直行便是欞星門。

欞星門是文廟內建築中軸線上的第一道牌坊門,出現時間不晚於唐代,並分南方式樣和北方式樣,按材質分木結構和石結構。北方式樣簡潔,突出氣勢之宏;南方式樣精致,講究雕刻之美。而這個欞星門屬於典型的南方式樣,為三楹牌坊式重簷木石建築,其端莊俊秀,氣勢巍峨,鬥拱繁富,雕飾精細。那麼欞星門為什麼會在所有文廟中出現?這是因為欞星門有一個意旨,就是天門。所以宮室、祭祀建築、壇廟和陵寢建築都設有欞星門,而“欞星”就是古代天文學上的“文星”,並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於此。

穿過欞星門便是文廟的中殿,中殿後麵便是文廟的中心建築——大成殿。

在通往大成殿的台階上有一塊丹樨碑,又叫做丹陛碑。古時,一個大型的建築物,通常會有一座大殿,殿前有突出的台座,稱之為丹樨,通常與階梯相連。左右兩邊會擺放吉祥獸,如獅子、龍、麒麟等,有時也會稱碑上的吉祥獸為丹樨。據澄江縣文管所的工作人員介紹,丹樨碑把台階一分為二,文武官分別從丹樨碑兩旁上下。仔細看碑上刻有5條龍,正中一條較大,其龍吞雲吐霧、活靈活現,顯得格外莊重。而在碑後便是大成殿。

“在大成殿前有月台,殿高18米,五開間,進深19.5米,為土木結構抬梁式構架,重簷歇山琉璃瓦頂,八個翼角上翹約45度。明間和次間有20道雕有龍鳳的格子門,簷枋下雕有花鳥走獸窗,簷枋雕有龍鳳花鳥走獸,雕刻工藝精美。文廟自清代建成以來,一直是澄江學子求學的一塊聖地。整個建築群基本保持了明清時的建築風格,凸顯肅穆恬靜,其規格是當時全省最高的。”澄江縣文管所的工作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