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中,六月一日,新軍成立大典正式舉行,三萬名穿著黑色軍裝的新兵在各個教官的帶領下,鴉雀無聲地聚集在軍營中央的旌旗招展的大校場上。趙漢親自到場為新兵們訓話,雖然能聽見趙漢說話的人並不多,但眾人還是顯得神采奕奕,精神抖擻。
趙漢正式將新軍定名為“天殺軍”,以應李少天天殺星之名,算是給了李少天一個天大的麵子。李少天穿著銀色明光鎧,威風凜凜地從趙漢手中接過了紅底黒字,上麵蒼勁有力地繡著“天殺軍”三個大字的軍旗。
與以往不同的是,李少天的肩頭多了一副黒底肩章出來,上麵繡著一顆黃色的五角星,周邊鑲有白雲圖案,這就是他設計的少將軍銜。
站在李少天身後的是五個肩上同樣身穿明光鎧、佩帶著少將軍銜的中年人,他們就是軍委會的五個委員,分別是:來自顧家的顧忠恩、顧忠國,來自王家的王連明、陸山魁以及趙漢指定的魏安臣。
王連明是王連耕的親弟弟,三十九歲,均州的折衝都尉,從四品官銜,統兵一千五,負責均州府的地方治安,是王家唯一掌兵之人。陸山魁雖說不是王家的人,但他卻是王連耕的親妹夫,三十七歲,天鷹左軍的一名偏將,從四品官銜,與王家關係密切,故而被王家推舉為新軍軍委會委員,也是一員打仗的幹將。
魏安臣是將軍府的親衛營的副統領,天狼右軍出身,三十六歲,從四品的官銜,為趙漢的心腹。
伴隨著新軍的成立,李少天的官銜被提升為從三品,五個高官也被提至正四品。新軍種除了他們六人外,其餘人等一律實行新的軍銜製,不再遵循九品官製:因為新軍中的軍官都十分年輕,如果按照軍銜順序類推,師級軍官將是從四品,絕對會引發其他部隊軍官的不滿。
換句話來說,新軍的軍銜隻在新軍中管用,出了新軍,新的軍銜將不被其餘的軍隊承認。同樣,除了趙漢外,別的軍隊的軍官也無法指揮動新軍,因為那些軍官並沒有被授予新的軍銜,無法被新軍認可。
授旗儀式過後,就是對教官的授銜儀式。一通鼓響畢,四百九十八名教官兩人成排,紛紛從各自的連隊前走出,在觀禮台前按照級別排好隊伍,站在隊伍最前麵的是王立山、雷德水、徐大同和梁成。
隨著一通鼓響,王立山四人率先走上觀禮台,在李少天麵前一字排開,立得筆挺。李少天從劉小龍手中的托盤上拿起四副大校軍銜,一一給四人的肩頭別上。
大校軍銜的肩章為黒底,上麵為兩道白杠,白杠中間夾四顆白色五角星。上校為兩白杠夾三顆白色五角星,中校為兩白杠夾兩顆白色五角星,少校為兩白杠夾一顆白色五角星。
尉官的肩章也為黒底,上麵為一道白杠上綴數目不等的白色五角星,其中上尉為一白杠上綴三顆白色五角星,中尉為一白杠上綴兩顆白色五角星,少尉為一白杠上綴一顆白色五角星。
四名大校中,最小的王立山隻有二十歲,論起年齡來,比李少天還要小三個月,可謂少年得誌,而最大的徐大同也不過三十有二。高級軍官的年齡如此年輕,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
天殺軍的成軍之因一直是後世的未解之謎,史學家們進行了各種推測和猜想,始終無法論斷出趙漢為何會如此信任李少天,授予他如此之重的權限,也無法弄清李少天是如何想出了如此科學細致的新軍軍製和軍銜,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麼不可思議但又合情合理。
一位重量級的史學家曾經說過一句話,天殺軍的成立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無法複製的特例,是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環境下,由特定的人物而開創的特定的事業,沒人能模擬出公元830-831年襄州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態勢,也沒人能模擬出趙漢這樣的襄州霸主,更沒人能模擬出李少天這樣行事特立獨行、思想奇特的奇才。
一個特例、四個特定和三個不可模擬使得天殺軍的成因籠罩在了一團濃厚的迷霧中,虛無飄渺,無法解讀。
隨後,李少天又分別為其餘教官授銜。在天殺軍曆史上的第一次授銜中,一共有4名大校、20名上校、40名中校,60名少校和374名上尉。南城巡守司的原班人馬構成了天殺軍的骨架,這種兄弟情意成為了天殺軍的傳統,在戰鬥中譜寫出了一篇篇波瀾壯闊的淒美讚歌。
從軍官到士兵,從上至下,所有人的年齡是那樣的年輕,初始創立的天殺軍被後世的軍事、曆史專家和學者譽為青年軍,充滿了勃勃的生機和明媚的朝氣,成立初始連李少天都沒能預料到這支嶄新的青年軍將會走上一條怎樣坎坷、曲折而又光芒萬丈的道路。