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圍燕軍快速攻占,速度之快,攻勢之猛讓人不敢想象,等李景隆反應過來已經遲了,峽穀口已經被亂軍占據。
“立刻帶人衝出去求援。”
這個時候李景隆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物資補給都在後麵,一旦被人堵住穀口,自己這些人弄不好都要困死在裏麵。
一隊人馬朝著穀口方向猛衝,李景隆站在高處看著穀口位置,此時,對方的合圍之勢尚未形成,李景隆同樣挺槍往前衝。
穀口位置的廝殺隻能用慘烈來形容,燕軍鐵了心要在這裏吞掉李景隆大軍,然後快速改變整個戰局,任憑李景隆帶著人拚命的往外攻,始終沒有辦法突破燕軍重圍。
沒有辦法,隻能強行攻擊一個位置,隻有這樣,才能有一隊人衝出去報信,這個方法確實管用,隨著一陣猛衝,終於有一隊騎兵衝了出去。
當然,李景隆根本不知道,這是燕軍按照劇本在演戲,先是拚命守住穀口,給人想要在這裏困死李景隆的假象,然後故意在一個位置放鬆防禦,然後放一隊人馬出去。
就在那隊騎兵衝出去同時,穀口的防禦瞬間一緊,這個時候,任憑李景隆如何往外衝根本沒用,沒有辦法,隻能帶著兵馬向後退去。
此時,李景隆前後受敵,最開始進入的一萬燕軍還剩下幾千人,爬到高處和燕軍周旋,這些人都是爬山的好手,而且山上多石頭,這些都是天然的防禦,下麵追擊的南軍叫苦不堪。
“將軍,現在怎麼辦?”
李景隆坐在一塊大石上,周圍都是屍體,有人拿來水袋,李景隆喝了一大口,“不要急,等天黑之後突襲,一定可以從這裏殺出去。”
李景隆的算盤再一次落空,峽穀口的寬度有限,所以,就算裏麵的兵馬再多,彼此隻能擠在一起,這個時候,缺的隻是一支能打硬仗的精銳,而不是靠人數堆積起來的大軍。
天光大亮,李景隆斜靠在地上,這個時候,滿地都是人,已經分不清楚哪裏是活人還是屍體,激戰一夜,還是無法衝出,沒有辦法,李景隆隻能改變策略,原地待援。
如果李景隆選擇一直拚命往外衝,應該可以,畢竟堵住穀口的隻有區區兩萬兵馬,最怕的就是李景隆這種,衝了幾次,看著沒有辦法衝下來,索性放棄,這樣對士氣的影響極大。
此時,李景隆的兵馬隻能用潰不成軍來形容,怎麼的都有,躺著的,趴著的,蹲著的,坐著的,除了外圍那些負責防禦的之外,剩下的人都在峽穀內歇息,為什麼要這樣,也是沒有辦法,餓,肚子餓,這樣躺著消耗能少一些,李景隆也不清楚,援兵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到。
就在李景隆率兵出城之後,朱棣再次派出大軍,兵力達到十萬,而且都是攻城的精銳,這就是朱棣的過人之處,眼見真定府有老將軍耿炳文在一直難以攻破,索性派出一隊人馬來攻濟南,李景隆已經帶著精銳離開,現在濟南城內隻剩下老弱病殘,而且人數上不足兩萬人。
就算有城牆在,想要憑這些人打敗十萬燕王精銳無疑是癡人說夢,偏偏就有一個人不信邪,而且還是個書生,都說打仗這種事是粗人幹的活,看著城下的大軍,濟南城的守將慫了,這個時候一個人站出來。
這個人就是鐵鉉,鐵鉉性情剛決,聰明敏捷,太學讀書時,熟通經史,成績卓著,由國子生被選授禮部給事中,後調任都督府斷事。曾經審理懸而未決的案件,立刻就做出了合理的判決,其才幹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朱元璋賜給他“鼎石”的字。建文帝即位後,鐵鉉升任山東參政。
一直在打仗,鐵鉉負責的就是糧草的調運,李景隆率領大軍出城的時候,鐵鉉曾經給李景隆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就是說不要出城,應該學老將軍耿炳文堅守不出,這一下惹惱了李景隆,直接把信給撕了。
朱棣認識到濟南在戰略上的重要性,奪取濟南,進可南下金陵(今南京),退可以劃黃河而割據,這就是為什麼朱棣非要打濟南的原因。
當時留守的李景隆的一個將領名叫盛庸,大軍出征,留下的肯定是最得力的,恰恰相反,這個人平時就喜歡和李景隆對著幹,因為有些本事,所以李景隆也拿他沒辦法,索性讓他在這守城。
所以,這也是巧合,鐵鉉拎著劍找到盛庸說明來意,意思很明確,就是要和這裏共存亡,盛庸不由得被他感動,一個書生尚能如此,自己還怕什麼,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準備迎戰。
鐵鉉在當地的名聲極好,索性發了告示讓城內的老百姓參軍加入守城的行列,效果還不錯,加上各府上的家丁家將又湊了一萬人,這個時候,濟南城的守衛力量達到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